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文物小常識
飯籠
飯籠
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臺灣早期民間食用米以在來米為主,其米質堅實,較少黏性,當白米在鐵鍋裡面已經煮熟,便用竹編的撈飯用具(有一稱之「飯籬」)將鍋中的飯撈起,盛裝到內鋪有布的飯籠裡面。這飯籠是一個接近飯桶形狀的容器,直壁平底,上面有木板製成的蓋,器身以竹篾密密編製而成,雖然密編但是有少許透氣性。飯籠裡面鋪好白布之後,剛從鍋裡面撈出來的白飯即刻裝進白布裡面,這白布把飯從上到下全部包住,然後蓋上飯籠的蓋子。米飯包在這飯籠裡面不但藉著餘熱繼續悶至軟熟,而且可以保持米飯的熱度,讓比較晚吃飯的家人還有熱米飯可以吃。比較考究的飯籠可以有竹編為胎,外層紅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