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1932年奧運第二次預選成績,張星賢四百公尺第四名。(朝日新聞社運動部編,運動年鑑. 昭和8年度,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書誌ID:000009288812)
圖1:1932年奧運第二次預選成績,張星賢四百公尺第四名。(朝日新聞社運動部編,運動年鑑. 昭和8年度,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書誌ID:000009288812)

奧運年談二戰前華人選手在奧運的表現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科員

  今年是2016年,也就是四年一度的奧運年,即將在南半球的巴西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舉行。而現代奧運從1896年自希臘雅典(Athens)重新舉辦之後,從第一屆的13個國家參與,到了現在是和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賽一樣並稱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競技比賽。而在體力即國力的年代,這也是國家間的展現實力與提升民心士氣的機會。

  二戰前臺灣受日本統治,在體育發展上與日本息息相關。日本第一次參加奧運在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代表選手為馬拉松的金栗四三,以及參加100、200、400公尺的三島彌彥。雖然賽前練習都曾有不錯的紀錄,但正式比賽時慘敗。團長嘉納治五郎立下四年後柏林(Berlin)奧運雪恥之語,但因第一次世界戰爭因素取消該次(1916年)奧運。1920年荷蘭安特衛普(Antwerp)奧運,日本共15位選手參加,靠網球(當時文獻用「庭球」)熊谷一彌的單打,以及熊谷、柏尾誠一郎搭配雙打拿下兩面銀牌。而有著「運動之母」之稱的田徑,日本選手在戰前表現不凡,其中三級跳方面,從1928年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奧運、1932年洛杉磯(Los Angeles)奧運、1936年柏林奧運,分別由織田幹雄、南部忠平、田島直人三連霸。而徑賽方面一向有著人種差異的優勢,少數的突破點就是長跑。亞洲第一面徑賽金牌是代表日本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的馬拉松選手孫基禎,但他是朝鮮人,卻被視為日本選手參賽;因此在頒獎典禮上,就有遮蔽隊服上日本國旗的動作。

  1932、1936年兩屆奧運,日本擇優徵召殖民地選手參賽。1932年奧運,日本徵召朝鮮馬拉松選手金恩培(東京早稻田大學)、權恩泰(東京明治大學)、拳擊的黃乙秀(明治大學),馬拉松獲第5、6名,拳擊是第一輪淘汰。1936年奧運,朝鮮選手大放異彩,馬拉松就有孫基禎(明治大學)金牌、南昇龍(明治大學)銅牌,而足球有金容植(朝鮮京城普成高校),進入八強;籃球有張利鎮(朝鮮延禧専門)、李性求(朝鮮延禧専門)、廉殷鉉(朝鮮延禧専門),獲第9;拳擊選手李奎煥(朝鮮京城中東)。而臺灣選手則推出張星賢(早稻田大學)。

  張星賢係臺灣臺中廳塗葛堀支廳(今臺中市龍井區)人,1909年出生,就讀臺中商業學校(今臺中科技大學)時練田徑,原專攻長跑及三級跳,成績不錯,由楊肇嘉等人資助前往日本就讀早稻田大學。赴日後發現日本三級跳人才濟濟,而轉攻400公尺。張星賢進軍1932年洛杉磯奧運之路,根據《昭和八年運動年鑑》記載,在4月29日關東區預選400公尺項目排第二,僅次於增田礒(50.4秒),在5月28日第19屆日本陸上競技大會(田徑錦標賽之意思,以下同)暨奧運第二次預選400公尺輸給增田(50秒)、大木正幹(50.2秒)、西貞一,排第四。同年5月14日日本學生對校陸上競技(相當於日本大專杯),張星賢400公尺跨欄排第二。後與大木、增田一同獲選400公尺選手,也同時獲選參加400公尺跨欄。*(註一)

  1932年7月31日,舉行400公尺跨欄比賽,18名選手分4組,每組取前三名晉級。張星賢(英文登錄名Seiken Cho)分在第一組出賽,結果第一是美國的Morgan Taylor跑55.8秒、第二是瑞典的Sten Pettersson跑56.1秒、第三希臘的Khristos Mantikas跑56.5秒,以上晉級;張星賢跑56.6秒,最後是墨西哥的Alfonso González跑56.7秒。*(註二)。400公尺跨欄決賽Bob Tisdall以51.61秒破世界紀錄獲得金牌。

