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圖1.臺灣文獻季刊64卷4期
圖1.臺灣文獻季刊64卷4期

《臺灣文獻》季刊64卷4期暨別冊47號

書  名:《臺灣文獻》季刊64卷4期暨別冊47號
發 行 人:張鴻銘
出 版 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民國102年12月31日
定  價:新臺幣200元

簡  介:
《臺灣文獻》季刊64卷4期暨別冊47號已出版發行,歡迎有興趣研究臺灣史與近代史的專家、學者、社會大眾參閱,本期季刊刊載【專題論文】4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3篇暨《別冊》刊載文章7篇。

  本期【專題論文】文稿
  〈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作者蘇淑芬,以隨鄭成功來臺的蘇伍(1656-1705)開墾位於高雄市湖內區的太爺為主題,蘇家繁衍至今約十二、三代。乾隆43(1778)年,經蘇伍孫蘇足(1727-1800),與其五個兒子努力墾殖,建造一座占地約1,000多坪的四合院古厝,二進之間為大埕,全舖上紅磚,中有水井一口,供鄉人洗濯飲用。蘇足孫蘇應元為秀才,在地方極有名聲。

  光緒21(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10月10日日本陸軍中將乃木希典率兵從枋寮登陸,20日要砲轟臺南前,曾短暫駐紮此古厝中,當時尚有部份古厝村民在村外與日軍對抗,古厝中之婦孺則默默承受壓力。大正10(1921)年蘇應元之孫蘇文治(1882-1946),受臺灣總督府任命為第一屆湖內庄長,他特意發展村民教育,改善風俗,繁榮經濟。蘇氏古厝見證臺灣自清初以來一個家族的發展史跡。

  〈臺灣西部媽祖廟既存石香爐調查研究〉,作者李建緯,經由田野調查獲悉臺灣西部40座媽祖廟藏有石香爐,而其總數近60件,流行年代為清初至日據時代,二次大戰初期則逐漸式微。從材質種類來看,清代石香爐材質以青斗石、砂岩為主,日據時代以後材質仍偏好青斗石、砂岩,另有新材質的大理石與水泥(磨石子),泉州白石與觀音山石在各時代也有零星數量之使用。整體來說,石香爐仍以使用青斗石的比例最高。從造形觀察,清代石香爐係以四足、展耳方爐為主,日據時代以後則流行三足鼎式圓爐和圈足簋式圓爐兩類。

  石香爐上的裝飾元素,透露出石香爐是如何被「觀看」與「賦予意義」。一方面,石香爐母題中的獅吞腳、獅首與盤龍紋,流行時間長,風格變異不大,和這些圖像本身具有某種「正式性」與「威權性」有關,同時,從清代石香爐的標準形制,即獅吞展耳、獅吞腳的造形也可發現,其外觀具強烈「生命化」之傾向。當信徒將香爐四足處理成獸爪,加上兩側的雙耳與獅首,便足以讓信徒觸發相應的感受,即威猛、具生命力之反應,而且其四爪更給予我們一種具攻擊性之特徵。但是,石香爐的這種擬生命化的造形概念,在日據時代以後便逐漸消失了。

  〈鶯歌陶師王漢騰之研究〉,作者陳新上,長期關注鶯歌陶師王漢騰學藝之後在各地陶瓷廠工作的田野調查。民國35年王漢騰在鶯歌與人合資創立義成與合興兩家陶器工廠生產傳統陶器。民國52年離開鶯歌,先後到苗栗、大甲東與水里等地當陶師,指導現代製陶技術,延續其產業生命。民國58年回到鶯歌,生產花盆等產品。民國70年與親友合資,成立臺華陶瓷公司,生產仿古陶瓷。王漢騰經營臺華期間,到南投水里聘請許多陶師到鶯歌從事陶瓷。這個舉動支持了鶯歌大型仿古陶瓷的發展,卻也加速水里陶瓷業的沒落。王漢騰陶師的經營改變,竟對地方產業的興衰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實為臺灣陶瓷史上的傳奇人物。

  〈日治時代大日本製糖臺灣工場的人事組織初探〉,作者黃文榮,研究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於明治39(1906)年在斗六廳五間厝設立粗糖工場,明治41(1908)年12月完工,並開始著手經營。1909年日糖事件爆發,社務一落千丈,股價大跌,工場陷入停擺。藤山雷太接手後,數年內償還欠款,工場營運不斷攀升,甚至兼併其他製糖會社,擴大在臺勢力。藤山氏是如何讓大日本製糖止跌回升?又如何在本社位於東京的情況下,掌控臺灣工場,使其貫徹領導?箇中奧妙或與人事運用有著密切關係。

