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張煥文「貢元」匾額
張煥文「貢元」匾額

張煥文及其「恩貢」之誤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竹山鎮的社寮,晚近以紫南宮馳名遠近。而在該宮興起以前,社寮的文史古蹟及傳統民宅,才是遊客關注焦點;其中張宅及門楣高懸的「貢元」匾額最能引起興趣。張宅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大墾戶張天球的宅第。張天球卒於道光27(1847)年正月,享年76。有子四人,即長子張煥文,次子張守仁,三子張秋闈(秋圍),四子張慶壽,以張煥文考取秀才並選為貢生,最為著名。現存「貢元」匾額,便是張煥文遺物。

  此一匾額,中央為「貢元」兩個大字,其他行款文字為「欽命福建臺澎提督學政裕為」、「咸豐甲寅科貢生張煥文立」,從整個內容觀察,完全是清代歲貢生匾額形式,問題是清末的《雲林縣采訪冊》,卻一再提及張煥文為「恩貢生」,先臚列相關記載如次:

「張煥文:彰學廩膳生,咸豐四年甲寅科,選恩貢生,祖籍漳州龍溪縣。」(沙連堡‧科貢)

「郁郁社:在林屺埔街(縣治東二十五里)。未有文祠之先,社長恩貢生張煥文、訓導陳希亮、廩生劉玉章招諸士子講學,會文結社,以為敬業樂群之所。」(沙連堡‧社學)

「孝德維風匾:在社寮張家。道光十三年十二月,臺灣府知府周,為恩貢生張煥文孝有實行,獎送孝德維風四字匾額。」(沙連堡‧匾額)

「張煥文,字日華,號郁亭;社寮人,祖籍龍溪。……咸豐甲寅年,選恩貢生。」(沙連堡‧孝子)

  有此四則史料,對於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凡論述社寮文史,及地方修志,無不沿襲舊志,都稱張煥文為恩貢生,絕無提出疑義的。其實筆者很早就有所存疑,但無新的證據,也就取材舊說,未予詳考。

  近年有宜蘭林姓追遠堂之行,重訪咸豐4(1854)年恩貢生林炳旂「恩元」匾額,發現甲寅科恩貢匾額內容,確認張煥文只是歲貢,並非一般熟知的恩貢,為有所比較兩者匾額差異,併錄「恩元」匾額行款如次:「欽命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紀錄十次加十級裕為」、「咸豐甲寅科中式第一名恩貢生林炳旂立」,清代規定嚴格,張煥文如係恩貢,沒有理由不用「恩元」而就「貢元」,何況朝廷加恩殊榮,未依規範,輕則褫奪科名,重則可能要治以「大不敬」之罪了。

  恩貢與歲貢,兩者並無太大的區別,只是恩貢有個特權,沒有發生重大事件且經奏准,學政不得加以褫革:恩貢、歲貢都屬清代正途五貢範疇,其他還有拔貢、優貢、副貢三種。依清代規制,府學每年可產生歲貢一人、縣學則是兩年歲貢一人。歲貢的產生雖有形式上的考試,但實際上仍「以學生食廩之先後為序」;遇到覃恩(加恩)的科份,則以當年當貢者為恩貢,其次的一人為歲貢。依照這樣設計,如遇上府學、縣學同貢的年份,就會產生多名恩貢與歲貢,即以雍正元(1723)年為例,本年雍正登基改元,據《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記載,本年貢生計有:

恩貢:張從政(臺灣縣)、詹捷(鳳山縣)、陳濬發(諸羅縣)。
歲貢:李清時(臺灣府學)、洪大初(臺灣縣學)、張開銑(鳳山縣學)、陳檜堂(諸羅縣學)。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修成於雍正6(1728)年,距雍正元年,時間甚近,資料完整,應無遺漏之虞,可知府學並未分配到恩貢名額。彰化設縣於本年8月,且至雍正3(1725)年才增設彰化縣學,所列無彰化縣,其故在此。