  1932年8月4日,舉行400公尺比賽預賽,27個選手分6組比賽,每組取前三名晉級。張星賢分在第五組出賽,結果第一是奧地利的Felix Rinner跑出49.2秒、英國的Godfrey Lionel Rampling跑出49.5秒、南非的Willie Walters跑出49.8秒,紐西蘭的Stuart Black跑出49.9秒,張星賢以50.0秒排最後。預賽成績超越兩個日本代表大木正幹(50.5秒)和増田礒(50.1秒),不過因分組關係,另兩位日本代表以分組第2進入第二輪複賽,在複賽都被淘汰,金牌則是在決賽跑出世界紀錄46.28秒的美國選手Bill Carr。

  從成績來看,因為短跑選手通常都要比賽三輪以上,在決賽前就盡量保持實力,因此會出現決賽成績比預賽快上4秒的狀況;也就是在歐美選手保持實力的情況下,亞洲選手僅能勉強跟上,遑論見真章的決賽。除了考量舟車勞頓和時差等問題,張星賢在比賽中跑出不亞於隊友的成績,是雖敗猶榮。日本媒體對代表隊的表現也頗讚許,如100公尺以10.8秒跑出第6名的吉岡隆德,日本媒體就以「曉的超特急」(「曉」是同年下水的高速驅逐艦)來讚譽。而在400公尺預選賽與張星賢對決的中島、大木、西、增田,連袂組成4*400公尺接力(4人各跑400公尺的接力賽,又稱千六公尺接力)代表隊,也跑出第五名的好成績。

  奧運結束後,安排日本奧運選手與芬蘭奧運選手在日本、朝鮮各地舉辦日芬國際陸上競技大會,也許要發洩奧運表現不佳的情緒,紛紛飆出好成績。9月10、13日在東京明治神宮的比賽,吉岡德隆於100公尺跑出日本記錄10.5秒,張星賢在400公尺項目居然跑出平日本紀錄的49秒,大大超越其先前記錄0.8秒。因是邀請賽性質,成績通常不被承認為正式紀錄,但仍可視為其生涯最佳表現。

  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張星賢於1935年前往滿州國,任職大連滿鐵地方課。1935年11月15日、16日於臺北帝大舉辦的「植民地陸上競技」(殖民地田徑錦標賽,有臺灣、朝鮮、滿州三隊),張星賢以滿州國隊選手出賽,牛刀小試之下,*(註三)獲得400公尺(52.4秒)、4*400公尺接力(3分33秒6)第一;100公尺(11.3秒)、400接力(4人各跑100公尺接力賽,45.2秒)、跳遠(6.89公尺)第二。1936年5月17日參加在東京舉辦的柏林奧運最終預選會,以「紅陽俱樂部」隊名出賽,400公尺以50.2秒排第3,次於窪田博芳、相原豊次,再被獲選為柏林奧運代表選手,為4*400公尺接力6名選手之一。1936年8月8日柏林奧運賽場上,與相原豊次、市原正雄、窪田博芳組成4*400公尺接力。第一組四隊中,美國3分13秒第一、匈牙利3分17秒、波蘭3分17秒6,日本以3分18秒4墊底被淘汰。

  張星賢結束兩次奧運之旅後,1937年11月22日在臺中神社前,與埔里鄭阿金長女鄭新合(明治大學畢業)結婚,婚後仍到滿州。1942年8月,代表滿州國參加在滿州國新京舉行的「滿州國建國十周年慶祝東亞競技大會」,不過沒有入選前三名。1943年10月轉到華北交通株式會社,任職北京鐵路局副站長。戰後,1946年5月回到臺灣,任臺中師範學院教職,後轉到土地銀行。1948年以38歲高齡到上海參加全國運動會,擔任臺灣省代表隊全隊總隊長並獲得一金一銅後退役。*(註四)之後參與創立合作金庫棒球隊,擔任臺灣省田徑協會創會會長,專門培養後進;1948年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倫敦奧運400公尺比賽的陳英郎即是其弟子,楊傳廣、紀政等田徑好手,都有受到他的指導。張星賢於1989年過世,被譽為中華民族第一代田徑英雄。

