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民俗介紹:粽葉飄香、龍舟競渡慶端午

一、 端午節的來源:
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也是一個政治家,因楚懷王聽信讒言,把屈原驅逐出國,屈原自此終日憂國憂民,最後於農曆五月初五 投汨羅江自盡,以死相諫。當地的百姓聞訊,紛紛駕船搜索,打撈他的屍體。敲鑼打鼓的嚇走魚蝦,並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希望將魚蝦餵飽,免得牠們 咬食屈原的屍體。於是村民拋進水裏的飯團,就演變成現在粽子。而每年的五月初五到汨羅江划舟紀念屈原,則演變成每年的龍舟競賽。臺灣慶端午的習俗由來已 久,臺灣公認最早之志書-清康熙24年蔣毓英所著之「臺灣府志」卷六歲時中記載如下:

「五月五日,家折松艾,懸之門首,以五色絲繫兒童臂上,呼為長命縷;又以繭作虎子形,帖兒額上,到午時,脫而投之。所在競渡,船不過杉板、小艇,大海狂瀾,難以擊楫,僅存遺意,亦漬米裹竹葉為角黍」。
另一說法,則認為端午節可能是源於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也,陰陽爭,血氣散。」農曆五月已接近夏天,天氣既濕且熱,疫疾容易流行,所以古人藉由端午的種種習俗,來驅除瘟疫,如插艾蒲、飲雄黃酒、帶香包等,後來就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二、常見之端午節習俗:
懸艾蒲:
端午節當天,在家中門楣兩側懸插艾草和菖蒲,有的還加上榕樹葉、榴花、蒜頭、山丹等。菖蒲形如利劍,可斬妖驅魔;艾草的氣味,具有驅除蚊蟲的效果;榕樹葉則有避邪的作用。
 
飲雄黃酒:
民間習俗認為飲雄黃酒可以驅疫解毒,至於孩童不能飲酒,則用手沾雄黃酒在其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掛香包:
端午節時,習慣上會為兒童掛上香包,其作用也是在於驅邪防疫。香包的製作方式是以綢布作成囊狀或動物的形狀,然後內裝香藥,再串上紅線即成,掛在身上可以驅昆蟲,散濁氣。
 
划龍舟:
划龍舟的習俗自古流傳至今,在臺灣已由原本的紀念意義,變為具有娛樂性質的體育競賽活動了。
 
包粽子:
粽子大致上是以糯米、豬肉、蛋黃等材料當做餡,以竹葉包裹,最後以細繩捆綁成串,經過蒸煮後即成為美味可口的食物。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小寶塔形、枕頭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多以竹葉為主。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發行人/謝嘉梁 行政指導/林金田 總編輯/蕭富隆 執行編輯/吳致穎 編輯小組/ 邱滿英 林志祥 黃淑惠 鐘登崇 黃啟泰 蔣美貞 洪明河 吳致穎 館址:54043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電話:049-2316881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