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與抗戰學術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
  本館為紀念臺灣光復70週年,特舉辦學術研討會,廣邀學者專家,以專題演講及發表論文方式,回顧與反思臺灣抗日活動,戰爭對臺灣的影響,以及臺灣光復後的發展,期能重新詮釋歷史意涵,汲取歷史經驗與智慧。訂於本(104)年10月14、15日(星期三、四),假臺灣省政資料館國際會議廳舉辦「臺灣與抗戰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計有學者專家發表21篇論文並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滿紅研究員專題演講:「戰爭、和約與臺灣」。21篇論文中,包括臺灣抗日活動、戰爭與臺灣、臺灣光復與發展、光復初期的臺灣等主題,涵蓋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及未來發展等面向,內容豐富多元。

  歡迎對臺灣歷史及社會文化有興趣的各界人士踴躍報名參加,自即日起至10月5日止,以200名為限,額滿截止,錄取名單於10月7日在本館網站公布。
「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改於10月25日於臺北舉行
  本館為使民眾瞭解臺灣同胞在日人統治下,如何透過武裝與非武裝抗日,積極抵抗日人,特籌辦於本(104)年10月25日(星期日)舉行「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並刊登前期電子報周知,惟因故辦理時間改為下午1時30分、地點改於國史館(臺北市長沙街一段2號)4樓大禮堂舉行。
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歡迎報名參加
  民國34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戰後臺灣積極建設,推行民主制度,締造民生樂利與經濟繁榮奇蹟。適逢光復70週年,在國史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活動」計畫下,本館辦理「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試圖從臺灣光復70年的現今社會發展角度,透過臺灣史學者、社會觀察家、教育工作者等多元眼光,以兩個時代教育、經濟、社會、宗教等變遷為素材,探討日據及光復後文化歷史變異發展,記錄與見證臺灣庶民發展歷史及生命力。
  
場次1:
時間:民國104年10月2日(星期五)下午2~4時
地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大樓簡報室(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主講:蔡錦堂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講題:日本時代的菁英養成教育及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內容:
  日本明治維新後菁英養成教育,在「全民皆學」義務教育的推動下,實行留學生派遣與「御雇外國人教師」的聘用,38所高等學校(舊制)、9所帝國大學、及私立大學如應慶、早稻田等紛紛設立,影響日本領導及社會結構。
  「菁英養成」教育對應到當時的殖民地「臺灣」,有著差別待遇與不完整體制,但仍設置如醫學專門學校、師範教育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等,推動人文、自由、自治學風;當時的養成菁英,如李登輝、戴炎輝、劉濶才、施純仁、辜振甫、邱永漢、魏火曜等,對戰後臺灣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場次2:
時間:民國104年10月8日 (星期四)下午2~4時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講:張素玢所長(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講題: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
內容:
  稻米與蔗糖曾經是臺灣最重要的作物,當臺灣蔗糖失去國際競爭力、稻米生產過剩、糧價長期低迷以後,所謂的「米糖經濟」急轉直下。本講題以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為研究空間,探討1960~2010年,蔗作與稻作開始衰微之後的農業變遷。其轉作大致為蔬菜、果品、園藝等三大農作版圖,逐步造就果菜與花卉三大農產拍賣市場,並與世界經濟體系產生依賴關係。而如何避免工業對農業資源的威脅和侵奪,則是在農業盤整、生產分化以外,面臨的嚴重課題。

場次3:
時間:民國104年10月16日(星期五)下午2~4時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主講:孫大川副院長(監察院)
講題:臺灣給世界的禮物-跨越兩個時代的原住民觀點
內容:
  臺灣身為南島語系民族的根源,擁有珍貴文化遺產,歷史定位既尷尬又獨特。講座從民族的觀察,娓娓闡述臺灣給世界四個禮物,包括民主經驗-「民主中國的標竿」、自然環境議題-「捍衛第一自然」、禮俗祭儀─「禮樂文化精神」、海陸之子-「海洋的敞開性」,與大家分享臺灣精神與榮耀。