  中華民國於1928年僅由宋如海作為觀察員出席阿姆斯特丹奧運,1932年才由選手劉長春參加洛杉磯奧運,出戰短跑項目。劉長春係遼寧大連人,當年也曾獲滿洲國徵召參加奧運,但其公開希望代表中華民國出賽。然當年因戰亂中華民國政府並無編列此筆比賽預算,而由張學良資助其前往洛杉磯參賽。經過3個星期海上漂浮抵達洛杉磯,體力已大受影響;原本報名100、200、400公尺比賽,他只參加100公尺(預賽跑11.5秒被淘汰)和200公尺(預賽跑23.4秒被淘汰),400公尺則因體力不支,沒有出場比賽,無法留下與張星賢同場較勁的歷史畫面。

  至於兩人如果對戰的話會有甚麼結果?1930年4月劉長春在杭州舉行的全國運動會跑出52.3秒,而張星賢在1932年9月24、25日在東京舉辦的關東學生陸上競技,跑出49.8秒,僅次於當時日本紀錄中島亥太郎的49秒,又在日芬競賽中跑出49秒。不過劉長春是專攻100、200公尺的短跑選手,和張星賢的專攻400公尺不同;另劉長春100公尺紀錄是10秒7,張星賢100公尺紀錄為10秒9。

  1936年柏林奧運,在中華民國足球隊員名單出現「蔡文禮」(Chua Boon Lay)籍貫為「福建金門」,經查祖籍為金門瓊林鄉人,但家族從事雞肉生意所以到南洋打天下,因此出生在新加坡(當時屬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曾代表馬來西亞華人隊出征1935年的華人運動會,後被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徵招為1936年柏林奧運隊員,也可算是金門縣第一個參加奧運的選手。

  1936年柏林奧運,中華民國當時派了包含足球隊、籃球隊以及表演的國術隊之浩大陣容出賽,備受國人期待;但因為舟車勞頓,*(註五)及實力差距,雙手空空,回國也備受批評。除了批評勞民傷財外,更大因素是與日本隊的成績比較過於懸殊。這次奧運日本隊取得6金4銀8銅,總成績第6,中華民國甚至在籃球場上敗給了「日本矮子」(其實日本隊中的鹿子木健日子,是192公分的長人),更被認為「國恥」。最後代表團以「藉廣見識、而資淬礪」,總結這次參賽。

  2008年5月,中國為北京奧運暖場造勢,以劉長春於1932年隻身前往美國參加奧運的故事為藍本,拍成電影《一個人的奧運》,由李兆林飾演劉長春。而同年7月,由臺灣資深體育記者蘇嘉祥撰寫之《運動巨人張星賢:第一位參加奧運的臺灣人》出版。而張星賢的自傳《欲望、理想、人生-談我五十餘年的運動生涯》,則在1981年由中華民國田徑運動協會出版。


*(註一)當年四百跨欄(文獻用「中障碍」)日本紀錄是陸田正一、福井行雄共同保持的56秒,且都在1932年跑出的,狀況應該正好。但最後二人並未入選奧運代表團,而僅由張星賢出賽。

*(註二)這是根據SPORT REFERNECE網站的資料,但根據1932年8月2日出版的《臺灣日日新報》,則是提到張星賢第一輪跑出第三晉級,但第二輪棄權之資料,恐因為當時隔洋在美比賽訊息傳遞差異,有待考證。

*(註三)張星賢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時,受專業的體育訓練,其實力高於臺灣、朝鮮、滿州等殖民地選手。以1935年1月27日於臺北帝大舉行的第一屆臺灣陸上競技紀錄會來說,張星賢做為示範選手,同一天參加了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400公尺跨欄、跳遠五項全勝,成績領先臺灣選手甚多。而1936年4月19舉行的南滿洲陸上紀錄會,也輕鬆的在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跳遠、跳高五項全勝。但他作為頂尖選手展現最新觀念和刺激後進,也是運動傳承的優秀模範。

*(註四)這次比賽張星賢獲1500公尺異程接力第一名(許天德跑100公尺、許通跑200公尺、張星賢跑400公尺、陳英郎跑800公尺)、跳遠第三名。

*(註五)代表隊從上海坐船到威尼斯,航程25天,再從威尼斯搭火車到柏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行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編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