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一.圓型街道與格子街道之對照,《台灣總督府檔案》編號000001010420362
圖一.圓型街道與格子街道之對照,《台灣總督府檔案》編號000001010420362

巴爾頓與台中市區規劃

文/楊欽堯/本館編輯組專案助理

          
 「盡一己之天職並加以實現,這才是生命能得以永續的原因」
   —濱野彌四郎於紀念巴爾頓銅像揭幕時的致詞
  
  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1855‐1899)於《台灣總督府檔案》中亦稱爸爾登。他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873年自愛丁堡的工業專門學校畢業,開始從事土木建築之工作。1884年5月萬國衛生博覽會於倫敦舉行,巴爾頓在會場結識了日本內務省衛生局官員永井久一郎,因這層關係三年之後應日本政府之聘前往日本。明治20年(1887)年5月巴爾頓擔任帝大(今東京大學)工科大學講師,兼任內務省技師,致力於日本水道的改良,先後完成東京、仙台、名古屋、廣島等地水道之調査、設計、工事。

  臺灣總督府衛生顧問後藤新平耳聞巴爾頓之名,因而推薦在東京已是衛生工事技師的巴爾頓。由於他對於衛生工程調查與設計有著豐富的實務經驗,在日本國內聘期屆滿即將離開。明治29年(1896)年巴爾頓在東京時,接獲總督府衛生課長加藤尚志的電報,要他攜帶助手一齊來台,他乃選擇帝大時的學生濱野彌四郎為助手,兩人乃於8月1日抵達台灣。他們於臺灣各地展開衛生調查,並提出淡水、基隆、台北、台中、台南、嘉義、鳳山、澎湖等地衛生供水之意見書,並開始淡水自來水道及基隆自來水道之工程。不幸地,明治32年(1899)年8月5日巴爾頓因在臺南調查途中感染瘧疾、赤痢,回東京療養時過世。其未竟之志業,遂由學生濱野彌四郎承其遺志,以後依其規劃陸續完成台灣主要城市之上下水道系統。

  日本領臺之初,在1895年8月於中部設置台灣民政支部,由兒玉利國擔任支部長,行政中心原先設置於彰化城內。1899年8月5日為了在中部地區選擇一個地區做為行政中樞,就鹿港、崁仔腳(現今大肚鄉新興村)、東大墩三地評估之後,由吉野利喜馬建議將劉銘傳時期選擇省會之東大墩街作為中部發展重心,經過兒玉利國稟請總督樺山資紀核可。此舉將東大墩街正式改為台中街,並積極地規劃建設此新興地區,此乃最初台中「市區改正」的由來。明治29年(1896)12月台灣總督府衛生工事技師巴爾頓及濱野彌四郎到台中提出對於未來之城市規劃意見書。本件收藏於《台灣總督府檔案》第101冊第42件(註1)中。

  從這件中可見到巴爾頓等人對於台中街區設計之宏大眼光,所提出的意見書中,將最初兒玉利國等人的圓狀市區規劃推翻(圖一),理由有四點︰圓狀市街要建房子與商店極不方便;圓狀市區容易造成未來發展侷限於核心地帶;對於水道工程的施工是不方便同時也是不合算;圓狀市區並不能符合未來快速多變的發展。最重要是,當時歐美各國都採用的是方格市區不僅方便施工建築,而且有利於各種設施配置,還能平均發展市區,因此,巴爾頓認為採用方格市區為比較合適的規劃(圖二)。

  另外,巴爾頓對於台中區域的規劃,認為其中街道不宜過於狹窄,要將官方機構「市役所」置於中央地區,其他醫院、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建築則要分散各處,尤其是要有公園(後來台中公園)之設置(圖三)。這些公共建築的興建不光是為了統治需要,也兼顧及人們身體與心理的健康。其中花費最鉅為排水道工程要以逐步完成的方式,將不合適水道隨著市區而作部分變更。

  巴爾頓不僅在台中進行市區規劃工作,且足跡遍及台灣各地,將其都巿衛生、防災、家屋設計等理念,逐步落實於臺灣巿街建設之中,為臺灣現代化都市奠定長遠的基礎,故值得後人加以紀念。

(內文承本館陳文添研究員指正,特此致謝!)
圖一︰圓型街道與格子街道之對照,《台灣總督府檔案》編號000001010420362
圖二︰不採用圓型街道的四點理由,《台灣總督府檔案》編號000001010420358
圖三︰市區必須有不同公共建築物分布,《台灣總督府檔案》編號000001010420359
註1: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台灣總督府檔案》第101冊第42件。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發 行 人 / 謝嘉梁 行政指導 / 林金田 總 編 輯 / 劉澤民 執行編輯 / 蔣美貞 編輯小組 /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王嵐渝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洪士耕 華香安 劉俊良 館址:54043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