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4卷2期
臺灣文獻季刊64卷2期

《臺灣文獻》季刊64卷2期暨《別冊》45號出版發行

  《臺灣文獻》季刊64卷2期暨《別冊》45號已出版發行,歡迎喜好研究臺灣史與中國近代史的專家、學者、社會大眾參閱,本期季刊刊載【專題論文】3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3篇暨《別冊》刊載文章7篇。

  本期【專題論文】文稿〈帝國與殖民:1934年《臺中市史》與《山口縣史》兩書之書寫比較〉作者郭佳玲,藉由1930年代初期出版的《臺中市史》與《山口縣史》兩部書作比較探討,得知此二部書雖然在形式上是以「史」命名,但實質上不脫志書的纂修形式。其次,由纂修內容可看出,當時的臺中市與山口縣雖然同屬日本政府的治理之下,但《臺中市史》的纂修受臺灣總督府政策的影響十分明顯,即是在有利於殖民政府統治的基礎上,殖民地政治的取向濃厚;而《山口縣史》的纂修則是與當時日本國內的社會風氣有關,目的在激發出民眾的鄉土情懷。

  經本研究,得知雖然《臺中市史》的纂修亦有受到當時日本國內鄉土志教育研究運動風潮的影響,但在日本官方政治力的介入之下,造成《臺中市史》在編纂上不似《山口縣史》是以激發人民的鄉土情懷,以及提升人民向上精神為目的。因此纂修目的不同,可說是在日本治理下位於殖民地的臺灣與殖民母國日本在志書纂修上最大的差異。

  〈戒嚴時期臺灣廣播事業與頻道分配政策〉作者林志龍,以頻道分配政策為分析中心,檢視1949年之後的臺灣廣播事業發展。本文同時討論時代背景與威權控制對廣播產業生態的衝擊。經由早期西方廣播事業的發展經驗,討論國民黨接受廣播資源的宣傳功能、獨占性以及分配使用的觀念。但是國共對立以及國民黨的意識型態特性,使得資源的分配和使用出現極大的偏差,而且造成臺灣民間業者發展出競租活動。

  〈中華民國對沙烏地阿拉伯實施農業技術合作的過程與影響(1965-1971)〉作者陳思賢,首先介紹中華民國與沙國洽談農業技術合作的國際背景,以及兩國開啟農業技術合作的契機。再來是介紹駐沙農耕隊在沙國工作的情況。自1965至1969年間,共有兩任農耕隊隊員赴沙國工作,首要工作是尋找適合該國氣候環境的稻種,目的則是要在沙國建立一年兩穫制度,其中來自臺灣的臺中在來一號,相當適應沙國的氣候環境,但卻未受沙國人民喜愛,直至第二任農耕隊離開沙國之前,都沒有獲得適當的品種。

  因農耕隊尚未達到沙國的目標,兩國間的農技合作仍有發展空間,因而進入了續約協商階段,此際沙國提出非得要與中華民國進行農業技術合作的理由。另外,沙國在續約過程中,扮演著主導地位,並從中提出了不同的合作模式與要求。最後,介紹駐沙農耕隊在沙國工作的成效與特色,及他們對兩國間政治、外交上的影響。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探險須知─臺灣踏查經驗的傳承〉作者張素玢,本文爬梳探險、調查紀錄與相關文獻書籍,探究清初臺灣開港之後與日據初期「探險人士」在字裡行間留下的「探險須知」,使後人得以從各種型式的紀錄當中得到踏查經驗的傳承;時距從清代跨到日據初期,對象則有漢人、西方人士與日本人。作者的研究旨趣在瞭解各時代探險之士,在臺灣進行踏查的準備工作和基本訊息的掌握。從本文的研究可知,背景相異的探險人士在不同的時空下,各有其資訊和人脈網絡,以蒐集必要的資訊並獲得協助,探險者留下的文獻紀錄,不等程度地傳遞了具體心得和注意事項,這些「心得」或「須知」累積成探險知識系統的一環,後人從而得到踏查經驗的傳承。隨著時代變遷,臺灣交通條件改善,山區也有限度開放,「探險須知」遂逐漸轉化為「旅行指南」,踏查臺灣的性質已然不同。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對於「風水」的知識建構〉作者洪健榮,日據初期,臺灣總督府為能參照臺灣本土的特殊民情而設計一套有效的統治方針,於1901年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擔任會長,聘請學者專家陸續在臺灣各地展開傳統風俗習慣的調查。該會第一部於1903、1906、1910年先後刊行的三回調查報告書中,對於臺灣民間墳墓的種類性質及其風水意涵、洗骨遷葬或相地改葬的民俗現象、地理師勘驗風水吉地的理論依據、民間仰賴風水師擇地營葬的情形、墳墓的外觀形制和營造方式、墳墓的管理權屬與侵害問題等,概有扼要的討論。

