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現場實況
圖1: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現場實況

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紀錄—104.10.25

  本館前於10月25日(星期日)下午1時30分於國史館四樓大禮堂舉行「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由張鴻銘館長主持,邀請11位臺灣同胞參與抗日、抗戰之家屬後代及當事人出席與談。依抗日、抗戰時序,在黃秀政、吳文星兩位主持人的引導下,分別請11位與談人,包括:丘秀芷女士講述乙未割臺時期丘先甲、丘逢甲的事蹟;林光輝先生講述林祖密在臺灣與中國兩地資助武裝抗日活動經過;蕭開平先生講述客家六堆地區蕭家抗日故事;林芳媖女士講述林獻堂與非武裝抗日活動;蔣朝根先生講述臺灣文化協會與蔣渭水;張進昌先生講述莫那魯道與霧社事件;顏來福先生講述拉荷‧阿雷與大分事件;羅秋昭女士講述羅福星烈士故事;蘇繼光先生講述蘇紹文將軍與自身戰爭經驗;曾東昇先生講述自身參與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回憶;李力群先生講述李友邦將軍一生。

  本次座談內容包羅各種不同型態的抗日及抗戰活動,也兼顧不同族群間,包括閩南、客家與原住民的抗日事蹟,其中顏來福先生全程以布農語發言,並由顏國經先生翻譯,整個活動過程精采緊湊,觀眾反應熱烈。本館已將座談會之發言逐字稿彙整,羅列如後,提供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民眾閱讀。

  以下發言逐字稿為與談人會場談話之實錄,不代表本館之立場。

---------------------------------------------------
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紀錄
時間:2015年10月25日下午1:30
地點:國史館四樓大禮堂
記錄:李澍奕

致詞:
張鴻銘館長(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主持人:
黃秀政教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續修臺北市志」約聘總纂)
吳文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與談人(依發言次序):
丘秀芷女士(客家人,乙未抗日丘先甲孫女,丘逢甲姪孫女,東區服務隊丘念台姪女。)
林光輝先生(林朝棟後代,閩南軍司令林祖密孫。)
蕭開平先生(客家人,佳冬抗日蕭光明、蕭贊堯後代,東區服務隊蕭道應子。)
林芳媖女士(文化協會林獻堂孫媳婦)
蔣朝根先生(文化協會蔣渭水孫,東區服務隊蔣碧玉侄子。)
張進昌先生(原住民,霧社事件莫那魯道曾外孫。)
顏來福先生(原住民,大分事件Dahu-ali孫。)
羅秋昭女士(客家人,羅福星孫女)
蘇繼光先生(抗日名將蘇紹文子)
曾東昇先生(臺灣義勇隊少年團隊員)
李力群先生(臺灣義勇隊創辦人李友邦子)
------------------------------------------------------------------

張鴻銘館長致詞
  國史館呂館長,兩位主持人,十一位與談人,以及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今天很榮幸辦理這次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首先為各位先進以及前輩遠從各地而來表示由衷的感謝。這次活動本來預定是配合臺灣省政府在中興新村辦理慶祝光復大會,但因為慶祝光復大會移到臺北來舉辦,所以改來臺北國史館舉行,對中南部遠道而來的長輩及朋友說聲抱歉,讓各位路途更遙遠一點。

  在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在乙未戰爭到日本統治初期,臺灣從事很多武裝抗日的活動,前仆後繼流傳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之後在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的影響下,將武裝抗日活動轉為非武裝抗日,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就是從武裝抗日轉為非武裝抗日的轉捩點。臺灣文化協會是透過思想啟蒙的方式,啟迪民眾對日本統治進行鬥爭。議會請願運動則是一體的二面,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主流。臺灣抗日運動除了在本島的人民外,還有許多臺灣同胞在大陸組織抗日運動。最早期的臺灣革命團體聯合會,臺灣革命同盟會;另外在大陸直接投入戰區的,有在華南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以及臺灣少年團,都留下許多英勇的抗日事蹟。1945年臺灣光復到現在,已經七十年了,曾經參與抗戰的先賢多半不在了,所以我們這次座談所邀請的是曾經參與抗戰或抗日的先賢家屬,或第二代、第三代後代家屬,今天唯一親身參加過抗日的,是臺灣義勇隊少年團的曾東昇先生,今天也來到現場參與今天的座談會。
  
  另外本次邀請出席的總共有十一位,人數雖然不多,不過也代表臺灣不同時期的抗日史事,簡單的為各位貴賓介紹,從乙未戰爭開始,有丘先甲孫女,丘念台的姪女,丘秀芷丘女士;棟軍統領林朝棟後代,閩南軍司令林祖密孫子,林光輝林先生;另外就是佳冬抗日先賢蕭光明、蕭贊堯先生的後代,蕭開平先生,今天也來到現場;代表文化抗日的,當然就是林獻堂,邀請林獻堂孫媳婦,明台高級中學董事長林芳媖,以及蔣渭水先生的孫子蔣朝根先生;代表原住民抗日的,有霧社事件莫那魯道曾外孫,張進昌先生,以及大家比較不了解的大分事件,拉荷阿雷的孫子顏來福先生,今天特地從高雄來;代表客家抗日的有羅福星孫女羅秋昭女士;最後代表在大陸抗戰,有抗日名將蘇紹文公子,蘇繼光先生,我特別介紹一下,今天蘇繼光先生參觀國史館時,在受降典禮簽名冊上看到蘇紹文先生的簽名,表示當時他也有參加這個活動;另外代表臺灣義勇隊的曾東昇先生與李力群先生,就是李友邦將軍之公子。

  回顧抗日事蹟,從乙未戰爭至今已經120年了,這些先賢先烈不僅為臺灣光復貢獻力量,也為全民抗日奉獻他們的生命與心血,這次的座談會我們邀請參與抗日抗戰的人事與後代家屬來見證歷史,運用這次座談做一些實際的口述,忠實呈現臺灣同胞參與抗日抗戰的史實,相信一定可以喚起民心士氣、促進全民團結、創造歷史新猷。紀念臺灣抗日除了能讓我們緬懷這些先賢先烈的精神外,更祈求世界不要有戰爭,各國之間能和平相處,預祝今天座談會可以圓滿,並祝各位與會貴賓身體健康。

