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1990年底發行的職棒元年球員卡。(翻攝自私人收藏)
圖1:1990年底發行的職棒元年球員卡。(翻攝自私人收藏)

逢中華職棒開幕戰談職棒成立經過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科員

  1990年3月17日下午2時30分的臺北市立棒球場,舉辦著中華職棒第一場賽事:兄弟象對上統一獅,現場擠入了滿場14,350人的觀眾,由時任全國體育總會兼中華奧會主席張豐緒開球,世界全壘打王王貞治擔任打擊;正式比賽於2點46分開始,由張永昌投出第一球,曾智偵第一位上場打擊;同日李登輝總統因在國民黨中常會獲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並未擔任開球嘉賓。但在同年7月22日舉辦的第3場明星對抗賽,由李總統擔任開球嘉賓。

  講到臺灣職棒開球的紀錄,扣除棒球相關人士,多半邀請政治人物參與,李登輝總統另一次開球是在1997年在臺灣職棒大聯盟(2003年被合併至現今的中華職棒大聯盟)開幕式上開球,陳水扁總統因右手傷痛多次看球但未曾開球,而馬英九總統於2009、2010兩年在開幕戰開球,第一夫人周美青女士曾到美國道奇球場為美國職棒比賽開球。近幾年則有增加不少民間知名人士開球的畫面,除了偶像明星之外,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斷症的日本作家《五體不滿足》作者乙武洋匡,也曾在2013年在臺北天母棒球場為職棒開球,感動全場觀眾。

  職棒在1990年開打,所以70年代的三冠王選手便是職棒開打時各隊的主力。以第一次三冠王的1974年為例,立德少棒隊的陳正中打出中華職棒第一支滿貫全壘打;美和青少棒的選手有教育部體育終身成就獎得主徐生明總教練、投出中華職棒第一球的投手張永昌、投出職棒第一個三振的黃廣琪,以及有「棒球先生」之名的李居明;青棒隊則有在日本職棒投出百勝百救援的郭源治,他也是1969年臺灣第一個少棒冠軍-臺中金龍少棒隊成員。

  中華職棒聯盟的成立,是臺灣棒球跳脫學生三級棒球「三冠王」時代的一個指標。當然戰後學生棒球風潮,威廉波特(Williamsport)世界少棒賽(LittleLeague Baseball,簡稱LLB)有重要的地位。1947年開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Little League World Series champions),從賓州、紐澤西州的少棒夏令營開始,1961年開辦國際組,日本於1962年參賽直到1967年、1968年連莊稱王;1968年8月25日與臺東紅葉少棒對戰的日本隊,自然不是前一天還在威廉波特拿下冠軍的和歌山少棒隊。但紅葉那場比賽的確對臺灣三級棒球影響極大,獲勝隔天,臺灣省政府的省府委員會議中,臺灣省政府秘書長徐鼐報告:「紅葉棒球隊擊敗具有世界冠軍實力之日本少年明星隊,為我國少年棒球隊放一異彩,建議由主席撥贈獎金十萬元,作為該隊訓練基金,以資激勵。」獲省主席黃杰同意。而這批選手也馬上獲時任救國團主任的蔣經國召見,以及臺北商界人士的招待。

  三級棒球的少棒、青少棒、青棒相當於臺灣教育制度的國小、國中、高中階段,在所謂三級棒球狂飆的年代,就是參加美國少棒聯盟舉辦的少棒(在美國賓州威廉波特比賽)、青少棒(最初在蓋瑞城(Gary)比賽,1986年後改到奇士美(Kissimmee))*(註一)、以及青棒(在佛羅里達州羅德岱堡(Fort Lauderdale)比賽)。從1969年參加LLB的賽事開始,1996年退出為止,臺灣在少棒、青少棒、青棒都很巧合的各拿下17次冠軍,成果輝煌,也曾在1974、1977、1978、1988、1990、1991年6次獲得棒球三冠王頭銜。

  當年學生棒球的主力都放在參加LLB聯盟的比賽,而國際棒球協會(International Baseball Association,IBA)於1981年邀臺灣參加新成立的賽事IBA世界青棒錦標賽(18U Baseball World Cup)*(註二),因IBA比賽在7月,LLB在8月,當局考量選手調度,兩個賽事代表隊就以LLB為主、IBA為次。因此在1981-1996年間,年輕國手們在LLB舉辦的勞德岱堡青棒賽拿下12個冠軍,但IBA青棒賽只有1983年的冠軍(另有5次亞軍)。而兩者賽制有很大的差距,IBA的比賽是以循環賽,就是同一組內互相對戰後比積分決定,因此奪冠要打約10場比賽;LLB就是分國際組、美國組,採單敗淘汰制,兩邊的冠軍在決賽碰頭,因此通常就是4戰決勝負。淘汰賽與循環賽制所需的策略思維不盡相同,但從戰績來說,臺灣代表隊比較會應付一戰定江山的短期決戰。

  但這些三冠王時代的選手等到中華職棒成立時,通常都已近30歲。除了郭源治在1981年就被日本職棒中日隊相中,投到1999年才以43歲高齡退休;其餘除了挑戰日本業餘社會人球隊外,就是留在臺灣打業餘棒球。如李居明(1959年生)加入了1984年成立的兄弟飯店棒球隊,並在職棒開打後繼續延續棒球生涯,到2000年以41歲高齡退休。

