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春聯
春聯

桃符與春聯

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桃符」是以兩塊長約2.3公尺,寬約4.5公尺的桃木板製成,並畫上「神荼、鬱壘」畫像,或是將這一組名稱直接用文字寫上,掛在大門用來辟除鬼煞,相傳兩人為魑魅魍魎的剋星。在「桃符」上畫「神荼、鬱壘」畫像成為後世門神年畫的起源,寫上辟邪或吉祥的字句就成為春聯的肇始。

  春聯又稱「門對」、「門聯」或「春貼」,是對聯的一種,因在開春之時張貼,故名。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最早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所留下的《孟蜀桃符詩》:「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但這時的春聯還是寫於桃板上,到了明代才流行寫在紅紙上的春聯。古人相信鬼魅害怕大紅色,而國人傳統習俗中,紅色也一向被視為喜氣代表,故以紅色的紙張書寫春聯。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 :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 :黃淑惠 編輯小組 :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