黃秀政教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張館長、國史館呂館長,各位與談人,各位嘉賓,在座各位女士先生大家好,今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文星院長與我很榮幸接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委託,擔任今天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的共同主持人。吳文星教授跟我都曾經對日治時期臺灣同胞的武裝抗日與非武裝抗日都有些研究。我們的分工是前半場由我主持,後半場由吳教授主持。我們從三十多年前就從事臺灣同胞抗日的研究,不管是在臺灣還是中國大陸的抗日課題的研究投入心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來舉辦臺灣同胞與抗戰這個主題,剛好選在今天臺灣光復七十周年的日子相當有意義的。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活動,昨天10月24日,在座明台高中林芳瑛董事長,舉辦了林獻堂先生逝世60周年音樂會活動,裡面有很多音樂,演唱當時臺灣文化協會的歌曲、演話劇,馬英九總統及吳敦義副總統也親自參加,相關活動資訊在網路都可點閱,可以了解到林獻堂、蔣渭水等人領導非武裝抗日心酸辛苦的過程。今天的與談人有十來位,大概每個人有五分鐘,主辦單位將會將資料整理後刊登出來。我們先請丘先甲的孫女,也是知名作家丘秀芷發言。

丘秀芷女士
  兩位教授,各位抗日先賢先烈後人,各位與會朋友,今天很高興布農族的朋友也來了。我是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現任理事長,創會會長是林光輝,我們的先人在日據時代都被稱為土匪,在光復後大部分都在低階層過日子,被歪曲了,國民政府來沒有對我們比較好,就是忽略了。

  十年前在一位先進林憲老先生──是林少貓的後人,召集抗日先賢先烈後人成立這個協會。光是用嘴巴講我們先人不是土匪,像一般人就說「你們丘家就跑了」,其實我祖父丘先甲的墓在臺中市是古蹟,甚至大正六年(1917年)在墓碑上刻「威武彰南崁」,就是在南崁和日本人打仗;「英靈鎮北坑」,北坑就是埋葬的地方。

  很多先賢先烈的事蹟都被汙衊了,尤其原住民部分,像莫那魯道後人張進昌在這裡,當然不只莫那魯道,這幾年發現原住民抗日與漢人結合很多,最先是賽夏族。去年我們整理起來,編了一本「破碎山河誰來補?」,很多抗日先賢先烈的事蹟也在裡面,包括原住民抗日,全列表。今年又增訂了,主要是太魯閣事件,太魯閣事件是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以兩萬軍警穿過中央山脈攻打太魯閣族,男子16歲以上都被殺掉,幾乎滅村,去年沒來得及登錄到這段,只知道有這個事件,去年出版時只有細寫日阿拐事件,以及寫自己祖先莫那魯道的事蹟,其他都闕如。後來一位太魯閣族鍾素英拿兩本有關太魯閣事件及田野調查的書給我,七拐八彎的找到作者。邱上林終於今年補上。今年我去大陸演講時也說,兩岸都缺乏這一塊歷史。今天也很高興看到來自高雄的布農族加入紀念光復70周年。

  又文化協會的歌曲很多都是盧丙丁作的,我們編的書也寫了進去,一般人多不知道他是誰。文化抗日的林呈祿、黃呈聰、翁俊明、蔡蕙如、陳逢源、林幼春、林癡仙等,一般人都不知道,我們都納進來。今天我在中山堂很高興看到翁俊明先賢的後人,也希望他加入協會。這個會我們不是要記住仇恨,而是要記住歷史,還原歷史。包括林光輝的祖父林祖密,做了很多幫助革命黨員及臺灣抗日義士的事件,包含西來庵事件和羅福星事件都有出資支援,一般人都不知道,林祖密的傳記還是丘念台寫的,他是真正的義士。我們希望把歷史還原真正的歷史,不是第三手、第四手甚至空穴來風的資料。

林光輝先生
  呂館長、張館長、陳主秘、劉副館長、吳老師、黃老師、各位嘉賓大家好,我是霧峰林家第九代,我祖父是林祖密,我曾祖父是林朝棟。臺灣1895年割讓的時候,臺灣最強的部隊就是棟軍,雖然我們離開了臺灣,但棟軍還在臺灣。另外因為林家是樟腦專戶,也有留下腦丁。我家從我高祖父(林文察)被封世襲的騎都尉,所以當曾祖父在上海過世後,我祖父就到廈門繼承爵位,任清朝的官職。後來受到岑春煊的影響,他的父親是臺灣巡撫岑毓英,開始有一些革命的思想。

  我祖父一方面在臺灣、一方面在漳州,並在漳州開墾、造橋等。我們不是因革命資助孫中山,而是本來就想打回臺灣,後來才和孫中山結合。1904年祖父襲了爵位後,在廈門當了工部局的第一任華人董事,沒當完就被板橋林家林爾嘉取代,是因為日本人覺得我們在臺灣抗日,跑到廈門也抗日,因為祖父當時要把日本驅逐出廈門,日本政府受不了。在1908年發生抵制日貨事件二辰丸案,我祖父就是福建地區的發起人,我祖父當時還攻打廈門的(日本)臺灣會館。我祖父當時在漳州、廈門、臺灣三地跑,角色很尷尬,因為他是林家第七代的代表,不得不這麼做。

  1913年,革命成功以後,我祖父第一個申請加入中華民國國籍,中華民國內政部第一張身分證就是林祖密,已經是中國人了。1915年噍吧哖事件後,日本政府受不了了,將他脫離日本籍。因為噍吧哖事件,我祖父出錢出力,從漳州派人到臺灣搞革命,幫忙羅俊等人,日本人這時候只有將他脫離日本籍。我祖父回大陸後,剛好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這個很可怕,幾乎外交內政都被影響到,那時候我祖父就拿了六十萬給孫中山討袁護法,所以孫中山任命我祖父為閩南軍司令,所以他一直跟著孫中山。

