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重修臺灣縣志》纂修職銜
《重修臺灣縣志》纂修職銜

王克捷與王必昌的歷史糾纏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電腦、網路之便,無遠弗屆,許多文章,一再轉貼,以訛傳訛,開始可能只是一人的錯誤,最後卻造成全面的錯誤。諸羅進士王克捷與德化進士王必昌事蹟的糾纏,即是典型事例。兩人文獻資料原原本本,不成問題,現在卻演變為不是問題的問題,兩岸網路一面倒,都說王克捷字必昌,修過《臺灣縣志》,換句話說,他們認為王克捷、王必昌是同一個人。其實前者是臺灣人(原籍晉江),後者是福建德化人,籍貫有所不同,連進士科名,也非同榜。王克捷為乾隆22(1757)年丁丑科進士,王必昌則是乾隆10(1745)年乙丑科進士,王必昌早於王克捷考取進士12年之久,這說明了王克捷其人不必與王必昌劃上等號。

  王克捷非王必昌,只要稍涉獵臺灣文獻,便能理解,而事實上兩人的糾纏,卻漫無邊際的擴散,日久積非成是。茲舉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的王克捷小傳為例,說是:「王克捷字必昌,祖籍福建晉江,幼隨父高(商)霖自泉州渡臺,居於諸羅。乾隆十八年舉於鄉,二十二年中二甲六十二名進士,為臺人登禮闈之始。博學多聞,通經史而善為詞翰,嘗為德化令魯鼎梅延修《德化縣志》;乾隆十四年八月,鼎梅調任臺灣縣令,至十六年議修縣志,舉博士弟子陳輝等分司采輯,又遠徵克捷於德化歸臺以總輯之,於是舊志以成。書凡十五卷,今稱為《重修臺灣縣志》」。

  上述王克捷傳,即是兩王事蹟合併的典型。「為臺人登禮闈之始」以前,是王克捷資料,自「博學多聞」以下則是王必昌資料,包括號稱王克捷作品的〈臺灣賦〉也是王必昌作品。據所附出處,得知出自國家圖書館出版的《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民國92年12月),此一紙本小傳的來源,則又出自《臺南縣志》卷八人物志,頁80。再由「為臺人登禮闈之始」追溯,這是連橫《臺灣通史》的用語,《臺灣通史》卷三十四列傳六流寓列傳,有王克捷傳,傳中將王必昌所著〈臺灣賦〉整個引述外,僅有簡單的舊志資料,幾無事蹟可言,說是:「王克捷,字必昌,諸羅人。乾隆十八年舉於鄉,二十二年成進士,為臺人士登禮闈之始。好詞翰,通群籍,著臺灣賦一篇。其辭曰:緬瀛海於鴻濛,環九州而莫窮。覽形勝於臺郡,乃屹立乎海中。……。」以王克捷基本資料,接上王必昌的〈臺灣賦〉,為了圓此說法,更補上了舊志所無的「字必昌」,成為資料糾纏的源頭。

  按王必昌〈臺灣賦〉,首先登載於他所總輯的《重修臺灣縣志》,最末一段說:「謹就見聞,按圖記,輯俚詞,資多識;愧研練之無才,兼採摭之未備。聚敷陳夫土風,用附登於邑志。」此後的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先後轉錄。連橫《臺灣通史》稱王克捷「字必昌」,未知所據文獻如何?可以確定的是並非出自舊志,且依〈臺灣賦〉接在王克捷小傳之後,顯然不是偶然的巧合。清代臺灣相關志書提到王克捷字號者有二,一是《清一統志臺灣府》(康熙朝初修、乾隆朝增修、嘉慶朝重修):「王克捷,字仲肯,嘉義人,乾隆丁丑進士,任行唐知縣,遷江寧同知。郡人舉進士,自克捷始。」另外就是陳壽祺《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二「經籍」:「通虛齋集,王克捷撰。字貽茂,乾隆丁丑進士。」,王克捷「字仲肯」或「字貽茂」,都有文獻可考,惟獨這「字必昌」啟人疑竇,即使有此字號,只能說是巧合,不能因此而認定此王與彼王同是一人。

