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衣衣不捨-旗袍
衣衣不捨-旗袍

衣衣不捨-旗袍

衣衣不捨-旗袍
  清朝滿族婦女穿著通裁旗袍,特點是腰身平直寬大,長度至腳踝。材料多綢緞、立領、開大襟、平面構成,領口、大襟、左右開裾多鑲緄且繡滿各式花紋與漢族婦女穿著上衣、下裳形制不同。

  民國9年左右旗袍逐漸普及,式樣慢慢開始改變,鑲緄飾邊與袖口逐漸縮小,民國18年前後受到歐美服裝影響,旗袍式樣開始逐漸收僅腰身、長度變短,到了30 年代旗袍開始流行襯有硬裡的高領時髦形式,1940年代旗袍式樣逐漸縮短,趨向簡便形式,衣長、袖長都大大縮短,夏季尤其取消袖子,省略煩瑣的裝飾。

  台灣1919年日本總督府對台施行「同化主義」政策,受到世界潮流的衝擊,直接喚起台籍菁英份子對自身文化形成一種自覺意識,因此發展出台灣首次的「新文化運動」。從1920-32年期間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在服飾方面的轉變,成年男性更普遍的穿著西式服裝,但婦女大多穿著中式服裝為主,1930年代流行單件式「旗袍」形式。

  此袍為小立領(前3.5cm、後5cm),現代式旗袍領的剪裁方式,領圍先以斜布條包緄後再綴縫領片,因此領子可以拆來單獨作為圓形袍穿用。

  右開大襟、內襟以偷襟方式製作,共有8對直布釦布結紐頭(領子1、大襟1、腋下1、脇邊5),內襟右脇邊接縫重疊布一直延伸過腰臀至下襬上31cm,重疊布4cm寬作為釦合脇邊的擋片,衣身片前後中心折雙不裁開,表裡布下襬分開製作。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發 行 人/謝嘉梁 行政指導/林金田 總 編 輯/蕭富隆 執行編輯/林志祥 編輯小組/邱滿英 林志祥 黃淑惠 鐘登崇 黃啟泰 蔣美貞 洪明河 館址: 54043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