場次4:
時間:民國104年10月22日(星期四)下午2~4時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講:王志宇教授(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講題:日據到戰後臺灣民間教派的變遷
內容:
  民間教派又稱民間宗教,為臺灣地區蓬勃發展的宗教,這些民間教派以三教合一或五教合一的信仰體系為基礎,與民間信仰關係密切,因此也在多神信仰的臺灣社會發展的相當良好。本講題主要在說明日據以來的臺灣民間教派的發展,包含戰後新增民間教派的發展狀況,這些民間教派的發展與政治和社會環境有關,發展的強弱則與本身的教義與組織等的關係密切;並將以過去的鸞堂發展為例說明,兼及不同教派的比較,以清楚呈現民間教派發展的面貌。

  報名方式詳見下方簡章。
104年原住民系列專題講座: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講題: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主講:王雅萍(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時間:民國104年10月21日(星期三)下午2時至4時
地點:臺北國史館4樓大禮堂
 

悅讀檔案

臺灣電影事業的起源
  明治28(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而此時也正是電影誕生之年。臺灣電影於日據時代開始萌芽,最初在臺灣放映的電影是日本木材商,也是法國電影協會幹部的大島豬市,於明治33(1900)年6月16日在臺北的淡水館放映《海水浴》、《軍隊出發》、《工人喧嘩》等數十支記錄片,開啟電影進入臺灣的第一步。當時的電影因只有影像,所以等數十支記錄片,開啟電影進入臺灣的第一步。當時的電影因只有影像,所以由映技師松浦章三兼任辨士負責說明。據說初次觀賞者看完電影後皆瞠目結舌,緊接著便是滿堂的高呼與喝采。爾後在臺北的「十字館」自6月21日起每晚6至10點,連續放映1週,為臺灣最早的電影放映。大島豬市與松浦章三更於7、8月至各地巡迴放映,因此大島豬市可謂是臺灣最早從事巡迴放映的電影業者。

  明治36(1903)年,愛國婦人會為支援蕃界隘勇前進隊行動的進展、救護活動及業務的擴增、彌補援助資金供給等需求,乃尋求以電影慈善放映的方式,在臺灣各地巡迴演出勸募救助金,此有助於培養臺灣人觀賞電影的興趣。同時為擴大電影事業的版圖,更邀請高松豐次郎參與推動。高松接受愛國婦人會的邀請後,便在臺灣創設「臺灣同仁社」,從事電影製作等相關事業之活動。

  明治40(1907)年,臺灣總督府更委託高松豐次郎拍攝《臺灣實況之介紹》,高松以近2個月的時間至臺灣各地,拍攝120卷的影片收錄日本統治臺灣11年的建設成果。其目的是要彰顯臺灣的政治、經濟及都市計畫等皆順利推展,讓日本國內了解臺灣統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並自傲的宣傳臺灣統治是殖民統治的模範。此記錄片概略可區分為5大類。即臺北(20卷)、基隆及金山(9卷)、鐵道及地方漫遊(67卷)、「蕃」界(5卷)、日本對「生蕃」及「蕃人」的討伐(19卷)。臺灣總督府為尋求日本國會的支持,特將上述的影片在預算審議會上放映,以爭取對殖民地臺灣的理解及預算通過。

  明治42(1909)年,臺灣總督府評議委員會一致決議為擴大臺灣政績之宣導,全力協助臺灣電影事業之發展,除了聘高松豐次郎至臺灣各地拍攝活動照片外,並在臺北建造高松演藝場,爾後也陸續在臺灣各地設置演藝場(劇院)。當時的入場券1等成人1圓(兒童30錢)、2等成人50錢(兒童20錢)、3等成人30錢(兒童10錢),軍人1至3等皆半價。此外至全島各地巡迴放映7個月,頗獲好評,票房高達47079圓(1圓=100錢)。翌年,為讓大眾能進場觀賞,票價調降為1等30錢、2等20錢、3等10錢,軍人及小公學校學生半價。但當時土木勞動者的日薪為70錢,相對觀賞電影是非常奢侈的娛樂。

  日本統治期間,臺灣製作的電影並不多,僅大正14(1925)年臺灣映畫研討會的「誰之過」,此為第一部臺灣人製作的電影,導演劉喜陽,演員、劇組人員也全是臺灣人。而於昭和12(1937)年問世的臺灣民謠「望春風」,也於翌年(1938)由臺灣人集資成立的「第一映畫製作所」投資,日本人安藤太郎導演所拍攝成電影。而臺灣總督府為紀念「領臺40年」舉行的臺灣博覽會,也特別於昭和9(1934)年規劃拍攝第1部有聲電影。
 