  孫中山本身沒有部隊,直到民國6年才有廣東部隊的五千個隊員,因為當時廣東不是孫中山的地盤,是桂系、滇系的,他到福建找根據地,我們福建廈門的警備隊及砲臺響應了,給孫中山一塊根據地,和陳炯明一起到了漳州,漳州是中國的莫斯科,我祖父把福建整個力量都資助了孫中山,一直到1925年被孫傳芳的部隊所殺了,很可惜,否則應該還有一些作為。我家因為是世代有官位的世家,所以在廣東、福建、北京,都有世交的朋友,所以應該有不少資料,臺灣這邊對他了解不多。至於羅福星事件也是我祖父資助,他被捕後在自白書寫說「林季商有二萬個敢死隊支持我」,所以當時在臺灣武裝抗日較大的活動,都有林季商的名字、就是我祖父,到了大陸改成林祖密。因為各位對林祖密不太了解,我趁這個機會以他孫子的名義,為各位報告我祖父大概的一生。

黃秀政教授
  我補充一下,林光輝先生是閩南軍司令林祖密的孫子,林朝棟、林祖密就是霧峰林家的下厝系統,林芳瑛董事長是頂厝系統,現在去霧峰看這兩個地址也不一樣。林朝棟等下厝系統是武裝抗日,頂厝則是非武裝抗日。林朝棟在劉銘傳巡撫時,是全臺灣墾撫總局的負責人,協助劉銘傳來治理臺灣、開墾內山丘陵一帶,獲得樟腦特許。

蕭開平先生
  主持人、兩位館長、各位先進、所有抗日志士後人及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是代表屏東蕭家,是屏東六堆中的左堆。我們現在說1895年抗戰史,其實1874年從牡丹社事件就開始抗日。牡丹社事件前美國很多船艦經過鵝鑾鼻時會沈船,鼓吹日本使用武力形成牡丹社事件,並要清廷屈服在鵝鑾鼻蓋燈塔。也就是這個事件,讓清廷注意到臺灣建省的重要性,並請沈葆楨派李洸將軍來臺灣往南開墾,我們蕭家位於屏東六堆佳冬,李洸將軍指揮部就設在我家,往南開墾車城、恆春、墾丁等地。到了1895年,日本人從北部登陸一直打到臺南附近,日本派了乃木將軍,他是日俄戰爭打勝仗的將領,帶著日本最精銳的部隊從枋寮登陸,我們發揮南部六堆客家精神,我的高祖父六堆的副總理、左堆(佳冬)的總理蕭光明帶領劉永福、李洸將軍義勇遺部與六堆義民奮戰之下,我的曾祖父蕭讚堯和伯公也犧牲了,這個戰役打完後,臺灣整個乙未戰爭也結束了,全島被日本人初期平定了。

  有時候我們講祖國或家鄉,要有民族的精神,歷史可以原諒,但犧牲了很多族人、鄉親,不可以遺忘。我父親蕭道應,雖然祖父被日本人殺了,但也在讀臺北帝國大學時仍堅持抗日精神。在日據時代臺灣人禁說漢語、禁學漢文、禁穿漢服,叫次殖民地,只能讀醫學。在國外看到醫生沒甚麼了不起,但在臺灣人被殖民時最優秀的只能讀醫學,不能讀法律政治。父親讀的臺北帝大,是從東京帝大請最好的教授來,號稱要在殖民地建立一個帝國大學比東京帝大還好的學校。我父親從臺灣的高雄中學、臺北高等學校後進入臺北帝大醫學院,當時他是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人,卻在帝大醫學部一畢業就到大陸去參加抗戰。一行五個人中包括蔣朝根的祖父蔣渭水的女兒蔣碧玉及夫婿鍾浩東、李南峯等,一到大陸就被視為日本間諜抓起來,當時抓到間諜有一百大洋的獎金。還好丘念台當時出面,解救了這些義士,假如那時候沒救到我爸爸就沒有我了。

  這就是當時這些抗日親屬無論在東西南北的家庭切割仍是無法分開的,那時候在殖民地人民每個人都在抗日,都心向祖國,殖民地人民臺灣的希望就是中國大陸。霧峰林家林祖密因為臺灣被日本人佔領就跑到大陸,大家都希望中國強盛後解救臺灣,後來經過八年抗戰做到了。這個東西讓年輕朋友了解一下,甚麼叫鄉情、甚麼叫民族精神,甚麼是我們民族的希望,這是未來要思考愛家、愛鄉、愛國的精神。我今天很高興碰到翁俊明的孫子,我父親在大陸時候因為翁俊明突然猝死,就和丘念台先生一起去參與調查;在廣東陸軍軍醫院時,也碰到謝東閔帶著他兒子來看病,這就是說明我們有多少臺灣鄉親在中國大陸參加抗戰為反對軍國主義侵略戰爭而努力、奮鬥。昨天我和太太談起來,發現他曾祖父邱國霖從苗栗來彰化參加八卦山戰役。也許各位回家看看族譜,會發現我們祖先也有參加抗日戰爭的豐功偉業事蹟。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

黃秀政教授
  蕭開平先生是國內知名法醫,對臺灣很多案情幫助很大。在這邊補充一下,臺灣省諮議會李諮議長也到現場。

林芳瑛女士
  張館長、各位在座先進以及抗日親屬後代,我代表霧峰林家林獻堂後人參加這個會議,因為是第一次參加,所以不知從何談起。如果要談林獻堂先生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昨天我們在明台高中辦理紀念林獻堂先生仙逝六十周年紀念會,我們的學生老師都很用心演出。這個活動除了緬懷林獻堂的貢獻與成就外,另一方面也是在講臺灣的近代史,尤其是非武裝抗日、文化抗日這部分。這部分政府講得比較少,但我們學校有林獻堂文物館、有150年的古蹟,西洋樓、五桂樓、水上閣臺、亭臺樓閣等,紀念碑也特別多,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旅遊和研究。我們臺灣有很多先賢都很偉大,我和各位的先人都是,所以現在才會在這裡座談。非武裝抗日的部分被討論的很少,所以昨天的活動,就是要讓年輕人知道臺灣抗日的歷史觀。

