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兒童劇選》封面
《兒童劇選》封面

《兒童劇選》

文/徐國明/本館整理組替代役男

書名:兒童劇選
編者:臺灣省教育會、黃鷗波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月:民國37年12月初版


假如這個時代的文學史還值得一寫的話,寫這部文學史的人將發現我們所受的影響很複雜。
     ──夏濟安(1916-1965)

  關於戰後初期(1945-1949)的臺灣文化場域,一直是處於清理與重整交錯的變動狀態。並且,與外部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問題,密切相關。

  自民國34﹝1945﹞年8月,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後,國民政府立即遣派陳儀來台,設置一個極為特殊的統治機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來進行接管與重建的工作。其中,在文化層面上,最為關鍵的治理概念,就是「去日本化」以達到「再中國化」的目的。具體地說,在民國34﹝1945﹞年3月頒布的「臺灣接管計畫綱要」裡面,就已清楚地點明:「接管後之文化設施,應增強民族意識,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機會,提高文化水準。」可以想見,在這樣接管臺灣的中國國族潛意識下,自然是將日本統治、殖民過的臺灣,視為日本帝國主義的「遺毒」或「奴民」,必須全面、徹底地肅清:「本省過去日本教育方針,旨在推行『皇民化』運動,今後我們就要針對而實施『中國化』運動。」

  而這個「再中國化」的「文化重建」(cultural reconstruction)運動,是以語言、文字與歷史為重點推動項目,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具體實施方案,便是「國語推行運動」與三民主義的教育。事實上,民國34﹝1945﹞年12月31日,陳儀就透過廣播向全島發佈「民國三十五年度工作要領」,他明確地表示:「學校既然是中國的學校,應該不要再說日本話、再用日文課本。現在各級學校,暫時應一律以國語、國文、三民主義、歷史四者為主要科目,增加時間,加緊教學。」因此,這樣由官方體制全力主導的教育與文化政策,對於戰後初期臺灣文化場域的形構、掌控,或是日後我們在反省種種文化課題時,皆具有無法抹滅的深刻影響。

  藉由這幅時間布幕的搭建,我們便不難理解「1948年5月臺灣第一場兒童劇場的公演」的歷史情境與文化問題。事實上,這場由臺灣省教育會(該會於1946年6月16日成立,首任理事長為游彌堅)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辦的「兒童話劇試演會」,分別有永樂國校演出的「悔悟」、太平國校演出的「吳鳳」、大橋國校演出的「學生服務隊」、日新國校演出的「我愛祖國」等劇目。並且,在演出結束後,由黃鷗波(1917-2003)將這些劇本選編成《兒童劇選》一書,交由東方出版社印製、出版。

  《兒童劇選》一書中,總共收錄了蕭良政〈我愛祖國〉、吳慶堂〈悔悟〉、黃鷗波〈共同協力〉與魏訥〈學生服務隊〉等四篇簡短、精要的劇本。而這些演出劇目的表達核心,幾乎與當時官方所宣導、施行的國語和三民主義教育,還有中國文化意識型態完全符合,甚至還以「國語推行運動」作為這場兒童話劇演出成效的預設目的。在《兒童劇選》的序言中,編者就開宗明義地陳述:「在推行國語來說,能夠把學校裡的國語,帶上感情和動作,變成社會生活上的日常語言,也就是普及國語方面的一個實驗。……更要緊的是,這批小朋友們成人後;在十年八年的將來,如歌仔戲文明戲等類,我們所嘆息不已要改革的低級藝術,因為我們九牛一毛的力量沒法推倒的舊形式娛樂,就會被它所遺棄,用不著我們去費力,自然地沒落消滅。」

  而如同序言所表述的教育策略,更完全呈顯在〈學生服務隊〉的創意發想當中。這齣戲,主要是講述一群滿懷理想的莘莘學子,利用暑假的空閒時間,奔走大街小巷、聚集人群,在街頭開設課程,熱心教導一般大眾學習注音符號與四聲調,並且,過程中還不時地穿插「注音符號歌」、「國語運動歌」、「大家齊來學國語」等合唱歌曲,藉以宣揚「國語推行運動」的意義與目的。此外,在〈我愛祖國〉的劇本裡面,更呈顯出戰後初期「再中國化」的文化意識型態――從賤斥臺灣為奴化遺毒、「不自由勿寧死」的反共意識,到回歸祖國的文化認同――這些意識型態隱而不顯地潛伏於劇中人物的塑造與對話,像是該劇就安排了一位「服裝華麗些,有點公子哥兒派,中日本的毒很深」的男孩為負面角色,似乎頗有醜化日本之嫌;或是劇裡出現「只有做日本人走狗的,才說日本人好,不做走狗的,都不這麼說」、「咱們臺灣又回到中國的懷抱來了,因為中國是臺灣嫡親的媽媽」,以及「再窮,再苦的媽媽,還是咱們的媽媽」等具有強烈國族意識的對話。

  最後,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兒童劇選》一書的編選單位「臺灣省教育會」與出版單位「東方出版社」,其實都分別反映出戰後初期臺灣文化場域的「重整」狀態。事實上,「臺灣省教育會」與集結臺灣本地知識份子的「臺灣文化協進會」,是在同一天、同一地點雙雙成立的,而兩者皆推舉游彌堅擔任理事長;同樣地,「東方出版社」也是由臺灣本地知識份子共同集資、創立而成,以推展國語文教育、傳揚中華文化為出版社的目標,當時的參與者有游彌堅、林呈祿、黃純青、黃得時、陳逢源等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游彌堅對於「國語推行運動」的熱烈回應,其實是出自於他曾在二二八事件中被囚禁數月,清楚體認到「文化與教育的差距,會鑄成歷史的錯誤」的衝突,因而積極投入戰後初期官方國語教育的推動。

  或許,透過《兒童劇選》的細心閱讀,我們不只可以觀察到「國語推行運動」的全面性動員,還有背後隱藏的中國文化意識型態,更可以藉此思考、反省臺灣本地知識份子如何回應「再中國化」的文化認同難題。

參考資料:

〈臺灣接管計畫綱要――34年3月14日侍奉字15493號總裁(卅四)寅元侍代電修正核定〉,收入陳鳴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12),頁49。

〈民國三十五年度工作要領――三十四年除夕廣播〉,收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1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05),頁41-45。

邱各容,《兒童文學史料初稿1945-1989》(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08),頁148-157。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12),頁26-3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林志祥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洪瑞豐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謝東勝 鍾達諸 黃啟泰 洪明河 林春綢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