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施梅樵作品,翻攝自:林欽賜編,《瀛洲詩集》,臺北:光明社,昭和8 年。
圖:施梅樵作品,翻攝自:林欽賜編,《瀛洲詩集》,臺北:光明社,昭和8 年。

鹿港詩人施梅樵軼事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鹿港詩人施梅樵,鼎鼎大名。我在某個臺灣先賢書畫展覽,碰到一位先進,他告訴我說:「臺灣人的書法,我最喜歡施梅樵,很有清代名家何紹基書法的風格。」何紹基以顏真卿厚重為基礎,又參雜了上古篆籀、隸等筆法,其行書遂產生了一種獨創的古奧風格,結構自由揮灑,如沁刻入石,古樸可喜。施梅樵詩書俱佳,但造化弄人,畢生流離轉徙,並不順遂,然而其宏揚詩教之功,卻少有人能及。近日,林翠鳳教授惠贈所著《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巨著,感佩之餘,就談點相關軼事。

  施梅樵,字天鶴,世居彰化鹿港。乃父施家珍為歲貢生,因受到施九緞抗清事件的連累,致家道中落。遲至光緒19(1893)年,施梅樵才考取秀才。兩年之後,臺灣割日,結束了科舉考試。日人據臺之初,施梅樵學非所用,只能一如其他飽學之士,招集同好,結為詩社,以詩酒自娛;其次,則是開設書房,傳設漢文、漢詩,延續傳統文化。鹿港的「鹿苑吟社」,為他與鄉友洪棄生、許劍漁共同倡設。

  中年以後的施梅樵,迫於生計,不得不離開鹿港,到處設塾授徒。依據文獻的考察,他所至之處,包括遠地的臺北、屏東、高雄、臺南、嘉義、雲林,以及中部的草屯、埔里、二林、和美、南臺中、豐原、彰化等,時間長短不一。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分身乏術,也許有人會質疑,施梅樵究竟是如何辦到呢?

  鹿港耆宿施文炳先生曾告訴我,施梅樵長年在外,到處教書、組詩社,他曾到高雄、臺南、嘉義、雲林、埔里教過。他聽過高文淵(為施梅樵高雄的門生)說,施梅樵因名氣大,各地方爭聘前往教學,他也來者不拒,每到一個地方教書,一段時間之後,就將這些學生組成詩社,然後再從鹿港找人過去繼續任教,他本人則再到另一個地方教,循此模式,使施梅樵桃李滿天下,臺灣許多詩社都與施有淵源,其故在此,例如埔里就是找陳子敏去接他的。施梅樵從臺北一路到屏東,所組詩社有十幾個,他教書之目的,主要是在各地散播漢文化種子,對臺灣文化貢獻深遠。

  在埔里方面,施梅樵曾有一些趣事。埔里櫻社也是施梅樵設教而成立的詩社。櫻社前社長王梓聖也是施梅樵學生,施文炳先生曾聽王梓聖說,施梅樵進入埔里教書,教不到一個月,某次,在歡宴場所,有學生家長見到施,稱呼他:「先仔!先仔!」施梅樵聽了很生氣,說:「先生就是先生,怎能稱為先仔?」要他道歉,否則不放他甘休。家長不解其故,施告訴他:「先生是老師,先仔則是乞丐。」家長聽了,才知道一字之差,卻有這麼大的學問。其實見仁見智,他的好友洪棄生卻不以為意,認為臺灣人稱老師為先,淵源甚古,《史記》有「恢先」、《漢書》有「鄧先」,於是仿其稱,寫了「謝先為生壙來徵詩,為題四作」,毫無忌諱。

  施梅樵生平風流自賞,以致晚年生活困頓,民國38(1949)於彰化孔廟的棲身之處,身後蕭條。生前出版詩集,僅有《捲濤閣詩草》。民國46(1957)年其姪施讓甫再輯《鹿江集》,向全臺各地的施氏學生募款出版。洪棄生序《捲濤閣詩草》有:「傳諸他日,將在鄭所南之間;擬於本朝,豈居趙甌北之下。」蔡壽星也說:「由於閱歷滄桑,經過艱險,而彌成高古,決非淺近者所可儗其萬一也。」都是很中肯的評論。施梅樵懷才不遇,卻因生活困頓,到處教書,門生遍及全臺,成為臺灣詩壇重要推手,何嘗不是另一項收穫。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