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科舉用書《寄嶽雲齋詩》
科舉用書《寄嶽雲齋詩》

十年寒窗-清代臺灣的書房教育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臺灣的書房教育,由來久遠,從明末沈光文的設教羅漢門開始,到光復初期都還存在。其中清代部分,因有科舉制度的實施,其性質可再區分為啟蒙以及專攻舉子業者兩種,從事這些工作的塾師,前者稱為「蒙師」,後者稱為「經師」。

  啟蒙階段,以兒童讀書識字為目的,舉子業階段則以應試求取功名為目的。後者入學年齡都在6至8歲,就學無一定年限,大約可區分為「小學」、「中學」、「大學」三個層次,也有分為「初學」、「幼學」、「小學」、「大學」4個階段,全部要10年的時間,按部就班,完成學業,因此古人往往以「十年寒窗」來形容學子的苦讀,就是這個緣故。

  小學以讀《三字經》、《四書》為主,中學以讀《五經》、作詩對為主,大學以講究制義(八股文)、試帖為主,三個階段所讀的課本,日據時代伊能嘉矩曾將調查作成簡表,內容如後所附圖檔。

  書房教育的每個階段,視各人需要或資質而定,並無嚴格限制。資質較差的可能只完成中、小學就投入各行各業,甚至往武科發展,完成大學的,應試是唯一出路,準備考試期間,為了生活,往往又設塾從事教育,教學相長。

  書房的開學,都在每年正月15日至2月初1日之間,至12月下旬散學,課程可分讀書、開講、寫字、課功四大項。讀書:依學年漸進,由淺而深,如附表。開講:就課本講說字義、文意。寫字:分為認字、摸字、看字三階段。至於課功則是對學生課以詩文,教法包括對仔、文章與詩賦三種。值得一提的,是點讀及背誦方式,所謂點讀,是以銀硃筆照著塾師講授,逐句圈點,遇有破音字,分平、上、去、入四聲加點,俗稱「勾破」。背誦則是按背誦次數寫筆劃,每三遍就寫成一個「天」字,周而復始,「天」字亦多,背誦的次數也就越多。其次,學生初步的習字範本,是紅色木板印刷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克己,由乎禮,存心本以仁,玉斗正中元,天文自此全,四方占日月,六合定山川。」習字兼識義,一舉兩得。

  以上所述,只是通例,事實上每個書房都有一套作法,甚至教材也會有所不同,以清光緒年間臺灣中部的「復旦齋主人學規」為例,詳記每日作息,茲臚列如次:

 「初學:以《詩經》叶韻,淑陶性情,或爾雅知古訓釋。午間念七十二賢,既知百家姓,又使希聖希賢。已刻習字,先知一畫,起重行輕,斜按高滾,每日專習一字,五日學一磔,十日學一掠。」
 「幼學:午間念典故二條,如『仲由負米』、『曾參採薪』,能默寫方告歸。先人之言,終身常記亞聖言,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
 「小學:卯刻背經書三百字,幷描影格、對策簿奉呈。已刻,淺說其義,以使時習背誦,且資行文開講。午刻,臨帖七十二法,從永字八法來,當知輕重。未刻,統論昨日所讀,以便夜間溫習熟。酉刻,統論三日內所讀,完即養神。日知新,夜溫故,昨日讀,今日溫,既省功,又快識,興最豪,神不倦,世言打鐵乘熱,省另起爐灶也。剛日做小講,讀小講;柔日做律詩,讀律詩。」
 「大學:『每日工程說』:早古文一,時文一,得意者或半篇,或二比。午講說經義五百字,晚吟詩一首,臨帖一畫,夜溫經及書、詩、古文、時文、三年內既得文千篇、詩千首。經書五十萬字,所最善者,在昨日背誦,今夜即溫。」

  從復旦齋所訂定的學規來看,可知它是一所以培養科舉人才為目的的書房,收容各種程度學生,分別施教,由初學到大學,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此外,有些以教授童蒙識字為目的的書房,學生將來主要是從事商業,因此在教材方面也較為淺近、活潑,除了一般的《三字經》、《四書》外,還有《增廣昔時賢文》、《千金譜》、《指南尺牘》……等較實用性的讀物,特別是《千金譜》一書,據說是一位泉州文士,為適應商店學習書算所編寫的通俗教材,書中用長短句的歌謠形式,以某一大商到天津、蘇州、廣東等地辦貨為經,以各色貨名為緯,叶以音韻,俾易於上口,字裡行間,還穿插若干警惕商旅的詞句,非常有意義。

  清光緒21(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的科舉制度提前結束,以應試為目的的傳統書房教育首當其衝,雖日據初期,民間仍普遍認為日本人在臺只是短暫的,日本人走了之後,仍將恢復科舉考試,因此較保守的人還送子弟進書房,治舉子業,希望有朝一日考秀才、考舉人。不過,老一輩的科舉美夢,很快就破滅了。

  日據中期之後至光復初期,以提供失學民眾就學為主的書房雖繼續存在,不過已經不再是「十年寒窗」攻讀儒書。而「十年寒窗」至今仍為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辭彙,常會聽到「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其實「十年寒窗」真正義涵,已經少有人清楚,配合本館「臺灣書院與科舉」特展,特拈出「十年寒窗」掌故,以資談助。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洪明河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黃淑惠 邱滿英 張家榮 林承彬 王嵐渝 謝東勝 蔣美貞 張麗玲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