  1907年時在日本奈良,祖父和中國有名的思想家梁啟超住同一個旅館,但林獻堂當時只有受過儒家教育,而且只會講閩南話不會講北京話,語言不通只能用筆談,不過卻能心會交流,梁啟超說我們本是同根生,都是憂國憂民之輩。1911年林獻堂邀請梁啟超來臺,在霧峰林家花園五桂樓的二樓,梁任公跟林獻堂、林幼春、傅錫祺等讀書人一起討論,有關臺灣如何面對日本統治時,臺灣人面對的生活、教育不平等,而且臺灣同胞沒有尊嚴,應如何改善的話題。我們昨天的音樂會就用話劇演出這段故事。臺灣早期讀書人有其品格和想法,林獻堂與梁啟超在五桂樓的五天中交換很多意見,最重要就是告訴櫟社成員───這是由林獻堂等人建立,至今已118年的詩社;讀書人不能僅以書生自居終生,要去研究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改革等議題,才有辦法改變、解救臺灣。

  最後,我希望政府能將非武裝抗日的先賢,包括林獻堂、林幼春等人,列入為課本中重要抗日議題,讓年輕人能夠了解。我想這不是在強調功勞,而是真實呈現歷史。

蔣朝根先生
  各位文史先進、各位貴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渭水先生出身自一個貧窮的家庭,因為我曾祖父有吸鴉片的惡習,在城隍廟擺設攤販,但因為吃黑米(鴉片)所以賺的錢都花掉了。但還是講漢民族意識,他聽說臺灣要割讓給日本了,就從蔣鴻章就改名為「蔣老番」,叫做「番」可能是和平埔族有關。他不讓渭水先生讀日本人公學校,就跟著張鏡光這位儒學家學漢文,對他漢民族意識有影響。張鏡光在日本人進到宜蘭的時候,寫了一篇「開生路論」,因為當時跑到山上去的宜蘭人都被日本人認為是打游擊的反抗軍,所以張鏡光希望日本人給宜蘭人留一條路不要趕盡殺絕,就被抓去關了,宜蘭人罷市才將他放了出來,此事讓渭水先生得到漢民族意識的啟蒙。

  渭水先生學到17歲才去讀公學校,從四年級開始,五年級沒有讀,再讀六年級,只讀二年,應該是年紀大的關係,當時的臺灣人如賴和、翁俊明也是年紀很大才入讀公學校。但還是很厲害,因為當時日文基礎不好,還是可以二年畢業算很強了。當1911年孫中山領導革命成功,對醫學校時代的渭水先生影響很大。賴和有寫一篇文章,說有一天醫學校的校長高木友枝對學生講話,說如果你們要搞革命、搞學生運動要有個覺悟,成功是英雄、失敗就會像羅福星一樣被砍頭,所以渭水先生也有感受羅福星的熱血。渭水先生1915年醫學校畢業,在校期間都是中等以上學生運動的領袖,組織一個「復元會」的團體,甚至打算用霍亂病菌去毒殺袁世凱。雖然有人質疑這個故事,但渭水先生在1925年8月26日曾在《臺灣民報》發表〈五個年中的我〉就有提到這個事情,他說袁世凱事件算是沒有完整計畫的鬧劇。

  1920年臺灣民間飛行士謝文達,是本島第一個飛行士,也受日本人崇拜的;渭水先生聯合中等以上的學生,在現在仁愛路一段一號,臺大醫學院的地方舉辦盛大的歡迎會,形成一個以臺灣人歡迎臺灣人的氣勢,也鼓動募款購買一架「臺北號」飛機贈送之,日本人也有響應這個募款,這部飛機曾在1923年在東京上空灑下五款20萬張的傳單。另外林獻堂在東京議會請願運動也感染到渭水先生,因此就與在東京的林獻堂、林幼春等新民會仕紳合作,與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師範學校學生等臺灣知識分子組成臺灣文化協會,做為臺灣第一個啟蒙運動的團體。

  渭水先生展開仁醫本色,為臺灣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各方位開出他的處方箋,他是運用團體力量的方式來推動,組織非常多的團體,創立如1922年臺灣社會問題研究會,1923年創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與在東京的林獻堂先生相呼應,因此才有1923年謝文達在東京灑傳單。1927年因為臺灣文化協會分裂成立臺灣民眾黨,1928年感覺到反殖民運動不能只靠知識份子,而工農、學生婦女等也該加入,因此成立臺灣工友總聯盟,共有四十幾個團體,最多的時候有七十個團體。最近才發現他有組織另一個團體,我們將臺灣民眾黨的照片放大來看,發現有一個臺北借家人協會,意思就是租屋者,無殼鍋牛運動。這次我祖父回到宜蘭,臺北市政府辦了一個路跑運動,因為渭水先生在大稻埕組織了一個臺北青年體育會,很早很早就在提倡運動,與日本人在運動場上競爭,運動也是文化運動的一部分。

  他曾說他是醫生,他知道人民如何在詛咒政治、如何痛苦,基於這個情況發揮仁醫本色為臺灣解決各種病症。他也為社會風俗做改革,比方說馬總統說的燒金紙,還有反對女性物化,女性聘金的現象,哪個學校畢業的多少聘金,看有沒有斷掌等,把女性物化。也提倡葬儀改革、破除偶像,覺得臺灣好像欠神明很多錢,即使貧窮也要燒很多金紙給神明;在政治上要求平等,不要剝削。當然有很多同志一起來從事,包括林獻堂先生對我祖父的啟蒙,還有很多先賢先烈的付出,參與社會民主的運動,謝謝!