  籍貫、科名之外,以下再將兩人事蹟稍作比較,王克捷在臺灣本土無任何仕履資料可考,推測與他冒籍臺灣,而不在臺灣活動應有關聯,臺灣甚至未將他視為「開臺進士」,理由相同。《清一統志臺灣府》稱王克捷「任行唐知縣,遷江寧同知」,為少見的任官紀錄,行唐知縣屬河北正定府,江寧,即江寧府(金陵)。再看王必昌,他因接受臺灣知縣魯鼎梅之聘,來臺重修《臺灣縣志》,而留下相關資料,在「重修姓氏」載云:「總輯:德化縣乙丑科進士截選知縣王必昌」,網路不發達的年代,這是一條關鍵性資料,可確認王必昌為德化人,乾隆10(1745)年乙丑科進士。

  王必昌在臺事蹟,舊志大都圍繞在修志一事,最直接的便是聘請他的知縣魯鼎梅序文:「辛未冬,爰集二、三寅好暨邑之紳士耆碩,聚而商之。僉曰:是邑之先務也。迺鳩剞劂之資,舉博士弟子潔士侯生世輝司其出納,孝廉明之陳君輝、博士弟子幼達盧生九圍、博士弟子醇夫方生達聖專司編纂,明經子遠郭君朝宗、明經修仲蔡君開春、明經岐伯金君鳴鳳、博士弟子爾簡龔生帝臣分司採輯。諸君子既集眾腋,又遠徵進士後山王君必昌於德化,以總輯之。」辛未,為乾隆16(1751)年,縣志重修前一年。後山,為王必昌別號。這段紀事僅記述修志籌備,並未觸及魯、王兩人的淵源。嘉慶間的《續修臺灣縣志》,〈政志〉有魯鼎梅傳,說是:「先是德化進士王必昌,博學多聞,鼎梅令德化延修邑志。及蒞臺,以臺志久弗修,慮文獻廢墜,乃使渡海致幣於進士,於是舊志以成,頗稱富贍。」可知魯鼎梅之前在德化知縣任內,已有聘請王必昌修志經驗。

  來臺修志之前的王必昌出身,郭其南〈科場才俊王必昌〉一文,有極為詳細的介紹,摘要如次:王必昌(1704–1788)乳名揆,字喬岳,號後山。福建德化城關西門人,生於清康熙43 (1704) 年,雍正10(1732) 年壬子科鄉試,中試第十三名舉人。雍正12(1734) 年德化知縣黃南春延聘掌教縣義學。乾隆10(1745) 年乙丑科登進士第,殿試二甲第六十二名,銓選吏部觀政。乾隆11(1746) 年2月,應德化縣令魯鼎梅之聘,主纂《德化縣志》。次年6月修竣。乾隆14(1749) 年,魯鼎梅調任臺灣知縣。乾隆17(1752)年,王必昌又應鼎梅之聘來臺主纂《臺灣縣志》。乾隆18(1753) 年,王必昌出任湖北鄖縣知縣,兼理竹溪縣事。任職三年,勤政愛民,後以病辭歸,乾隆53 (1788) 年,卒於故居甲園,享年85歲,著有《甲園內外篇》文集若干卷。

  連橫纂修《臺灣通史》的年代,史料取得不易,加上完全依賴手抄,資料爬梳,容易發生誤植,王克捷「字必昌」及接引〈臺灣賦〉的疏忽,成為王克捷、王必昌合而為一之濫觴,《臺南縣志》踵繼其後,為王克捷立傳,沒有審辨兩人籍貫不同,科名年份亦異,再經後世的輾轉引用或傳抄,傳播兩岸網路,幾乎沒有異詞。偶然搜尋網路資料,大為驚訝!王克捷、王必昌是兩個不相干人物,居然移花接木,加以合體,爰草此存照,略予釐清。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鐘登崇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陳惠芳 林志祥 黃淑惠 邱滿英 張家榮 謝東勝 蔡麗卿 蔣美貞 洪明河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