  爬梳資料,是否有選手在學生時代拿過少棒、青少棒、青棒三冠王,在職棒又拿到冠軍,球員生涯一路是贏家的臺灣棒球員?目前僅有李居明(1971年臺南巨人少棒、1974年中華青少棒、1976&1977年中華青棒,以及1992、1993、1994兄弟象拿三次中華職棒冠軍)、吳俊良(1986年臺南公園少棒、1988&1989年中華青少棒、1991年中華青棒,以及1996、2000統一獅拿二次中華職棒冠軍)、陳瑞振(1988年臺中太平少棒、1990&1991年中華青少棒、1993年中華青棒,以及2001~2003兄弟象三連霸)三人。

  回顧職棒的成立過程,從中華民國職業棒球推動委員會談起。該會於1987年12月31日成立,以棒協理事長唐盼盼擔任主任委員,中國電器董事長顏甘霖任副主任委員、兄弟飯店老闆洪騰勝為執行秘書,並於隔年1月18日會議上宣布目標在1990年成立職業聯盟,至少有四支球隊。以當年甲組成棒秋季聯賽的參加隊伍,有軍方(陸光、虎風)、學校(省體專、臺北體專)以及國營事業(臺電、榮工、合庫、中油)球隊,名間企業支持的有兄弟飯店、味全(原為文化大學棒球隊,1988年獨立為業餘球隊)、養樂多(輔大班底)、美孚巨人(文化班底)等。由企業經營的兄弟、味全第一時間即表達願加入職棒的決心,並號召統一企業、長榮海運、三商行等投入球隊經營,同年7月長榮海運婉拒加入職棒後,由統一、三商積極籌辦球隊成立事宜。當時國際賽尚未開放職棒選手參賽,因此職棒會影響國家隊實力的質疑沒停過,國人普遍看重能「為國爭光」的國際賽事或個人選手,如在日本奮鬥的二郭一莊(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呂明賜甚至王貞治的新聞。另一方面,也有媒體認為應「眼光放遠」,畢竟職棒能讓選手們有更大的空間,能培養、留下人才。

  1988年9月24日,幾乎清一色由未來的中華職棒選手組成的中華代表隊,*(註三)居然在韓國漢城(今首爾)奧運棒球賽苦吞三連敗被淘汰;雖然敗戰,但根據《聯合報》於9月27號刊載的民意調查,仍有55%民眾認為應設職棒,僅18%反對,因此職棒籌備仍然繼續。職棒元年本土球員月薪最高規定為8萬臺幣、外國球員為3千美金,業餘選手僅能領國營企業職員薪水,薪資成長有限;*(註四)為避免「殺雞取卵」之狀況,棒協除在事先即約定不能挖角各甲組成棒隊26歲以下選手,同年12月也制定「業餘棒球儲訓四年計畫」,將還未被納入職棒隊40位左右業餘或青棒選手列管,由榮工棒球隊總教練李來發領軍,目標為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選手還需簽約保證於奧運前保持業餘身分,否則將罰款。其中一位奧運英雄郭李建夫當年19歲,為榮工隊的選手,日後在1992年奧運會大殺四方獲得奧運銀牌,達成培訓計畫的目標。

  統一企業與三商企業確定加入職棒後,從各甲組球隊招募選手,於1989年1月正式成軍,通過甲組成棒資格賽,於是味全、兄弟、統一、三商四支準職棒球隊,在當年4月的中正杯棒球賽一起亮相。統一預賽被淘汰,*(註五)兄弟、三商、味全分居二、三、四名;同年10月秋季甲組聯賽,三商、兄弟分居一、二。1989年9月20日起召開洋將選考會,由中職四隊成立明星隊,進行二場實戰測驗,並於9月23日舉行洋將選秀會,選秀狀元史東(Joe Strong)被味全選去,其在臺灣四年功績彪炳,在游走韓國及墨西哥等職棒聯盟後,於2000年正式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圓夢,為職棒元年開幕元老選手中唯一登上過大聯盟的選手。同年年底,因職棒頂薪相當於日本社會人球隊選手(在企業上班的棒球選手,類似臺灣的甲組成棒隊),黃平洋、涂鴻欽、康明杉、林易增就成為第一批回臺參加職棒元年的旅日社會人球隊選手。

  1989年10月23日,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成立,首批四個球團為兄弟象、味全龍、統一獅、三商虎,12月6日決定賽程,四隊共打180場,開幕戰定於1990年3月17日。12月29日四支球團與67位選手簽約,其中拿8萬臺幣最高薪的有兄弟象李居明、味全龍黃平洋、統一獅宋榮泰。1990年2月談好電視轉播,由臺視播開幕戰,隔天比賽由中視轉播,季中明星賽由華視轉播;球場廣告看板也有規範,每場至多30面,底價200萬。而行銷部分,也由歌手童安格發行《棒球與我》專輯,作為職棒元年主題曲。3月17日的開幕賽,統一捕手曾智偵第一個上場打擊,且獲得四壞球保送,為第一個上壘者。

  14年後,即2004年賽季,統一捕手曾智偵在第二度復出後,確定卸下戰袍,他是職棒元年開幕賽的第一個上場打擊、第一個上壘的打者;同時他也是職棒元年開幕首批元老選手中,最後一個從選手生涯引退的。

(註一)臺灣所參加的是Senior League,年齡限制為13-16歲。

(註二)U是under的意思,就是未滿18歲之選手。

(註三)代表隊20個選手中,除了羅振榮外,日後都加入了中華職棒,其中10位是開幕元老。

(註四)依照1989年甲組成棒資料,最高月薪為兄弟象李居明的6萬6千元,另有三人達6萬,大多低於職棒所得,且職棒聯盟規定薪資最高可成長20%。

(註五)統一棒球隊參加甲組成棒聯賽時,即採用職棒專用的木棒打擊,對抗採用鋁棒的其他球隊,較為不利。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