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臺中府城隍」楊再雲詩
圖1.「臺中府城隍」楊再雲詩

歿為「臺中府城隍」的楊載雲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臺灣自清代以來,就流傳不少地方官員、賢達人士擔任城隍的故事,淡水同知曹士桂、基隆通判包容、鴨母王朱一貴、新文學家賴和、霧峰舉人林文欽,都與城隍結了不解之緣。當然做城隍的人物應該不只這一些,最近又發現了楊載雲為臺中府城隍之說。所謂臺中府,即光緒11(1885)年臺灣建省之後在中部新設的臺灣府,因北有臺北府,南有臺南府,是以民間習慣上都稱新臺灣府為臺中府。

  楊載雲一名再雲,也稱紫雲,另外又稱慶章,應是別號,湖南人,為光緒乙未割臺之役的新楚軍統領,最後殉難於苗栗頭份尖筆山。相關事蹟,頗散見乙未之役文獻,茲就吳德功《讓臺記》所載,略述如次:楊載雲出現於文獻紀錄,首見於光緒21(1895)年閏5月5日的軍事佈局,當日臺灣府知府黎景嵩召集臺灣、彰化、雲林、苗栗四縣紳富會議,決議開設籌防局,籌款以備戰守,並試圖恢復臺北。此外,「以花翎副將楊載雲為新楚軍統領」,此後楊載雲的調兵遣將,便不時見諸相關紀事。

  閏5月7日,日軍攻下新竹,將騎兵直驅老科崎。忽然遭到義軍徐驤等伏擊,退到新竹城外數里。同日,臺灣知府黎景嵩派令藍翎副將楊載雲統領新楚軍的二營,以及棟軍的傅德陞營、鄭以金營,均歸節制,進攻新竹。日軍駐新竹兵約2千名,派守備隊把守香山大路,盤查行人,擒拏義軍。吳湯興、徐驤等扼拒頭份,不分勝負。黎景嵩遂命楊載雲並棟軍傅德陞、鄭以金,以及葫蘆墩陳瑞昌所招募臺勇一營,一齊駐紮頭份,每日邀戰,以收復新竹為目標。

  6月4日,臺灣知府黎景嵩改以副將李維義取代楊載雲,統領新楚軍,抵中港,進紮頭份。6月20日,楊載雲與日軍惡戰,不避銃火。日軍由香山及頭份山後四面環攻。楊回見大營已破,仍奮勇殺敵,身中數銃而斃,李維義則脫逃。自楊載雲帶新楚軍紮頭份之後,大小數十戰,日軍不能越香山一步。楊載雲既殉,頭份遂失。

  楊載雲率領新楚軍紮在頭份等處,本來仍能遏止日軍攻勢。不料,黎景嵩陣前換將,改由李維義統領,導致義軍一敗塗地。諸軍及李維義皆逃,惟有楊載雲力戰身死,苗栗人悲楊之遇,而服其勇,後來乃建祠虔奉,香火不絕。苗栗的楊載雲祠,正式名稱為「楊統領廟」,址在頭份濱江街,據該廟沿革記載,楊載雲死後,被人用戰旗裹屍,葬於頭份打醮坪,稱楊大人墓,後又遷至南庄石壁下墓地,稱為「石爺」,昭和6(1931)年再遷葬頭份棘仔園墓地,民國68年,善信在濱江街現址新建「楊統領廟」,立「楊統領再雲神位」碑,與萬善爺諸公合祠。

  崇祀楊載雲的祠廟,除了苗栗縣境以外,南投的埔里,在日據時期因移民關係,也有分靈之舉,稱「楊大人祠」,址在埔里鎮向善里觀音路,即往時的埔里社堡水尾庄。據該廟沿革說,楊載雲力戰陣亡後,地方人士感念其功,尊為楊大人,藏祀於義民爺廟,約大正4(1915)年左右,有埔里水尾庄人彭阿協者返鄉,帶回「楊大人」靈旗,建一小廟奉祀。

  有關楊統領廟事,無論史蹟介紹或專文論述,頗膾炙人口。倒是身後為臺中府城隍事,似乎少見著墨。此事首見苗南警世堂的《齊省寶鑑》一書,該書出版於「光緒壬寅」,即光緒28年,實為明治35(1902)年,當時民間鸞堂出版品,仍有使用光緒紀年的習慣。該書天部頁18,有「臺中府城隍楊再雲詩」 云:
  臺島風光究若何,中心耿耿獨操戈。
  府邊血淚痕猶在,城裏烽煙跡若麼。
  隍土崩頹千載恨,楊花飛舞六年過。
  再看碧落回旋轉,雲上欣賡擊壤歌。
  此詩岀自警世堂的扶鸞降筆,以藏頭詩形式,點出了「臺中府城隍楊再雲」,據「六年過」一語推測,當為前一年降詩,可能還早於「楊統領廟」的建立。

  古人說:「生為良吏,歿為明神」,又說:「能禦災捍患,有大功德於民者則祀之」。傳統民間信仰當中,除了源於自然崇拜或出自小說家杜撰的的神祇之外,歷代聖哲賢人,佔了不少份量。城隍尊神本為自然崇拜,為城池的守護神,後世予以人格化,成為民間信仰「行政體系」的一員,並由生前「有大功德於民者」出任城隍,楊載雲為國殉難,受到苗栗人士崇敬而為神,更高升為臺中府城隍,反映了割臺初期民間的故國之思。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