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摸春牛/圖片取自謝宗榮著《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灣傳統宗教文化》
摸春牛/圖片取自謝宗榮著《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灣傳統宗教文化》

迎春牛

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屬於陽曆的傳統曆法,多在每年農曆正月,但也有見於年底的,得視當年有無閏月及節氣的推移而有不同。有時會與元宵佳節相近,古時有盛行立春「打春牛」、「摸春牛」之俗,相沿迄今,臺灣有些廟宇也會在立春或元宵節時推出「摸春牛」的習俗,例如臺南土城聖母廟自民國76年起,每年立春都設有春牛供信眾摸,祈取好運降臨。

  春季來臨,是春耕之始,遠從周代開始,朝廷就有重大的祀春儀式,而宋、元、明、清諸代,朝廷也都沿舊例祭春,故有「迎春禮」、「鞭春禮」,即為迎接布糊泥塑的五色春牛遊街,以及由長官鞭打春牛,書吏則在旁高聲唸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祿位高陞」等吉祥字句,每鞭打一下,口便誦唸一句,以示勤於耕種,農民豐收,官員高陞,故稱為「鞭春」或「鞭春牛」。鞭春禮完畢後,在旁觀禮的民眾便會一擁而上,搶奪土牛身上的泥土,拿回家撒在牛欄或豬圈內,民間相信可以避免家畜生病,且會長得肥美壯碩,繁衍力強。舊俗也深信將鞭破的春牛焚化,民眾將此灰泥埋入土中,可以保佑農作物的豐收。

  臺南市安南區土城聖母廟所推出的「摸春牛」祈福活動,相傳會帶來大吉大利,而「摸春牛」的閩南語口訣,依所摸部位祈求不同福份:「摸牛頭,兒孫會出頭;摸牛嘴,大富貴;摸牛腳,家貨吃沒乾;摸牛尾,剩家貨;摸牛耳,吃百二;摸牛囊,家貨剩億萬;摸春牛,年年有餘。」近代的臺灣普遍已不再舉行古禮中的「迎春禮」和「鞭春禮」,只頒定每年的立春日為「農民節」,藉此獎勵當年度傑出的農民,為一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林志祥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陳惠芳 林志祥 黃淑惠 邱滿英 鐘登崇 蔡麗卿 蔣美貞 謝東勝 洪明河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