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划龍舟(黃淑惠攝)
端午節俗早於屈原之說舉隅
文/黃淑惠/本館採集組編纂
農曆五月五日稱為端午節,一般以為端午節起源在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勸諫不成憂憤投汨羅江自盡,於是民眾包粽子投江希望魚不要吃其遺體,而划船尋找遺體也成了後來龍舟競渡的習俗。後人並因紀念屈原而將詩人節訂於端午節這日。端午節起源於屈原的說法,經部分晚近學者的考據而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相關習俗。
一、談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早年相當受到楚懷王的信任,曾擔任三閭大夫、左徒。後因反對楚國與秦國訂立盟約,進諫不成,辭官自疏,在流放期間,完成許多文學作品。後來楚國被秦所滅,屈原悲憤抱大石投汨羅江自盡。
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描寫屈原投江前之悲悽:「屈原至於江濱,被髪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二、端午與惡月
有諸多線索顯示,諸多趨吉避凶之端午節俗可能早於屈原。農曆五月,因為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對於作物生長與人體健康,都有所衝擊影響,因而需小心因應,古人也因此發展出諸多儀禮以趨吉避凶。例如在《後漢書●志●禮儀中》所載,漢代的五月五日俗,可以前溯至夏、商、周,則起源早於屈原所處之戰國時代。《後漢書●志●禮儀中》所載:「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日夏至,禁舉大火,止炭鼓鑄,消石冶皆絕止。」
五月被當成惡月,不乏其例,五月五日多禁忌,對於當日出生的小孩認為不祥,有不生養之俗,認為如果長大至門楣處,會剋煞父母,戰國時代齊國名士孟嘗君(田文)小時候也因出生於五月五日而被父親(田嬰)指定棄養,但因母親不捨而養育長大。在《史記●孟嘗君列傳》描述一日父子相認,田文力爭命運是掌握在己而非天命:「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嬰默然。文曰:『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嬰曰:『子休矣。』」另外西漢重臣王鳯、東晉名將王鎮惡也因在五月五日出生,一度被長輩考慮棄養。
三、端午與屈原
後世有諸多書籍均談到端午節俗與屈原有關,包括魏晉南北朝時代晉周處《風土記》、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宗懷《荊楚歲時記》等。不過民族學家婁子匡認為,就算是端午致祭的活動,也只是少數人的行動,部分人士或詩人們的行為,不一定就是芸芸萬眾的俗行和俗信〔註〕。
無論端午節之源是夏至與惡月之說,或是紀念屈原之說,端午節的發展隨著時間推移,用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確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深植為重要端午節俗。
〔註〕見婁子匡,《歲時漫談》,臺中市:文星書店,民國56年,頁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