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海報
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海報

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歡迎報名參加

  民國34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戰後臺灣積極建設,推行民主制度,締造民生樂利與經濟繁榮奇蹟。適逢光復70週年,在國史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活動」計畫下,本館辦理「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試圖從臺灣光復70年的現今社會發展角度,透過臺灣史學者、社會觀察家、教育工作者等多元眼光,以兩個時代教育、經濟、社會、宗教等變遷為素材,探討日據及光復後文化歷史變異發展,記錄與見證臺灣庶民發展歷史及生命力。
  
場次1:
時間:民國104年10月2日(星期五)下午2~4時
地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大樓簡報室(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主講:蔡錦堂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講題:日本時代的菁英養成教育及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內容:
  日本明治維新後菁英養成教育,在「全民皆學」義務教育的推動下,實行留學生派遣與「御雇外國人教師」的聘用,38所高等學校(舊制)、9所帝國大學、及私立大學如應慶、早稻田等紛紛設立,影響日本領導及社會結構。
  「菁英養成」教育對應到當時的殖民地「臺灣」,有著差別待遇與不完整體制,但仍設置如醫學專門學校、師範教育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等,推動人文、自由、自治學風;當時的養成菁英,如李登輝、戴炎輝、劉濶才、施純仁、辜振甫、邱永漢、魏火曜等,對戰後臺灣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場次2:
時間:民國104年10月8日 (星期四)下午2~4時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講:張素玢所長(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講題: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
內容:
  稻米與蔗糖曾經是臺灣最重要的作物,當臺灣蔗糖失去國際競爭力、稻米生產過剩、糧價長期低迷以後,所謂的「米糖經濟」急轉直下。本講題以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為研究空間,探討1960~2010年,蔗作與稻作開始衰微之後的農業變遷。其轉作大致為蔬菜、果品、園藝等三大農作版圖,逐步造就果菜與花卉三大農產拍賣市場,並與世界經濟體系產生依賴關係。而如何避免工業對農業資源的威脅和侵奪,則是在農業盤整、生產分化以外,面臨的嚴重課題。

場次3:
時間:民國104年10月16日(星期五)下午2~4時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主講:孫大川副院長(監察院)
講題:臺灣給世界的禮物-跨越兩個時代的原住民觀點
內容:
  臺灣身為南島語系民族的根源,擁有珍貴文化遺產,歷史定位既尷尬又獨特。講座從民族的觀察,娓娓闡述臺灣給世界四個禮物,包括民主經驗-「民主中國的標竿」、自然環境議題-「捍衛第一自然」、禮俗祭儀─「禮樂文化精神」、海陸之子-「海洋的敞開性」,與大家分享臺灣精神與榮耀。

場次4:
時間:民國104年10月22日(星期四)下午2~4時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講:王志宇教授(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講題:日據到戰後臺灣民間教派的變遷
內容:
  民間教派又稱民間宗教,為臺灣地區蓬勃發展的宗教,這些民間教派以三教合一或五教合一的信仰體系為基礎,與民間信仰關係密切,因此也在多神信仰的臺灣社會發展的相當良好。本講題主要在說明日據以來的臺灣民間教派的發展,包含戰後新增民間教派的發展狀況,這些民間教派的發展與政治和社會環境有關,發展的強弱則與本身的教義與組織等的關係密切;並將以過去的鸞堂發展為例說明,兼及不同教派的比較,以清楚呈現民間教派發展的面貌。

  報名方式詳見下方簡章。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 :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 :黃淑惠 編輯小組 :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