黃秀政教授
  日治時期的非武裝抗日運動,有幾個很重要的點,一個是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是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創立;《臺灣民報》,最早是在日本東京的《臺灣青年》,後來改來臺灣成立《臺灣民報》;還有林獻堂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還有蔣渭水先生創辦的臺灣民眾黨等等。當時這些運動都是要開啟臺灣人民智慧、啟蒙與世界文化接軌。蔣渭水醫師不但要醫人,也要醫國家,他開一個處方箋,說臺灣得到的病是智識營養不良症,需要從事啟蒙運動,也辦了許多宣導、改善民俗等,剛剛蔣先生也講過了。

張進昌先生
  主持人、在座的與談人、館長、各位文史先進、各位媒體還有各位在座的朋友,大家好,我的原住民名字叫Mona Pawan,我自己翻譯成莫那拔挽,漢名叫張進昌,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今天的主題是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大家都是臺灣同胞。在媒體上有人在爭誰是臺灣人,但是認同臺灣的就是臺灣人,雖然我才是真正的臺灣原住民,大家都是臺灣人,要珍惜這塊土地和歷史。霧社事件不是臺灣僅有原住民抗日的歷史事件,原住民抗日歷史事件很多,包括在座的高雄布農族,還有花蓮太魯閣、桃園泰雅族的同胞等,大家可以在文獻上考察一下。除了原住民外,還有平地同胞。

  今年是臺灣抗日勝利七十周年,霧社事件到今年是85周年,再過幾天的10月27號就滿85年,1930年發生的。當初馬關條約1895年把臺灣割讓給日本,當時用以番制番的手段,讓我們霧社地區的原住民互相攻打,削弱勢力,所以有姐妹原事件,還有薩拉矛事件等,讓我們原住民互相仇恨,讓人口減弱,方便後面的統治。為什麼後面會發生霧社事件,主要是沒有把我們當人看,是人權上的不平等,除了剝削勞力,也對男女關係造成困擾。霧社事件不是只有莫那魯道,而是所有參加的部落的故事。原本有二千多人,最後只剩下二百多人,這之中有多少家庭受影響。

  目前遷移到清流的幾乎都是老弱婦孺,所以有人說那是寡婦村,後來招婿與鄰近部落通婚,才生下我們這些後裔。男生找外面的女人進來,造成我們文化的斷層,因為兒媳婦都是外面來的,不會講母語,小孩語言和媽媽學習,但都不是本族人,造成傳統部落的瓦解、教育的中斷、傳統經濟產業的變更。像我父親就是三明治教育,甚麼都沒學到精隨。傳統教育沒學到、日本教育沒學好、中華民國教育也沒好好學,文化技藝也沒傳下來,語言也斷層,日本人在臺灣五十年對我們影響很大,跟之前傳統的連繫中斷,這是非常遺憾的地方。也造成我們人口減少,因為我們沒被當作人看待,這就是莫那魯道抗日的原因。

  我講到我祖父,在娶她第一個老婆時,這是書上沒有,是家族史的故事。那時候很窮,地瓜剛種下還沒收成,小米也沒有,所以他結婚五天就去山上打獵,把新婚妻子放在家哩,結果打獵五天回來,妻子在屋梁上吊自殺了,是因為被日本警察汙辱。這些都沒記在書上只有語言紀錄,霧社事件日本人的記載都偏袒日本人,我們只能靠口耳相傳沒有文字,所以很弱勢。包含莫那魯道剩下唯一一個女兒,也是上吊自殺被救的,這是文字、日本人沒記載的,很多故事只能在我們家族內講,這是我們覺得很悲情、很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鼓勵孩子好好受教育,為自己的族群地位來爭取,這是霧社事件和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重點,我們一起為臺灣未來打拼,謝謝大家。

黃秀政教授
  謝謝張進昌先生的發言,霧社事件是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當中,規模最大的抗日事件之一,這個課題很值得探討。馬關條約簽署後日本派軍隊來臺後,統治臺灣初期是拉攏原住民的,我博士論文寫1895年抗日,當年原住民並沒有抗日。爾後為什麼會發生霧社事件,是日治時期統治的重要課題。這個議題我們臺灣留學日本的前輩、立教大學教授戴國煇先生,與學生合編一本巨著《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我在師大讀博士班的日本同學藤井志津枝,博士論文是研究臺灣總督府對原住民統治的課題。她在政治大學日文系教書時改名為傅琪貽Fujii,已退休,是臺大政治系許介麟教授的夫人。相關霧社事件的著作其實是值得重新研究的,可以說整個部落快被日本毀滅,當時日本派飛機去霧社轟炸,用瓦斯、毒氣等等進攻,值得我們再研究。我上半場主持服務到這邊,下半場請吳院長主持。

吳文星教授
  剛剛上半場在黃教授主持之下,我們聽到六位抗日先賢先烈的後代,告訴我們許多在文獻上看不到的、可歌可泣的事蹟,這也是今天辦座談會主要目的之一。接著,下半場由我來為大家服務。首先,由顏來福先生開始,他是大分抗日事件頭目拉荷阿雷的孫子,大分抗日事件發生在1915年5月17日,過去長期間在文獻中較少被提到,近年來相關的研究陸續展開,今天請顏來福先生來分享祖先抗日事蹟,他將以布農族語發言,由顏國經先生翻譯。


顏來福先生(顏國經先生翻譯)
  大家平安!!(漢語,以下為布農語)

  我伯父(指顏來福)說他因為沒受過漢語教育,只受過日語教育,所以用布農族語發表,透過我(顏國經)來翻譯,這裡講拉荷阿雷發生的經過。拉荷阿雷在大分事件發生之前是那個地區的拉比勇(係指領袖),日本人來大分時相中拉荷阿雷的調和能力,就立為頭目。至於拉荷阿雷最後會抗日,是因為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五年理番政策中,要沒收布農族賴以維生的獵槍,才引發反抗。那時候日本人沒收獵槍的時候,拉荷阿雷的兄長Hosun,在與日方交涉的時候,可能因為他脾氣也很驃悍,語言上又有隔閡,在交涉中起衝突,被日警關起來,最後在牢獄中有虐待而死亡。

  從這個事件發生後,就離開大分遷居到高雄拉庫音溪,那邊叫玉穗社長達19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大部份的原住民多與日本人和好,但因為拉荷阿雷的兄長Hosun被日本人殺死的緣故,所以他情願被日本人殺死也不投降。日本人知道不能用高壓手段使拉荷阿雷投降,因此就透過梅山地區的長老到玉穗社談和解的事情,因為有長老的勸說以及議和條件優渥,因此就與日本人和解。所以我們不會忘記曾祖父(拉荷阿雷)在世期間抗日的精神,因此常召開家族會議宣導事蹟。我曾祖父在抗日時候謝謝所有布農族的協助,這個抗日事件發生不能僅靠一個家族,而需要大家的幫忙。我們一般來講,原住民抗日大家熟悉牡丹社或霧社事件,很少知道大分事件。因此拉荷阿雷的後代於1980年代部落成立「布農拉荷阿雷協會」,讓臺灣社會注意,並得到歷史上應有的地位與尊重,謝謝!

