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彰化孔子廟
圖1:彰化孔子廟

清末大修彰化孔廟的知縣傅端銓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清代的臺灣,吏治敗壞,治臺灣史者都不陌生。清初的康、雍、乾三代,算是清朝盛世,然而乾隆帝在經歷林爽文抗清事件之後,仍不得不承認:「臺灣道向來本係調缺,係該督、撫及各官因該處出息肥饒,視為利藪;往往夤緣徇情,不以渡洋為苦、轉以得調美缺為善,以致吏治廢弛,釀成巨案。」清代中葉之後,吏治更加腐敗,內戰頻仍,地方知縣的任用,幾乎成為捐班人員天下,將本求利,搜括民脂民膏,無疑成為常態,時代愈晚,情況愈為嚴重。

  以中部地區的彰化縣而言,早期知縣多為兩榜正途出身,情況較佳;關於彰化知縣政績,因道光12(1832)年曾修《彰化縣志》,幾位值得稱道的縣官,仍可據以檢索。過此則少有文獻可徵,特別是從咸豐朝以後,僅有殉難知縣高鴻飛,在振興文教方面有所貢獻,且事蹟較為顯著。此外,政績卓著的知縣尚有值得一提的,則是約光緒4至7(1878–1881)年在任的傅端銓了。傅端銓事蹟隱晦,許多人固然對他非常陌生,但若提到擠身國定古蹟之林的彰化孔廟,好古之士,一定對它印象深刻,而這座孔廟便是傅端銓任內捐俸大修的傑作。

  傅端銓之出任彰化知縣,從清代官場倫理來看,是帶有若干傳奇性,他於光緒4(1878)年秋,由淡水廳艋舺縣丞直接升補彰化知縣,頗有破格任用的味道。在現存閩浙督何璟奏揀傅端銓升補知縣摺,於其出身略有交代,說是:
  「查有淡水縣艋舺縣丞傅端銓,年四十二歲,浙江山陰縣監生;遵例在京銅局報捐□□縣丞,指發福建,並免捐試用、赴部驗看,領照到省,委署建安縣迪口縣丞。捐輸議敘,加布政司理問銜。防堵出力保奏,奉旨『俟補缺後以應升之缺□用。』歷署建寧府經歷、代理浦城縣知縣,准補建陽麻河縣丞;調補淡水廳艋舺縣丞,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同治十三年分大計,保薦卓異。該員勤能幹練、熟悉情形,本任內並無欠解錢糧及承緝盜案未獲有關降調參革處分。以之升調彰化縣知縣,洵堪勝任。惟調缺請升,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實在相需。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准以淡水廳艋舺縣丞傅端銓升補彰化縣知縣,庶期得人而理,實於地方有裨。」

  果然傅端銓在艋舺縣丞任內,已經是個「保薦卓異」且「勤能幹練、熟悉情形」的基層官員,以縣丞直升知縣,的確「與例稍有未符」,不過基於整頓吏治的迫切,督撫大員期望彰化「得人而理」,也就奏准揀補了。何璟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與前任楊寶吾因聲名狼藉奉旨革職有關。

  前任彰化知縣楊寶吾,在署嘉義知縣時,遭福建巡撫丁日昌奏參,於光緒2(1876)年8月8日奉旨革職。同年9月23日正式開缺。有此前車之鑑,何璟不敢怠慢,在福建省內現任候補知縣內逐加遴選,一時找不到人地相宜、堪調堪補之員,於是就地取材,找上風評不錯的艋舺縣丞傅端銓。傅端銓於同治9(1870)年抵任艋舺縣丞,縣丞官職卑微,承平時期,很難受到矚目,傅端銓卻因遷建新莊文昌祠而展露才華。新莊文昌祠建於嘉慶18(1813)年,由縣丞曹汝霖捐建。址在慈祐宮之側,於廟地狹隘,光緒元(1875)年,乃由傅端銓邀集紳士陳式璋等人捐資,將之遷於今碧江街現址,除擴建祠宇,並於左側廂房設崇文閣,兼做義塾之用,一舉兩得,的確眼光獨到。

  彰化知縣一缺,在清代向來被視為「海外要缺」,傅端銓出任彰化,正好可大展長才,尤其是文教建設方面。光緒4(1878)年秋,剛抵任後的傅端銓,首先便注意到縣城孔廟傾頹問題,於是捐俸倡首,號召縣內紳士捐輸。前後三年,在光緒6(1880)年秋,終於完成孔廟重建的大工程,且留下相關文獻,他說:
  「彰邑自疊遭兵燹後,惟夫子廟巍然獨存;荷神靈之呵護,遂相傳勿替云。予戊寅秋,履任磺溪;下車伊始,見夫縣廨有造、義倉有立,而聖殿之傾頹,豈復忍觀。溯查創造於雍正四年張君縞始,嗣後乾隆以至道光廿年,歷經相繼而修;中間僅隔數年,不過補葺而已。迄今世遠年湮,柱門朽蚗,其何以尊至聖而妥神明!是以捐廉倡首,商諸邑紳量力捐輸,舉董張紳春華等監修。□眾志成城,急公好義,相率輸金,即涓吉興工。至己卯大比之年,全臺登秋榜者七人,彰邑已得其三;較之往歲,稱極盛焉。天時人事,適相符而不爽,非其明驗耶!」

  在清末經費拮据的年代,傅端銓這次的大修,已是難能可貴。清代臺灣官員,任期三年,早期還有兩年報「俸滿」的規定,最後一年留臺協辦。乾隆8(1743)年議准:「嗣後臺灣府、廳、縣,准其照道員佐雜教職等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該督撫照例具題,分別陞用,免其留臺協辦。」依此規定,傅端銓的三年期滿,應在光緒7(1881)年秋。當年,傅端銓仍有在任的文獻可考,是個吉人天相的訊息,這年,他可能積勞成疾而病危,群醫束手,延請當時西大墩街的名醫廖維楨往診,數日而癒,傅端銓因以「功同思藐」匾額贈之,廖維楨自是聲名益著,見諸日據初期文獻紀錄。
  清末臺灣官場,因國家財政困難,而大量任用捐班人員,使吏治愈加惡化;傅端銓出身監生,也是當時眾多捐班者之一,所到之處,關心文教,政績斐然,允推清流。尤其破格任用,從縣丞拔擢為彰化知縣,三年任滿,為彰化孔廟注入新的生命,終能走過百年歲月,成為國定古蹟,追本溯源,傅端銓功不可沒,所惜清末文獻散失,事蹟多告凐滅,爰藉此短文彰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