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淡水廳志》選舉表列有鄭士超其人
圖1:《淡水廳志》選舉表列有鄭士超其人

「竹塹七子」成員新證-兼談謎樣的進士鄭士超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清代的文人結社,屬於以文會友的詩文社性質居多。新竹舊稱竹塹,為淡水廳治所在,文風鼎盛,尤以鄭氏家族為最,科舉人物輩出。眾多文人結社當中,與鄭家淵源最深,影響竹塹文風也最鉅大的,首推「斯盛社」,其成員七人,更有「竹塹七子」或「新竹七子」之稱。

  斯盛社的的創立,時間在道光7(1827)年7月7日,由進士鄭用錫之孫鄭景南籌組,並敦請鄭用錫主持,鄭用錫《北郭園詩鈔》有詩可證,其「七年七月七日,景孫祀奎星,招七友為斯盛社,書此勗之」一詩,即為斯盛社創設的珍貴文獻,詩云:「七月七日占星斗,勝友七人盛文酒。心香一瓣拜奎星,天上文衡主持久。相期雲漢踏金鼇,山盤十五戴其首。願爾努力各飛騰,上應列星同攜手。神如首肯來默相,報賽年年薦蘩韭。」奎星又稱魁星,其造型為「獨占鰲頭」,因此是臺灣文人結社所必奉祀。民間以7月7日為神誕,是夜舉行祭典與文酒之會。

  7年7月7日,加上社友7人,應是刻意安排,而非巧合。由於文獻資料的缺乏,其社員為何許人,迄今仍難定論。自來,論及斯盛社成員者,必舉鄭用錫、鄭用鑑、郭成金、鄭用銛、鄭如松、劉星槎與鄭士超等七人,這份名單,目前已轉載於「維基百科」,「幾乎」成為定論,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名單中缺少了創社人鄭景南,很難具說服力。

  依據鄭用錫詩,可知斯盛社創社社友七人當中,鄭用錫、鄭景南祖孫是不可或缺的要角。再依據王松《臺陽詩話》所載,知其成員另有廩生劉藜光(希向、星槎),又從「希向在道光間為新竹七子之一,與鄭祉亭先生父子遊」等語推敲,至少還有鄭用錫之子鄭如松。用字輩的拔貢鄭用鑑與當時已有廩生身分的鄭用銛,理應是當然社友。如此算來,七名社友已得其六。那麼所剩的郭成金與鄭士超兩人,必有一人要剔除於「七子」之外。

  檢視郭、鄭兩人生平,郭成金是典型的「竹塹在地人士」,同治《淡水廳志》有傳。郭成金少與鄭用錫齊名,且主講明志書院,為七子之一,較無問題。再看鄭士超其人,是個謎樣的人物,清代臺灣方志,僅《淡水廳志》之選舉表「進士」載有其名,卻十分詭異,茲將前後臚列如次:
黃驤雲,九年己丑科,李振鈞榜.中港頭份莊人,粵籍。官工部營繕司郎中,有傳。
鄭士超。
楊士芳,同治七年戊辰科,洪鈞榜。蘭籍、府學。浙江即用知縣。


  取中進士,春官及第,是地方大事,時間在道光9(1829)年至同治7(1868)年之間,與淡水廳修志幾乎同時,列了一個科份不詳,里籍毫無所悉的鄭士超,簡直是匪夷所思。此後的《新竹縣采訪冊》、《新竹縣志初稿》,仍沿襲此條資料,所缺如故,不贅。

  其實,透過網路搜尋,進士鄭士超確有其人,為廣東陽山的乾隆60(1795)年進士,且與竹塹有點關係。據「廣東陽山網」所載鄭士超傳記:

  「鄭士超(1755~1808),字卓仁,别字貫亭,陽山縣新圩鄉楊梅坑人。先世祖籍臺灣,十五歲隨祖父移居陽山。家貧力學,每日記誦二千句話。經常攜書放牧,竟然看書入神到牛都不知去處。同鄉李濟堂知鄭士超必有所成,以女相許。又助其上下疏通,允其應試。清乾隆四十八(1783)年,参加科鄉試中舉。乾隆六十(1795)年,以二甲第三名登進士,任官工部補都水司主事。嘉慶六(1801)年會試同考官,先為營繕司員外郞,次年升為郎中。後來先後轉任浙江、廣西、河南道監察御史。

  可確認鄭士超為乾隆60(1795)年進士。他出生於乾隆20(1755)年。於34(1769)年左右,隨祖父離開臺灣,定居陽山縣新圩鄉之楊梅坑。過世於嘉慶13(1808)年。這些文獻資料的存在,便可解決《淡水廳志》選舉表「進士」列名鄭士超的原因,鄭士超離臺時,只是貧窮孩童,26年後高中進士,當時可能有道聽途說的消息傳回淡水廳。修志之際,鄭士超高中進士的傳說,仍流傳民間,撰稿者無法取得具體資料,又不願意割捨,乃有上述籠統列名的權宜作法。鄭士超進士之謎解決,斯盛社竹塹七子之鄭士超問題,亦可一併釐清。

  斯盛社結社於道光7(1827)年,而鄭士超早已不在人世,即此一項,便可說明鄭不可能名與七子之列,更何況自鄭離開臺灣之後,尚無回臺之文獻可稽。總之,竹塹七子名單,應可改正為:鄭用錫、鄭用鑑、郭成金、鄭用銛、鄭如松、劉藜光(星槎)與鄭景南等7人。區區發現,不僅解決進士鄭士超之謎,或有資竹塹文學發展歷史研究,仍請方家教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 :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 :黃淑惠 編輯小組 :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