吳文星教授
  顏來福先生告訴我們拉荷阿里從1915年針對日警發動抗日攻擊,領導族人長期以堅定不屈的精神抗日19年,到1933年日本人用盡各種高壓及招撫手段才使他讓步。他不僅對布農族,對臺灣同胞也是個很好的典範。

羅秋昭女士
  吳教授、黃教授、張館長、各位先進、各位貴賓,今天很謝謝我們張館長召開主持這樣的會議,讓大家有機會在一起交流,非常有意義。今天早上在中山堂,也參加一個隆重有意義的大會,由臺灣省政府辦的,在大會非常感動,有一群小朋友拿著燈籠唱臺灣光復歌,那是我小時候記憶深刻的畫面與歌曲,但已經很久沒聽到這樣的音樂。早上也很感動我們馬總統對於臺灣這段歷史有許多詮釋與說明,尤其他最後說,未來希望能夠繼續辦這個紀念有意義的活動,因為臺灣的光復才能建設臺灣,才有這樣安定的生活;因為臺灣的光復才成為一個模範省,讓海峽的對方把我們當標竿在學習。

  臺灣的光復是許多烈士犧牲換來的,我祖父羅福星烈士也參與。我祖父生長在印尼,是一個混血兒,他在中國大陸讀書,在印尼受西方教育。因為我高祖父在印尼蓋鐵路,所以經濟很好,那時候劉銘傳因為要蓋鐵路,所以就來臺灣。祖父18歲時來臺灣,在苗栗公學校讀書,這是日本的教育計畫,在那邊認識許多朋友。他最感慨的是,同樣是殖民地,印尼和臺灣有不同的待遇。日本對臺灣採同化政策,荷蘭對印尼只是要物資,差得很遠,十幾歲就了解,再同化下去,中華民族意識會消失。離開臺灣以後回到大陸就參加同盟會,因為他有印尼的關係,那時候丘逢甲是兩廣教育總會會長,派羅烈士到南洋視察,所以有機會參加國父領導的國民革命,參加329之役,辛亥年也帶民兵要響應辛亥革命,沒想到民兵才到了香港,舉國都光復了,大家已經推翻滿清了,所以他到了上海。

  後來中華民國誕生,於1912年11月來臺灣,他是中華民國第一個來臺灣抗日的。他來臺灣是要喚起臺灣人的意識,重視自己的文化,不能成為日本人的奴才。他來臺灣才一年的時間,就能號召數千人,其中一個最得力的助手江亮能先生,今天他的孫子也在這裡。林季商也願意在他革命的時候出二萬個民兵。我從先祖先的抗日檔案,日本留下來的檔案,現在在臺灣文獻館內,當時被抓的一千多人、判刑的有四百多人,分別有死刑、15年、9年、7年,為什麼短短一年的時間,還是一個從大陸來的客家,HAKKA人,也不會講閩南話,他從基隆到臺中,就可以招募那麼多同志,就證明臺灣人都是愛民族愛國家,都不願意當亡國奴、奴隸。

  先祖父來臺灣雖然很短的時間,但他的民族精神影響後面很多的人,剛剛也聽蔣朝根先生提到,蔣渭水先生的朋友、老師們有羅福星一些詩詞,以及號召的精神。李力群先生也說他父親的日記裡頭,也有羅福星的詩詞。羅福星來臺灣,時間很短,只有一年就被抓了,一年三個月就被處以絞刑而死。但他二十八歲又三個月的生命是相當豐富的,除了參加革命,還來臺灣領導抗日,而且他的生命充滿羅曼蒂克,從史料中看到,他的生命裡有三個女人,有這麼充實生活的人,讓我作為後裔的覺得相當敬佩。我們現在很多人在生活中忘記歷史,一個民族的強大有很多烈士的犧牲,一個強大的民族是不會忘記歷史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歷史扭曲、對歷史不了解。所以我們看到許介麟教授說,現在很多人用奴才史觀來看歷史、看現代,這是我們的悲哀。我們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覺得驕傲,要發揮愛國精神。
  
  下面我有兩個建議,我希望恢復臺灣光復節,臺灣光復是犧牲許多烈士,臺灣光復讓我們覺得驕傲、建設臺灣,讓我們覺得美好。所以我建議臺灣光復節恢復假日,你們說好不好?第二個建議,我覺得媒體是引導社會觀念的一個媒介,今天的媒體需要做更多的改進,我們的媒體對世界觀做的都不夠,我希望未來的臺灣光復節,都把我們悠久優良的中華文化,能讓我們下一代子子孫孫、居住在臺灣的同胞,都能夠認識他,讓大家能愛我們民族、愛我們的社會,謝謝!