  研究指出,藤山為強化對臺灣工場的控制,以工場理事掌管臺灣工場事務,後來工場升格為支社,又成立支社長一職。無論是理事或支社長,都可以發現藤山家族以慶應大學為主的學閥領導體制,而這樣的統治風格也收到一定的成效。藤山家族以營業與工務課長最受重用,各課亦依其所需而由學閥產生,如營業、會計課為慶應大學,農務課為東京帝大、札幌農校,工務、鐵道課則以東京高工或大學理工科為主,簡言之日糖採取量才適用,名校至上的用人方針。製糖所長部分則以虎尾製糖所長的地位最為特殊,另從日糖早期的五間製糖所長學歷觀察,可以發現所長多為名校東京帝大、慶應大學、東京高工、札幌農校畢業,尤其是東京帝大校友更達四成以上,可見學歷在能力與資歷外扮演的重要角色。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1895年《淡水新政記》之史料介紹與價值〉,作者曾令毅,本文主要在介紹1895年6月日軍登陸臺灣佔領淡水後的行政紀錄《淡水新政記原稿》。該文獻原件典藏於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主要內容是記述日軍進入淡水成立「淡水事務所」時期兩週間之行政日誌。也是目前所見,日本統治臺灣最早的地方施政紀錄。

  本文除進行文獻探討外,同時也試圖說明其史料價值。主要內容分為兩大部分,首先是史料內容之介紹,包括編者福島安正之略歷、版本及日誌內容之簡介。其次,則是說明文獻本身之史料價值,並將其大略分為治安及法律、衛生事務、教育訓練、調查相關資料等四項,同時試圖說明各項施政事業之意義。

  〈臺灣人˙志願兵˙震洋特攻隊:陳金村先生口述歷史〉,作者陳柏棕、范綱倫,本文敘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挾強大的軍事優勢,在太平洋戰場上已令日軍難以反制,加之美軍潛艦在海上的攔截,大型水面艦艇多已無法出海作戰。為此,日軍乃設計出一批用以執行特攻作戰的武器,試圖將剩餘資源做最大的利用,「震洋」艇即是當時的特攻武器之一,在臺灣也部署有此武器。受訪者陳金村,是1945年1月入伍的第五期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在左營受訓結束後,派至駐紮於高雄壽山的第21震洋隊,負責震洋艇的後勤保養與維修工作。陳金村以臺灣人成員身份,重述其在震洋隊中的親身經歷,係至為重要的口述史料,透過其口說,得以更具體瞭解基地環境、震洋艇保養維修與震洋隊的訓練過程,呈現戰爭末期日軍特攻部隊實態與臺籍士兵被賦予的任務,補充既有文字研究成果之不足。

  〈戰後臺灣環境保育與觀光事業的推手:游漢廷先生訪談錄〉,作者曾華璧,本文係作者在1997至1998年對臺灣環境保護運動早期參與者游漢廷之口述訪談稿。在文中,他回顧自身的求學與工作生涯、參與國家公園法的制定、動物保育的推動、以及推廣國內觀光等工作,是一份戰後臺灣科技行政官僚從事保育工作的紀錄。

  游漢廷個性幽默、勤奮、樂觀,熱愛野外生活,且具有理想。從他自訂英文名字的動機,以及國外求學與會議的參加等經歷,證明他對自然環境與臺灣家園的情感。這份訪稿全部經過他本人的親自訂正,他於2008年逝世,訪問稿中表現的鮮明角色,使戰後臺灣早期環境保育工作發展史得以保留,也讓我們能藉此窺見戰後科技官僚在保育臺灣的耕耘與用心,這是他精神不滅的最大意義。

  《臺灣文獻》季刊64卷4期目錄:
【專題論文】
●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蘇淑芬
●臺灣西部媽祖廟既存石香爐調查研究/李建緯
●鶯歌陶師王漢騰之研究/陳新上
●日治時代大日本製糖臺灣工場的人事組織初探/黃文榮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1895年《淡水新政記》之史料介紹與價值/曾令毅
●臺灣人‧志願兵•震洋特攻隊:陳金村先生口述歷史/陳柏棕、范綱倫
●戰後臺灣環境保育與觀光事業的推手:游漢廷先生訪談錄/曾華璧
《別冊》7篇文章,跨清領、日據時期的重要歷史檔案與近代珍貴史料,強調「歷史的.鄉土的.趣味的」,讀者透過短篇的文章,可以增進歷史的視野,其中探討文獻檔案,可幫讀者瞭解歷史的演化。

  《臺灣文獻》別冊47號目錄:
●《靖臺實錄》引發爭功問題平議/林文龍
●清代臺灣布政使司丈單賞析/周伯通
●日俄戰爭遺跡:通霄望樓紀念碑/陳文添
●南投縣仁愛鄉「立鷹」的戰事/劉澤民
●典藏檔案的故事:八田與一再任總督府技師記錄/林明洲
●「八七水災」與華僑捐建的國校/蕭呈章
●從李松林「甲子熙年」探討「毛蟹․簍」木雕藝術的吉祥意涵/李榮聰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工本費200元,《別冊》隨刊附贈(單獨購買《別冊》定價40元)。

  展售處: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