  〈二戰末期美軍轟炸下的恆春測候所氣象觀測〉作者洪致文,臺灣從日本時代初期開啟的現代氣象觀測,最早設立的五處測候所中,恆春便是其中之一,且有超過百年的觀測數據留存。然而,恆春測候所在二次大戰期間,卻曾遭受美軍轟炸而導致數據中斷。為了理解恆春的氣象觀測,在二戰最末期的1945年所經歷的過程,本研究以恆春氣象站所藏,由歷任所長或代理所長所執筆記錄的《恆春測候所沿革史》為基本架構,配合該站的手寫《氣象觀測原簿》,以及臺灣總督府與美軍的轟炸紀錄,互相比對拼湊出恆春測候所在轟炸陰影下的經過。

  恆春測候所在1945年時共遭遇三次主要的美軍轟炸,分別是3月6日、4月8日與5月26、27日。其中,3月6日的轟炸並未造成任何氣象紀錄的中斷,但4月8日的轟炸造成百葉箱內的觀測儀器嚴重受損,導致溫度觀測中斷,直到4月底才又重啟紀錄。至於5月下旬的轟炸,造成風力塔嚴重受損,風力相關的測報不得不中止,甚至促成測候所業務遷往五里亭(恆春飛行場處)繼續辦理之決定。在8月15日終戰後,雖然氣象觀測依然持續,但加藤所長於8月30日啟程前往臺北洽公,9月1日起到9月13日間恆春測候所的所有氣象觀測全部中斷,連不需要儀器的人工觀測項目也缺漏,是造成恆春氣象觀測史上一個無法彌補遺憾的主因。在加藤所長從臺北歸來後,短短一日將測候所業務從五里亭搬回原址,立刻重啟基本氣象觀測。恆春的氣象業務,在1946年1月1日起全部恢復正常,讓這段二戰末期轟炸陰影下的氣象觀測影響劃下句點。

  《臺灣文獻》季刊64卷2期目錄:
【專題論文】
帝國與殖民:1934年《臺中市史》與《山口縣史》兩書之書寫比較/郭佳玲
戒嚴時期臺灣廣播事業與頻道分配政策/林志龍
中華民國對沙烏地阿拉伯實施農業技術合作的過程與影響(1965-1971)/陳思賢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探險須知:臺灣踏查經驗的傳承/張素玢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對於「風水」的知識建構/洪健榮
二戰末期美軍轟炸下的恆春測候所氣象觀測/洪致文
《別冊》7篇文章,多屬重要歷史檔案與歷史珍貴史料,強調「歷史的.鄉土的.趣味的」,讀者透過短篇的文章,可以增進歷史的視野,其中還有探討文獻檔案,幫讀者解開歷史的迷霧。

  《臺灣文獻》別冊45號目錄:
檔案的故事:林獻堂與蔣渭水對霧社事件的看法/林明洲
談《西山雜誌》的鄭成功相關記載/鄭喜夫、魏永竹
曾作霖主稿《彰化縣志》與掌教藍田書院:兼談其籍貫問題/林文龍
石圍墻「揆一樓香油祀碑」/羅永昌
日治以來虎尾地區民間信仰/黃文榮
軍艦「廣丙號」曲折的歷史/陳文添
碧潭與碧潭吊橋/張家榮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工本費200元,《別冊》隨刊附贈(單獨購買《別冊》定價40元)。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洪瑞豐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