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香包
香包

香包

摘自《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端午時節,在中國大陸把香包、布老虎配戴在兒童的胸前或臂側是南北各地均有的習俗,但在臺灣則只有掛香包。《風俗通》中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繫臂者辟兵。及見,命人不病。又亦因屈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纖組雜物,以相互遺。」自漢以來,民間於端午纏五彩絲辟鬼兵已成習俗。五色絲指青(東、木)、赤(即是紅,南、火)、白(西、金)、黑(北、水)、黃(中、土)五種色繒,象徵東、南、西、北、中央五個方位以及木、火、金、水、土五行,按木可生火或水可剋火的五行生剋原理運用。

  又可將五彩絲墜編成方形飾物配戴在胸前。歷代相傳,不斷充實變化,南宋時「掛賣諸般百索,小兒荷戴,系頭子,或用線結,或用珠兒結」,宮廷內「執宰以下」諸官員都用「百索彩線」結成「經筒」、「符袋」配戴胸前。這裏的「經筒」、「符袋」就是現在的「香包」。宋以後,纏五色絲、配香包的習俗有增無減,直至今天。

  香包的式樣極多,可分三類:一為吉祥圖案,如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盤長、花草、珍禽、瑞獸、蔬菜、瓜果等,多做成肖形香包。二為幾何形,如菱形、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鬥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三為綜合類,取若干小香包做成一串或繫成一組,各地所取不盡相同。香包多以棉布、絲綢、麻布等紡織品作為材料,運用裁剪、刺繡、挖補、黏貼、纏繞、捆紮、填裝等多種手法加工製成。香包內多裝填艾草、冰片、香樟、以至於檀香、麝香等芳香性藥材,配戴在兒童的胸前、臂側或懸掛在床頭。按舊俗,過了端午節,配戴過的香包拋之以除瘟病;見到別人扔的香包,萬不可撿拾,否則將招致不幸。現在,香包做為兒童玩具或地方旅遊紀念品仍很盛行,但拋棄香包用以消災的習俗今不多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鐘登崇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陳惠芳 林志祥 黃淑惠 邱滿英 張家榮 謝東勝 蔡麗卿 蔣美貞 洪明河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