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竹編石笱
竹編石笱

竹編石笱

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笱」,音ㄍㄡˇ,臺語音ㄍㄜˊ( 格)。是以藤條捆紮圓木或桂竹,連結成細長圓形、前寬後收的竹籠,內填石塊,稱為「石笱」。相傳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施世榜父子出資募工疏鑿濁水溪旁八堡圳時,由自稱林先生的老人所傳授的引溪水入圳工法,即是在濁水溪河床引水入八堡圳口灌溉系統之臨時攔水壩籠。

  石笱置放時,順著水流的方向,上廣下狹,由大小從數尺到十尺以上不等的石笱,依水的深淺調整,築成像河堤一般來攔堵溪水使河道變更。由於八堡圳的興築,彰化平原的稻作產量,乃躍居全臺首位,成為臺灣的穀倉。此工法後來也沿用到各地埤圳堰堤,這種具有科學性的水利工程,是臺灣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由於籐木竹料容易腐解,每間隔一段時日即需汰換,因此,後人有用鐵絲網代替。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林承彬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洪瑞豐 黃淑惠 邱滿英 張家榮 林志祥 鍾達諸 謝東勝 林春綢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