吳文星教授
  非常感謝羅秋昭教授,對先祖父羅福星烈士為了臺灣不願意被奴役、被同化,而發起抗日革命,與前面蕭開平醫師的先人蕭光明、蕭讚堯、蕭道應等人抗日相同,想要喚起的就是民族精神,羅教授語重心長的期許和建議,獲得大家熱烈的掌聲。

蘇繼光先生
  黃教授、吳教授、館長,各位貴賓,今早我曾去中山堂參加臺灣光復70週年紀念,並聽到馬總統演講。回想民國35年10月,蔣公首次來臺,並參加臺灣光復一週年的紀念活動,就在中山堂外的陽臺上,向廣場中的民眾演講,那時我是高中生,也和同學們列隊在廣場中聽演講,想起來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而兩次在中山堂的光復紀念活動中,都聽到國家元首講話,相隔69年之久,真令人感概萬千,並且也是個人難得的機緣和福氣。

  剛才在座談會開始前,聽到有幾位年經朋友的交談,他們對戰史很有研究,還談到抗戰前德國軍事顧問的事。我父親是留日學軍事的,抗戰前曾為了江陰要塞炮位之戡定,與德國顧問打過交道。
  
  德國曾協助我國建軍,但恐怕推銷軍火才是他們主要的目的。我父親有一度在兵工署服務,曾負責驗收新購的德國武器,發現竟有以廢舊軍火冒充新品之事。

  某次,父親帶我去看新購野戰砲之驗收,要進行實彈射擊。父親要我站在炮身後方,用力拉動擊發用的拉繩,我正念幼稚園,力量不夠,父親便來幫我一同拉,擊發了,但後座的砲管竟然脫落而向我飛來,差一點就被砸死。

  所以那個時代,哪一個國家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很難說!

  再以美國而言,珍珠港事變之後,美國才成為我國的盟友。但之前,美日間有貿易協定,29年1月才到期。換言之,在七七事變之後兩年半的時間,美國無視於我國被日本侵略而哀鴻遍野的慘狀,依然無動於衷地不斷將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售予侵略國。

  那時國際上對我國的危急十分冷漠。而且日華國力相差又極為懸殊:我國連汽車都不會造;而日本則不但造汽車、戰車、大砲、飛機、軍艦甚至於航空母艦。所以我國的處境異常險惡。

  抗戰初期,蘇俄尚派遣空軍援華,但到了30年春,日蘇簽訂友好條約後,蘇聯空軍便撤走了。至於地面上的戰爭,全靠國軍獨立奮戰,毫無外援。裝備既遠落日軍之後,所以我們要犧牲三位勇士,才能消滅一名日軍。

  反觀日軍在珍珠港重創美軍之後,又南下進犯南洋各地,勢如破竹:打馬來西亞,不到兩個月英軍降;攻香港及新加坡都只花了半個月;印尼守不到兩個月,荷軍降;菲律賓守了5個月,美軍降。以英美列強之不堪日軍一擊,可見我國獨立之抗戰四年半仍屹立不搖,打破日本「三月亡華」及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是創造了世界戰爭史的奇蹟。而創造這奇蹟的軍隊,正是臺灣光復後不久,首次來臺,裝備落後,被一般本省同胞看不起的國軍!

  裝備落後,訓練不足的國軍,一上戰場總是要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才能僥倖存活下來。所以抗戰中保家衛國犧牲最多,功勞最大的就是這些英雄!我把事情剖析得這麼清楚,就是希望以後再談到當年來臺的國軍時,切勿不明就裡地露出不屑的眼光。
  
  臺灣在日據時代,很多有志青年往大陸發展。遇到日軍侵華,便和大陸同胞不分彼此共同抗日。臺灣光復後,便返回故鄉。以前本省人稱大陸同胞為「唐山」,光復後改呼「阿山」,態度便顯得輕挑而略帶藐視之意。本省同胞去過大陸而隨政府來臺的,也被給予一個特別的稱謂──「半山」。其實他們只比一般省民早幾年學會國語而已,其他與大家沒什麼不同,根本沒有必要去強調「半山」這名詞!

  最近上網,看到有人提到「半山集團」四個字,好像半山們為了某種目的緊密勾結,而形成了「集團」。像我父親、王民寧先生、游彌堅先生等所謂「半山」者,都是分別在各自的崗位上奉公守法的軍人或公務員,從未有互相勾結聯繫形成一個「集團」之事。引此希望以後不要再有這類無中生有的言論!時間有限,報告到這裡,謝謝各位!

吳文星教授
  蘇繼光先生分享他和父親在中國大陸一起抗戰的經驗,抗戰期間他也跟著國民政府軍隊轉戰各地,可說也是抗戰的見證人。接下來是實際到中國大陸參與抗戰的當事人、也是見證人的曾東昇先生,他是1939年在浙江金華領導成立臺灣義勇隊的李友邦將軍所領導的臺灣少年團隊員,目前已經高齡87歲了,我們來聽聽他當時參與的實況。

曾東昇先生
  兩位主持老師,各位與談的先進,各位先賢先烈的後裔,各位先生女士,各位媒體朋友。臺灣同胞參與對日抗戰,歷史已經有明確的記載,今天我再以親歷者的身分,見證這段歷史。抗戰期間,臺灣抗日革命領袖李友邦將軍,認為臺灣島內對日抗戰徒增同胞犧牲,只有投入祖國抗戰勝利,才能早日脫離日帝殖民統治,所以他號召回歸祖國的臺灣同胞,組織臺灣義勇隊與臺灣少年團,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政治作戰部隊。當時抗戰政策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所以政治作戰是很重要的。我們當時的口號是保衛祖國、收復臺灣,隊員的任務與工作有四點:第一是對敵政治工作,以隊員多懂日語,在前線對敵喊話,政治心戰,策反敵軍,審訊教化俘虜,蒐集敵偽情報,翻譯敵軍文件,派員深入淪陷區蒐探敵情,並有三次深入廈門淪陷區襲擊集會場所與海軍油庫;第二項是宣傳抗戰工作,除了定期出版《臺灣先鋒》雜誌、《臺灣青年》週報,並由李將軍著作《臺灣革命運動》、《日本在臺灣的殖民政策》,還有好幾本叢書,及發表幾次的文告,號召臺灣同胞,回祖國參加抗戰;第三項是醫療服務工作,以隊員中醫生人才很多,特附設四所臺灣醫院,並組織巡迴醫療隊,深入前線及鄉間為軍民療傷治病,還派隊員到各部隊當軍醫;第四項是國防生產工作,當時在浙江福建有很多樟腦樹,但大陸同胞不會製造樟腦油,就由懂樟腦製造技術的隊員協助地方政府籌設樟腦廠,教導製造樟腦油,當時樟腦油可以提供軍用與醫藥用的,樟腦油大家可以嘗試,可以像萬金油一樣止癢止酸痛,點燈油也可以用樟腦油,當時因為沿海被日軍封鎖汽油無法進口,可以用樟腦油充當汽油,軍車大部分是用樟腦油開的。還有我們自己在隊內成立藥品生產合作社,生產Malaria(瘧疾)藥水,當時Malaria很流行,臺灣話說「冷熱病」,忽冷忽熱,還有瘧疾丸、皮膚膏、健胃散,供應前線和後方,當時醫藥缺乏,這些藥品很需要。

