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各種版本《嘉慶君遊臺灣》
各種版本《嘉慶君遊臺灣》

嘉慶君傳說與照鏡山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乾隆52年,林爽文抗清事件的最後一場戰役「小半天之役」,清方的福康安率領滿漢大軍,駐紮東埔臘(竹山延平),並在鄰近地區分別派兵扼守要路。不久,整個事件平定,福康安也在竹山留下了若干史跡,而民間流傳甚廣的嘉慶君遊臺灣傳說,更與福康安沾上了些許關係。

  傳說中,乾隆末年,嘉慶以太子身分,微服來遊臺灣,帶著文武隨從王發、李勇,一路由府城北上,經林圯埔(竹山),轉八卦山脈到彰化,最後由鹿港搭船回唐山。日治時期,已有零星的傳說見諸報紙或文人筆記,至民國36年,有丁得春摭拾(ㄓˊㄕˊ)這些傳說,編了一本《嘉慶遊臺灣》,可說是集傳說大成的經典之作。

  依據《嘉慶遊臺灣》所記,嘉慶在林圯埔發生了兩件事,一是寄宿農家吃蕃薯讚嘆不已,且開了「蕃薯好食不必大條」金口,為竹山蕃薯比他處小條的緣故。一是因聽說附近照鏡山有「美人梳妝」的地理,要前往遊賞,不料問了老者:「是日出梳妝?或日落梳妝?」老者錯聽為「是日出西方?或日落西方?」,乃回答說:「日落」,嘉慶一聽,嘆氣說:「日出梳妝岀貴人,日落梳妝岀賤人。」不再前往,從此地理就被破壞。

  從歷史文獻的考察,嘉慶在太子時代毫無來臺的可能,那麼言之鑿鑿的傳說來源如何,令人費解。過去有人主張嘉慶是影射乾隆私生子福康安,但並無任何直接或間接證據;其次,筆者推測可能源自乾隆年間建立的三座「太子樓」,臺灣民間習慣將歇山重簷的閣樓,稱之為太子樓,三座太子樓,包括府城東門、嘉義東門及鹿港日茂行,都建於乾隆年間,恰巧都有相關傳說,很可能民間將建築形式的太子樓,誤認為是紀念當時的太子,傳說遂由此而衍生。

  其實將整個嘉慶遊臺傳說,仔細分析比對,可發現絕大多數的故事,都另有主人翁,如嘉慶遊普濟寺改名普濟殿,原為明鄭寧靖王史實;封「牛車酉」管理四城牛車,為臺灣總兵陳林每故事;大盜白菊花,為清末莊芋故事......。而「日落梳妝」一事,其實原是吳光亮的掌故,早在日治時代的竹山,就已廣為流傳,且收入《民俗臺灣》的「竹山採訪錄」,當年耆老還能見過「吳大人」,所述應屬可信。

  通常民間傳說,會猶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多,嘉慶故事也不例外。《嘉慶遊臺灣》書成之後的民國40年代,竹山坪頂埔又衍生了隨駕王爺即李勇,並殉難當地的說法,但書中並無此一情節。因此也有人呼應嘉慶即福康安之說,主張隨駕王爺即福康安部將施某,相傳病卒於7月19日,但福康安大營進駐東埔臘是乾隆52年12月,次年正月便拔營他往,部將病卒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劉枝萬則認為隨駕王爺「想是三百六十進士之施王爺亦未可知」。

  民國60年,華視演出「嘉慶君與王得祿」連續劇,使李勇威名大振,且為了遷就地方衍生的李勇殉難一說,使往後的李勇劇情,不得不以顯靈方式解決,乃使原本默默無聞的李勇廟,一夕暴紅,連帶竹山紅蕃薯也供不應求,以致多數遊客往往錯把傳說當史實。總之,嘉慶遊臺,文獻無徵,所有故事全係結合各地史跡、傳說揉合而成,茶餘飯後,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了。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林金田 行政指導:歐素瑛 總 編 輯:劉澤民 執行編輯:鐘登崇 編輯小組:李西勳 陳惠芳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王嵐渝 黃啟泰 蔣美貞 謝東勝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