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鄭如蘭像
圖1:鄭如蘭像

鄭如蘭其人其事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清朝同治後期以及光緒年間,竹塹鄭氏家族諸領袖人物當中,鄭如蘭無疑是名氣最大的。尤其是如蘭克享大年,成為割臺初期鄭家最具代表性人物。鄭如蘭字香谷,號芝田,為鄭崇和之孫,即鄭用錦次男。生於道光15(1836)年10月,卒於明治44(1911)年7月,享年77歲。如蘭少勤學,從事舉業,受知於臺灣道丁曰健,取進生員,旋拔為優等,補增廣生,後加捐為增貢生。鑑於《鄭氏家乘》於如蘭的結銜有「花翎四品銜分部主事」一事,《臺灣通史》有相應紀錄:「光緒十五年,以辦團練功,由增生授候選主事,賞戴花翎,後加道銜。」惟所稱「後加道銜」,未見於結銜,且存疑待考。

  鄭如蘭性好吟詠,頗致力於詩社活動,創立北郭園吟社。鼓吹風雅,到老不輟,繼鄭用錫、林占梅之後,成為竹塹文壇領袖。關於北郭園吟社的創立時間,文獻極為隱晦,吟社重要成員之一的王松(友竹)曾有簡要回憶:「歲丙戌,松方弱冠,得從諸先達後,入北郭園吟社;香谷先生一見,恨相知晚。自此晨夕過從,廿餘年如一日。」歲丙戌,是光緒12(1886)年,似即創立於是年,或稍早一兩年,至少仍維持到如蘭過世的明治44(1911)年秋。如以光緒12(1886)年起算,前後為25年,正符王松所記「廿餘年如一日」。鄭如蘭既卒,王松有「鄭香谷主政(如蘭)輓詞」:

  「鶴亡琴碎恨悠悠,腸斷山陽一笛秋!吟社逢人勞說項,窮途知己愧依劉。兕觥人罷躋堂祝,鳩杖誰陪繞郭游?今日西州門外路,山丘華屋不勝愁!

  詩中「吟社」,指的就是北郭園吟社,此句意指鄭如蘭愛王友竹詩才,逢人便誇獎、推薦,有如古人「到處逢人說項斯」傳為佳話。

  北郭園吟社的活動,可分兩個層面來談,首先是其社員為何許人?這雖是不容易解決的問題,但從《偏遠堂吟草》出現的竹塹詩家姓名歸納,便八九不離十。包括鄭擎甫(樹南,如蘭子)、黄如許(淦亭、鑑亭,恩貢生)、吳逢清(澄秋,貢生)、鄭鵬雲(毓臣,附生,原籍永春)、林易圖(亦圖、維丞,生員)高漢墀(子丹,生員)、王松(詩人)……等詩人,其雅集當然也會包括非社員的在任官員,如方祖蔭(新竹知縣)、翁景藩(黻屏,訓導)、葉萍香(瑞西,訓導)、蕭啓元(子仁,典史)等,北郭園中,詩酒酬唱,竹塹騷壇,推為盛事。

  鄭如蘭詩集稱《偏遠堂吟草》,編印於身後。如蘭生前並未刻意存稿,其詩在若存若亡之間,誠如黃彥鴻撰「鄭香谷先生家傳」所云:「所居北郭園頗有花木之勝,日與賓客吟詠其中,詩成輒削其草,東瀛名士往往覓其片紙以去。」黃氏繫此事於「乙未之後」,且有「東瀛名士」之語,可知為割臺初期事。其實,鄭如蘭詩不存稿仍可上溯到光緒年間。
  
  與鄭如蘭忘年之交的王松,曾回憶兩度抄存詩稿事,他說:
  「哲嗣擎甫觀察又相與談心促膝、縱論今古,情誼日摯如一家然。暇時輒向先生索詩文,代為抄存若干卷;惜於乙未春避亂遺失!滄桑以後,先生委家務於觀察,而日與二三知己優遊林下,藉詩酒以自娛;松又為抄存古今體詩若干首,慫恿付梓,而先生固不欲以是傳也。

  據此可知《偏遠堂吟草》之傳,王松是重要功臣之一,另一位則是如蘭之孫,即付印者鄭肇基(伯端)。鄭肇基即王松筆下的「伯端司馬」,割臺後,臺灣政體改變,鄭肇基先向清朝政府捐貲取得監生資格。宣統元年,廣東水災,肇基急賑捐輸,以此授「同知銜」,同知雅稱司馬,「伯端司馬」之稱,淵源於此。

  鄭如蘭逝世次年,鄭肇基有意為祖父編集紀念,而找到保存詩稿甚力的王松主持其事;王松本養病臺北,聞訊大喜,趕回新竹。王松又說:

  「辛亥秋,先生歸道山。今年,松亦抱疾就醫臺北,日與藥爐為緣,筆墨荒廢;近忽接先生文孫伯端司馬來函,囑為編梓先生遺集。松喜,力疾歸竹,不敢以不文辭。……松不敏,得見先生遺集付梓,欣幸何極!

  《偏遠堂吟草》出版於大正3(1914)年,委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所印刷,發行所是「臺灣新竹北門外二五九番地」的春官第。卷首包括遺像、名流題字、序文、題詞、墓誌銘、家傳等多種,資料豐富,除了文學價值,仍不失為重要的文獻史料。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