  少年團的工作,除了支援前線對敵喊話,感化敵軍,慰勞將士與傷兵之外,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在後方,從事抗日宣傳工作,第一項就是口述宣傳,街頭演講、集會、廣播,有上過軍事電臺用日語向日軍廣播、用臺語向臺灣廣播、用國語向淪陷區廣播。第二項是文字宣傳,有壁報、標語、傳單、文告等,還有文藝宣傳,演戲、唱歌、跳舞、相聲等,還到各中小學和師生舉辦座談會聯誼會,鼓動師生參與抗戰。以上是義勇隊少年團的工作,也是臺灣同胞參與祖國抗戰的證明。祖國抗戰,我們臺灣沒有缺席,臺灣光復,臺灣同胞沒有坐享其成,也有奉獻。以上報告完畢,謝謝。
吳文星教授
  謝謝曾東昇先生,他十二、三歲就投入抗戰行列,出生入死地奉獻。接下來請李友邦將軍的公子李力群先生來談李友邦將軍和嚴秀峰女士的事蹟。

李力群先生
  吳教授、黃教授、張館長,在座的抗日志士先賢先烈的後代,以及各位來賓,大家好。因為現在時間已經超過了,所以我長話短說。我父親於1906年出生於蘆洲李宅,在18歲的時候,1924年,有計畫性的去襲擊日本的派出所。他認為,臺灣在日據時代,1895~1915年在這二十年當中,臺灣精英前仆後繼的,已經沒有武裝部隊了,都被日本人殺害了,所以我父親認為,這樣抗日下去是無謂的犧牲,就跑到祖國去從事抗日行列。

  我父親的口號是,要光復臺灣,必須要先救祖國。祖國必須要保護,就是保衛祖國,收復臺灣。我父親的祖國,在1924年到1949年以前,祖國就是中華民國。在1932年、1933年時,我父親從事抗日,日本抓不到我父親,就把兩個弟弟相繼殺害,所以在蘆洲李宅的石碑上,刻了一門三烈。到了1939年2月,我父親成立了臺灣義勇隊和少年團,從事抗日的行列;在1943年,我父親寫了一篇文章,在《臺灣革命運動》這本書裡面第32頁,標題是「佈滿細菌的太平洋公路」,美國當時建議,將夏威夷、關島、沖繩島,包括臺灣在內,全部由美國列管,不得歸還給中國,還好在開羅宣言當中,臺灣回歸祖國懷抱。到了1945年9月4日,我父親委任臺灣義勇總隊的副總隊長張士德,帶了一面中華民國國旗,在臺北賓館冉冉上升,也成立了三民主義青年團,為臺灣同胞努力爭取權益。

  但是在228事變當中,臺灣精英包括三青團,全部被消滅殆盡。我父親也被逮捕,被帶到南京。我母親去見蔣經國,說臺灣的二二八事變,是官僚貪腐腐敗所造成,臺灣人不是暴民。所以蔣經國與白崇禧在3月17號到臺灣視察以後才知道,我母親所講的是對的,解救了許多同胞。到了1950年白色恐怖,國民黨在憲法上違章了一些法條,像戒嚴法、懲治條例法、匪諜條例法,這個白色的巨傘籠罩之下,再度殺害臺灣精英,所以才有白色恐怖事件,我父親就在白色恐怖中犧牲掉了。我母親說,我父親的血應該流在沙場上,我父親應該戰死在戰場上,但我父親撲倒在自己同胞的槍口下,這是一個很諷刺的狀況。

  最後,第一點,對日抗戰臺灣從未缺席;第二點,臺灣人民不是日本人民,因為日本人將臺灣列為二等公民;第三個,臺灣的祖國不是日本,因為日本將臺灣列為殖民地,臺灣的祖國就是中華民國。謝謝。

吳文星教授
  謝謝李力群先生分享李友邦將軍和嚴秀峰女士為臺灣這塊土地所做的貢獻。今天我們請了11位抗日先賢先烈的當事人或後代子孫,來分享當年先人或其本人參加抗戰的經過、事蹟及心得。我想不管是武裝抗日或是非武裝抗日運動,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蹟,給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留下典範。就如第一位家屬代表丘秀芷女士所提出來的,我們在這裡回顧先人的抗日事蹟,主要是喚起國人重視歷史,還原歷史的真相,記取教訓。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非常感謝11位先賢先烈的後裔,與大家分享這些可貴的經驗和資料。時間總是不夠的,我想在這裡告一段落。


黃秀政教授
  在民國七十幾年以前,我們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對臺灣同胞抗日事蹟寫的不多。那時我有幸參加高中教科書的編審委員會,那時高中的第三冊,是寫近現代,寫近代的是我的老師呂實強教授負責,現代篇是政治大學蔣永敬教授負責,我參加編審委員會但沒有執筆。當時因為覺得臺灣史寫的不多,所以在會中就徵求我的同意,願不願意為高中歷史教科書寫一些臺灣的事蹟,我當時覺得義不容辭,雖然不是選總統也義不容辭,當時我介紹林獻堂、蔣渭水的事蹟,也把李友邦和臺灣義勇軍的事蹟寫入教科書。之後在從事二二八研究的時候,我們團隊訪問李力群先生的母親嚴秀峰女士,我把這個事情跟嚴秀峰女士講,每次我從臺中上來的時候,她都說要請我吃飯,但這個我是覺得是我應該做的,我很感謝她,但我做該做的事情。臺灣同胞的武裝抗日、非武裝抗日以及到中國大陸抗日的事蹟,以後臺灣史在國中高中都單獨成冊,所以寫得比較清楚。在此做一個補充。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 :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 :黃淑惠 編輯小組 :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