民俗文物小常識

愛國獎券
愛國獎券
  國民政府自民國38(1949)年搬遷來臺,初期財政狀況極為艱困,各項建設急待開發,為籌措建設經費乃訂定「台灣省愛國獎券發行辦法」,臺灣省政府財政廳特委託臺灣銀行於39(1950)年4月11日正式發行愛國獎券。愛國獎券的售價,由初期每張5元、10元、15元、20元逐步高升到第1001期的50元,其中有4期為慶祝特殊節慶而提高售價至100元。獎金最高額為第一特獎,初期新臺幣20萬元,約等值於當時臺北城中鬧區的兩棟店鋪樓房;第1000期的特獎獎金則高達1,000萬元。

  購買愛國獎券的經驗,曾經是許多家庭的記憶、發點小財的樂趣、改善生活的寄託和滿足花小錢賭個運氣的全民運動,許多家庭主婦去市場買菜時,省下一些醬油鹽巴的錢,順手買張獎券,回家作發財夢。

  民國70年代中期,臺灣經濟繁榮蓬勃,游資充斥,愛國獎券的中獎金額已不能滿足期盼,隨後自香港傳來更大彩金、投注花樣更刺激的「六合彩」,在臺灣改頭換面美其名為「大家樂」風行於社會各階層,如影隨形依附著愛國獎券的開獎號碼,每到開獎前「明牌」滿天飛,傾家蕩產者不在少數,造成社會風氣的惡化丕變。政府為遏止賭博歪風,先是取消愛國獎券特獎改為頭獎,接著降低彩金,省政府財政廳也在民意和學界的壓力下,於76(1987)年12月27日正式宣告終結,愛國獎券終於在發行1171期、經歷37年之後走入歷史。

  本館典藏有第1期至1171期愛國獎券全套。
 

臺灣人‧臺灣事

騎豺(財)土地公
騎豺(財)土地公
  土地公信仰源自土地崇拜,源遠流長。古代所稱后土、社神,即屬土地之神的濫觴。《左傳》:「君履后土而載皇天」,孔穎達疏:「后土者,地之大名也。」《周禮‧春官》:「建邦國,先后土用牲帛。」鄭玄注:「后土,社神也。」民間的祭拜土地公,早在《詩經‧小雅》就有「以我齊名,與我牲羊,以社以方。」的詩篇流傳,為社會大眾所熟知。
 

新書出版

《後原運‧性別‧族裔—當代臺灣原住民族女性運動者群像》
書名:《後原運‧性別‧族裔—當代臺灣原住民族女性運動者群像》
作者:楊翠、徐國明、李淑君
發行人:張鴻銘、林江義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住民族委員會
出版日期:民國104年8月
定價:新臺幣450元
《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年代》
書名:《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年代》
作者:張維安、陳麗華、許維德、潘美玲、呂欣怡、莊雅仲、柯朝欽、蔡晏霖、郭貽菱、劉堉珊
發行人:張鴻銘、劉慶中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客家委員會
出版日期:民國104年8月
定價:新臺幣300元
 

館藏介紹

圖書室編目上架圖書通報
  本(104)年8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40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8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圖書室目前藏書七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藏圖書介紹
  本館圖書室典藏許多圖書文獻,將陸續分次進行介紹,以下列舉1本相關圖書扼要介紹其內容,歡迎大眾來館瀏覽。
 

館務訊息

「自覺年代-蔣渭水歷史留真油畫巡迴展」開幕典禮-104.8.25
「自覺年代-蔣渭水歷史留真油畫巡迴展」開幕典禮-104.8.25
本館張鴻銘館長參加北投文物館「一期一會  日本茶道文化特展」開幕記者會-104.9.4
本館張鴻銘館長參加北投文物館「一期一會 日本茶道文化特展」開幕記者會-104.9.4
張鴻銘館長率替代役役男執行「替代役•役起暖心做公益活動」
張鴻銘館長率替代役役男執行「替代役•役起暖心做公益活動」
大陸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參訪團蒞館參訪交流-104.9.15
大陸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參訪團蒞館參訪交流-104.9.1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 :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 :黃淑惠 編輯小組 :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