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臺北市內會場配置圖(典藏號006010009046001)
圖1: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臺北市內會場配置圖(典藏號006010009046001)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的展覽品-食鹽

文/顏義芳/本館整理組研究員

  臺灣總督府為宣揚日本統治的政績,乃於昭和10 (1935) 年殖民臺灣40週年之際,以「始政四十周年紀念」之主題舉辦博覽會。自該年之10月10日至11月28日止,共為期50天的博覽會,以臺北為主,在臺灣各地舉行,可說是臺灣有史以來首辦的大型博覽會。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共分為:設於臺北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附近的第1會場;設於臺北新公園(今228紀念公園)的第2會場;設於大稻埕附近的分會場;設於草山(陽明山)的第3會場及設於基隆(水族館)、板橋(鄉土館)、新竹(案內館)、臺中(原本規劃工藝館,因1935年4月21日的大地震而改為山岳館)、嘉義(特設館)、高山(博物館)、臺南(原本規劃熱帶園藝館及歷史館,並整修安平史料館,但因經費不足僅開設歷史館)、高雄(觀光館)、臺東(鄉土館)及花蓮港(鄉土館)等各地方館。

  其中屬於專賣局展覽品項的食鹽,也因工業鹽田的開發,而成為當時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強力宣揚的產業。展出的內容詳實記載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其中鹽田模型是展現天日(日晒)鹽田、製鹽狀況及煎熬鹽工場的概念,讓參觀者能一目瞭然的認識臺灣鹽業,其中更以大正12(1923)年4月,時為皇太子的昭和天皇前往安順鹽田視察的照片為背景,以彰顯日本對臺灣鹽業的重視程度。

  其展覽主題共分為躍進的臺灣鹽業、臺灣鹽業的現在及將來、化學工業發展下大量鹽的需求、日本國內食鹽的供給狀況、各國每人鹽消費使用量之比較、食鹽的用途及運用、鹽的化學發展等7大主題。

  由於臺灣鹽產業在昭和10(1935)年是最為輝煌的時期,為臺灣總督府極力推展的產業,因此頗受各界重視。當時臺灣天日鹽產量為14. 7萬噸,其中供應島內5.02萬噸、輸出日本國內7萬噸、朝鮮1萬噸作為食用;另有1.5萬噸供應日本國內作為工業鹽用。而臺灣煎熬鹽產量為2.75萬噸,其中供應島內0.2萬噸、日本國內1.7萬噸、俄羅斯沿海地區0.85萬噸。

  陳列產品分為食料用鹽、工業用鹽及副產物等3大類。其中食料用鹽包括先進的真空式鹽、一般的天日鹽、粉碎鹽、煎熬鹽、及其衍生產品的醬油、味噌、醬物、鹹魚、奶油及罐頭等,同時也統計各式鹽的使用量,以供各界參考。而工業用鹽則就各類鹽所含有的氯化鈉比例,並與食料用鹽比較,藉以教育參觀民眾了解鹽的化學成分。製造工業用鹽的先決條件是價格低廉,具高氯化鈉成分。而副產物則由苦汁衍生固態苦汁(石膏,製造豆腐用)、氯化鉀(製造肥料用)、碳酸鎂、氯化鎂、硫酸鈉、溴等。

  當時前往參觀者,有來自中華民國的福建省主席陳儀、省府委員林知周、外交課長陳宏宗、長樂縣長王白秋、廈門市長王固盤、閩侯縣長陳世鴻、福州電器公司林天民及劉崇侃、福州放送局長黃天如、北平政務委員李擇一、滿洲國駐日本大使謝介石、朝鮮黃海道參與官張錫元。尤其陳儀更對博覽會的舉辦讚賞有加。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