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走過風雨島嶼人民的共同記憶」百年颱風史料特展周明德(右2)現場導覽
「走過風雨島嶼人民的共同記憶」百年颱風史料特展周明德(右2)現場導覽

首位臺籍氣象官-周明德先生

文/廖志華/本館編輯組科員

  1941(昭和16)年9月21日,臺灣北部正巧得以觀看罕見日全蝕現象,因淡水位於這次日全蝕帶的南緣界線上,「日本通信省電氣試驗所」借用淡水中學校一間教室,設置一所臨時的「日蝕觀測班第二試驗所」觀察「地磁暴」(註1)。當時周明德先生就讀淡水中學校五年級,被理化老師派到學校支援實驗所,擔任氣象觀察的工作,因而對氣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他畢生與氣象結下不解之緣,本身可說就是一部臺灣近代氣象史。

  1924(大正13)年出生於淡水,1942(昭和17)年自淡水中學校畢業後考進第6期「臺灣總督府測候技術官養成所」,係臺灣人學習氣象學(包括地震學和天文學)之先河。

  1943(昭和18)年3月自「臺灣總督府測候技術官養成所」畢業,並被派遣至「花蓮測候所」,同年4月份從臺灣總督府氣象臺的「雇」升為「技手」(即技術員)。1945(民國34)年10月接任臺東「新港測候所」(今成功氣象站)所長,成為戰後首位新港測候所所長。同年11月1日,臺灣總督府氣象臺移交中華民國政府,改制為「臺灣省氣象局」,身份從「日本臺灣總督府氣象官」變成「中華民國臺灣省氣象局職員」。

  1952(民國41)年11月13日,在呂宋島東方海面形成的強烈颱風「貝絲」,突然轉向直撲南臺灣。因臺灣省氣象所未按照正常作業程序,先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再發布陸上颱風警報,結果造成南臺灣的重大災情。災民要求監察院調查氣象所人員有無失職?引發了臺灣史上第一起颱風官司,將所長及預報科長列為被告。幸因當時擔任預報股長的周明德(被列為證人)的積極作為,當下除提醒值班人員收取鄰國氣象資料當作參考外,另想起「九月颱無人知」的氣象諺語,在來不及請示上級長官的緊急情況下,自作研判後,不計後果地斷然發布第一號陸上颱風警報,據此事後得以挽救所長、科長,終獲無罪之判決。

  1957(民國46)年轉職至「交通部民航局航空氣象臺」(民航局氣象中心),1963(民國52)年4月從松山氣象臺技正改任臺北航空氣象臺「預報組」組長。1981(民國70)年3月,自「民航局氣象中心」申請自願退休。

結束39年的氣象生涯之後,移民美國期間,開始學習個人電腦的操作,用以蒐集史料,進而專注於臺灣的氣象史和鄉土史寫作,共計發行3本中文及6本日文著作(註2)。

  1996(民國85)年5月27日,淡水國小創立100週年紀念慶祝典禮上,表揚5名傑出校友中,第1位杜聰明(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第2位李登輝(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周明德中學時代同班同學)、第3位就是周明德,應是對其鑽研鄉土史的成果被學術界肯定的鼓勵。

  秉持「落葉歸根」的信念,移居美國25年後,2007年又以84歲高齡返回淡水擁抱故鄉,向後輩們提供研究鄉土史料的豐富心得和寶貴史料,希望他們能善加利用。如今仍抱持「功名成,遂身退,人之道」的悠哉心情,迎接人生的終點 。

註1:
 地磁暴:從太陽飛散出來的成波帶電質點,日蝕時會擾亂地球磁場,使無線電受干擾而中斷。
註2:
 中文著作:
  《臺灣風雨歲月-臺灣的天氣諺語與氣象史》,1992年聯明出版社
  《海天雜文》,1994年臺北縣政府文化中心發行
  《續.海天雜文》,2004年臺北縣政府文化局發行
 日文著作:
  《夕陽無限好》,1999年自印出版
  《續.夕陽無限好》,2001年自印出版
  《完結篇.夕陽無限好》,2003年自印出版
  《老いらくの消閑》,2004年自印出版
  《續.老いらくの消閑》,2005年自印出版
  《完結篇.老いらくの消閑》,2007年自印出版

參考書目:
黃繁光:《風起雲湧時-首位臺籍氣象官周明德平生所見所聞》。臺北縣: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1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行人:林金田 行政指導:歐素瑛 總編輯:劉澤民 執行編輯:邱滿英 編輯小組:李西勳 陳惠芳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蔣美貞 王嵐渝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