  咸豐4(1854)年甲寅科,目前可找到的貢生人物,僅有四人,恩貢一人,歲貢三人。從幾個資料比較完整的縣份觀察,咸豐朝的歲貢,都是1、3、5、7….年份,4年並非縣學出貢,推測這年為府學出貢,但以實際出貢人數推敲,又與制度不符,惟因自道光以降,大多數的府縣志都未續修,科舉資料極零亂不堪,訛誤、遺漏者比比皆是,試以現有資料加以拼湊,臚列如次:

恩貢:林炳旂(淡水廳)
歲貢:王孚三(臺灣縣)、張煥文(彰化縣)、黃敬(淡水廳)。

  此一名單,未見鳳山縣,疑有闕漏,淡水廳則因本年當貢的林炳旂為恩貢,以黃敬遞補為歲貢。

  《雲林縣采訪冊》沙連堡‧孝子有張煥文傳記,有云:「張煥文,字日華,號郁亭;社寮人,祖籍龍溪。自少明敏,善讀書。父天球,不惜重貲延內地宿儒黃高輝主西席,敬禮殷勤。師以東君好賢,悉心傳授;而煥文篤志力學,試竟以冠軍遊泮。嘗尋師千里,遊學於鼇峰書院。」。張煥文出貢之後,並未進一步發展,只能接下乃師黃高煇作育英才的志業,在社寮莊家塾文峰齋從事教育工作。《雲林縣采訪冊》又說:「(煥文)家居課授生徒,能以砥礪廉隅,興起斯文為己任。後學多為其所成就,登鄉書者二、列膠庠者六、七子,時人士咸矜式焉。」所言「登鄉書」,指考取鄉試,取得舉人科名。「列膠庠」,指考取貢生、廩生及生員(秀才)等。清代水沙連保(沙連堡)唯一的文科舉人林鳳池,正是張煥文的得意門生,開水沙連地區科第先聲。

  張煥文的逝世,僅《雲林縣采訪冊》說:「咸豐甲寅年,選恩貢生。丙辰年卒,年五十有餘;衣冠安坐,集家人於堂上永訣而逝。」丙辰年,為咸豐6(1856)年,年齡以「年五十有餘」,一筆帶過,顯然是採訪有所未周。與張煥文同時期的彰化舉人陳肇興編年詩集《陶村詩稿》,在咸豐5(1855)年乙卯有〈哭張郁堂明經〉詩七絕四首:

  一封凶耗下臺城,六屬文人淚盡傾。不敢寢門同一哭,為渠風義在師生。
  此去蓉城即舊居,三千弟子送靈輿。九原回首應惆悵,婚娶粗完未著書。
  文字交深禮數寬,登堂每度索詩觀。水沙連裏他年過,便作黃罏一例看。
  君家山水武陵津,四季花開滿地春。畢竟煙霞多痼疾,桃源也不活秦人。

  張煥文「號郁亭」,見諸《雲林縣采訪冊》,陳詩作「郁堂」,可能兩者並用,如果是傳寫音訛,則陳肇興為同時代人,或許更為正確。鑒於《雲林縣采訪冊》採訪時間上距張煥文之卒,將近40年,則陳詩的繫年,當更可靠。詩中「臺城」,指臺灣府城,「六屬」,指當時全臺六個行政區域,即臺灣、鳳山、嘉義、彰化四縣,以及淡水、噶瑪蘭二廳,六屬文人常利用考試機會,在臺灣府城互通聲氣,聞訊之下而「淚盡傾」;寢門,即路門,後泛指內室之門。《儀禮‧士喪禮》:「使人弔,徹帷,主人迎于寢門外,見賓不哭。」陳肇興與張煥文為同一輩分,依禮不能如門徒之寢門同哭。蓉城,指芙蓉城,泛指神仙洞府,「此去蓉城即舊居」有返皈仙界之義。「畢竟煙霞多痼疾,桃源也不活秦人。」似指張煥文有阿芙蓉之癖嗜,以致不壽。

  《雲林縣采訪冊》採訪,距離張煥文之卒近40年,當時可能僅知咸豐甲寅科為恩科,未印證實物,便遽稱為恩貢,一錯百餘年,因同科恩貢林炳旂恩元匾額的存在,確認張煥文恩貢之誤,爰以短文釐清,並略作生平介紹。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王嵐渝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林承彬 黃淑惠 邱滿英 張家榮 謝東勝 蔣美貞 洪明河 張麗玲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