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說文解字》序
《說文解字》序

倉頡-制字先師

文/黃淑惠/本館採集組編纂

  文字,可以記錄、傳遞知識,歷史學也以文字的出現與否來區分「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無文字則無信史可徵,文字之重要性可見一斑。上古傳說黃帝史官倉頡造字,一時驚天動地,「天雨粟、鬼夜哭」。此傳說體現了人類對文字影響力的認知。時近農曆3月28日制字先師倉頡聖誕,姑且在此一談倉頡造字。

  有關倉頡造字過程,在許慎所著之《說文解字》序文中有精彩敘述,「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傳說中賦予他特殊的外型與能力,使能具有造字之「神力」。《藝文類聚》中提到了倉頡的外形有四隻眼睛,其所載「《晉成公綏故筆賦》曰:『有倉頡之奇生,列四目而兼明,慕羲氏之畫卦,載萬物於五行,乃發慮於書契,採秋毫之類芒,加膠漆之綢繆,結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玄管,屬象齒於纖鋒,染青松之微煙,著不泯之永蹤,則象神仙,人皇九頭,式範群生,異體怪軀,注玉度於七經,訓河洛之讖緯,書日月之所躔,別列宿之舍次,乃皆是筆之勳,人日用而不寤,仡盡力於萬機,卒見棄於行路。』」

  就文字的演變而言,無論自甲骨文、銘文觀之,同一字有諸多變體字,可推測文字的演變有多源而非一源,天下文字應非單單出自倉頡一人之手。而《荀子.解蔽》中所言:「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依文義可解釋書中見解為,在倉頡之前已有文字發展,而倉頡是整理文字之人。

  倉頡造字傳說由來已久,並多載於書籍。臺灣奉祀倉頡先師多附祀在文武廟內,彰化員林興賢書院即奉祀倉頡神牌。各地的倉頡崇祀與敬字亭,均體現了人們對於文字及其所傳遞知識的敬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