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105年原住民專題講座:原住民族的人名
講題:原住民族的人名
主講:林修澈(政治大學民族學系退休教授)
時間:民國105年4月13日(星期三)下午2時至4時
地點:臺北國史館4樓大禮堂
傳承與創新-蕭啟郎銅雕、陳三火剪黏聯展
展覽期間:民國105年3月24日(星期四)至5月15日(星期日)
      (逢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三樓 蓬萊鄉情特展室

  蕭啟郎與陳三火,各擅長於銅雕與剪黏藝術創作,兩人都以傳統為根基,追求創新,先後榮獲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頒給「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獲總統接見。

  從傳統出發,蕭啟郎的銅雕作品充滿鄉土情懷,傳達童年記憶中鄉野生活的樸質風貌。蕭啟郎原是彰化社頭農家子弟,後來定居高雄,早年專長於平面視覺設計、水彩、油畫,立體創作,榮獲諸多全國獎項。其後經歷建築、廣告公司等企劃工作,18年前捨棄汲汲營營的忙碌生活,回歸追求質樸、純真和恬適的處世方式,一頭栽進雕塑藝術的領域。蕭啟郎以臺灣早期農村生活的作品,享譽國際,除了2006年榮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之外,也在2014年入展法國羅浮宮國際美術展並榮獲民族文化傳承獎。蕭啟郎認為童年記憶是他的靈感創作來源,昔時恬適的意境、真摯淡泊的性情最能表徵其內心的嚮往。此次展覽是一個傳統鄉土與全新的作品呈現,古典紋飾與現代簡約造型融合為創作基礎,透過當代技術媒材靈活運用,展現融合東方文化古蘊的當代之美。

  陳三火,臺南麻豆人,自17歲就開始跟隨剪黏大師李世逸學習廟宇剪黏藝術,有感於臺灣的剪黏工藝即將失傳,決心將工藝轉為藝術創作,將剪黏由附屬於廟宇建築的藝術,轉化為單獨的藝術品。陳三火老師獨特的「敲擊隨緣技法」全然不同於傳統人工剪裁材料--人工剪裁是完全依照匠師想法,切割出所需的形狀,因此只要透過材料裁剪、黏貼,就可做出許多類似的作品;敲擊隨緣技法是藝師將陶瓷敲擊後,慢慢琢磨這些不同形態的碎片,賦予適合它的角度和位置,所以每尊作品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的。運用隨機的破碎材料,就是智慧與創意的考驗,除了考慮形狀、色澤、弧度、厚薄,更重要的是「由形入意」。本次展覽也呈現了陳三火在媒材運用的創新,例如作品「十二生肖」就運用蠔殼創作。他的作品中包含傳統與創新、變化與重組,是為傳統立新意的最佳典範。
鰲峰仰止-臺中海線地區古文書特展
展覽期間:民國105年4月23日至6月30日
    (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2樓鯤島風華特展室
開幕時間:民國105年4月23日(星期六)上午10時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1樓簡報室

  臺灣古文書學會彙集臺灣各地古文書收藏及研究者,會員收藏豐富,本次展出為會員鐘金水先生珍藏。精選臺中海線地區土地相關古文書、人身契,書院制藝,以及臺灣主題古籍等文獻史料展出。對於中部海線地區歷史、族群與文化的探研,具有重要的意義,並期透過古文書具體反映傳統臺灣社會生活運作的實況,更深刻認識理解臺灣社會文化。
105年臺灣文獻講座第1場:空襲福爾摩沙
講 題:空襲福爾摩沙:二次大戰期間盟軍飛機對臺灣地區的轟炸行動
主 講:張維斌博士
時 間:民國105年4月28日(星期四)下午2時-4時
地 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太平洋戰爭期間,臺灣是日本的領土,也是日軍南進的重要基地,因此成為美軍攻擊的目標。雖然美軍最後取消登陸臺灣的計畫,仍以航空部隊對臺灣發動空襲。尤其自昭和20(1945)年1月開始,美軍飛機幾乎每天不分晝夜飛臨臺灣。隨著空襲警報聲響起,迅速就近躲入防空壕或任何可用的掩蔽物匍匐避難,是當時臺灣地區民眾的家常便飯。「躲空襲」也就化為許多老一輩臺灣民眾的共同記憶。 然而這段歷史在過去七十年來多半依賴長輩口述相傳,鮮有系統性的蒐集與記載,以致隨著老一輩的凋零與記憶受時間的侵蝕而日漸模糊,甚至出現爭議性的敘事差異。

  本次演講將透過美、日、英、澳等國戰爭檔案中關於臺灣空襲的大量記錄文件,講述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飛機對臺灣發動之空襲行動。同時以大量美軍飛機於空襲任務中拍攝的實景照片,忠實呈現這一段確實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戰爭歷程。

  相關訊息:本館網站或網路蒐尋「臺灣文獻講座」。

  歡迎各級學校師生、文化機構、社會各界有興趣人士、各縣市政府、中興新村地區各辦公室及本館同仁、志工伙伴等共襄盛舉。本次講座提供2小時研習證明。

  本年度文獻講座各場次主講人、講題及演講時間如下:

第一場
時 間:4月28日(星期四)下午2時-4時
主講人:張維斌(威斯康辛大學電機工程系博士)
演講主題:空襲福爾摩沙:二次大戰期間盟軍飛機對臺灣地區的轟炸行動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第二場
時 間:5月27日(星期五)下午2時-4時
主講人: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演講主題: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與「運動」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第三場
時 間:6月23日(星期四)下午2時-4時
主講人: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演講主題:美食風光:宴會、餐館與近代臺灣料理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第四場
時 間:7月21日(星期四)下午2時-5時
主講人:許明淳(阿罩霧風雲I:抉擇、阿罩霧風雲II:落子導演)
演講主題:當歷史遇上電影:談《阿罩霧風雲》發想與製作(阿罩霧風雲II:落子影片觀賞)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第五場
時 間:9月22日(星期四)下午2時-4時
主講人: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演講主題:臺灣人的世界觀:林獻堂環球遊記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第六場
時 間:10月20日(星期四)下午2時-4時
主講人: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演講主題: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悅讀檔案

第一家臺灣人的銀行–嘉義銀行
  明治28(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之初,當時臺灣金融界並沒有所謂銀行的名稱,對以茶為首之重要產物輸出的匯兌業務,是由廈門的外國銀行提供給臺灣的代理店、洋行轉給媽振館(從事存放款業務的私人機構)等匯兌館來承擔資本金融之營運。當時在臺灣的地方金融活動是僅止於銀會(標會)及錢莊而已,換言之,當時臺灣產業貿易並不需要仰賴金融的支撐,且重要物產也僅米、茶、砂糖及樟腦,產量更止於米200萬石、茶1,500萬斤、砂糖5、60擔(1擔約100斤即60公斤)、樟腦70萬斤的程度而已,與島外的貿易也僅約2千數百餘萬圓的境界。

  日本統治臺灣後,各方面開始產生顯著的變化,其中金融界更有異常的變革。對臺灣總督府而言,要尋求臺灣脫胎換骨,其先決是必須由財政經濟獨立基礎的奠定著手。而要達成此目的,則必須有豐沛的產業資金可供運用,因此便利金融的建制便成為最為緊迫的課題。其中以嘉義廳大槺榔西堡太保庄王朝文等22名的臺灣人以大租權金為銀行設立資金,申請成立嘉義銀行,於明治37(1904)年成為第1家以臺灣人為主的銀行。類似背景尚有於翌年成立的彰化銀行。

  嘉義銀行本店設於嘉義,該行是以協助地方經濟發展為營運宗旨,分支機構皆設於嘉義以南的南部地區,放款對象亦以嘉義地區製糖業者為主。換言之嘉義銀行是充滿濃厚地方性色彩的糖業銀行。然而自明治43(1910)年起,嘉南地區連年遭受到強烈颱風襲擊重創製糖業,連帶也波及嘉義銀行業務。明治45(1912)年8月8日,便因經營困難而暫時歇業,同年9月26日復業。爾後陸續於臺南、鹽水、打狗、麻豆、鳳山、朴仔腳(今朴子)、北港等地設立支店或出張所,業務逐漸邁向正軌。然而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不景氣,直接衝擊嘉義銀行的營運。大正12 (1923) 年6月7日,臨時股東會決議與商工銀行合併,並於7月28日與大正5(1916)年成立的新高銀行(以提供製茶業者及茶農資金為營業目的的銀行)合併為臺灣商工銀行。嘉義銀行雖然僅有19年的營運期,但其以支援製糖業資金的宗旨,應有助對當時臺灣產業演變歷程及金融業務發展之研究。
 

民俗文物小常識

館藏介紹-「同豐館」公集資本築圳開耕合約
館藏介紹-「同豐館」公集資本築圳開耕合約
  臺灣水利開發跟隨著土地拓墾興修。埔地整地之後,還需引水灌溉,農業才能發展起來,養家活口;而後漸漸地結鄰而為村里,村里而成街市。所以,如果說「有土斯有財」,則有水斯能聚財。「水」,是農業社會極其重要的資源,移墾大眾利用天然的河川、湖泊、水潭、窪地,取得水資源,但天然條件受限的時候,便須興築埤圳,引水灌溉。「築圳」是大事情,往往必須眾人集資,始能成就墾耕大業。本文即就館藏古文書中,「同豐館」公集資本,築圳開耕的相關史料,略窺早期移墾先民,協力建設的一般現象。

  雲林縣開闢甚早,在清康熙56(1717)年,陳夢林《諸羅縣志》已有「斗六門街」街庄之記載;其地地勢平坦,且有濁水溪、虎尾溪、清水溪、北港溪等河川,適合農耕發展。清光緒20(1894)年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提及溪洲堡水利時,記述「新脩圳」(位於今日莿桐鄉):「新脩圳,在縣北六里。源出本堡古圳,引觸口溪清水,溉田百餘甲。光緒十七年間,同豐館脩築。」同書另述沙連堡河川:「清水溪,在縣東二十餘里;發源內山。至鯉魚頭堡鯉魚尾溪入沙連堡界,匯頂林溪、田仔溪、過溪仔溪三溪之水。由過溪仔口分支二:北入和溪厝圳,南入林內、九芎林、石榴班等陂。西行至牛相觸,引一水入溪洲堡同豐館圳;又一水入土庫平和厝圳,至於觸口與濁水溪匯為清濁同流,彰、雲兩邑數十堡陂圳皆賴焉…」

  臺灣西南部開發多為集體墾拓,其水利設施興築,同樣有許多是合夥修建。館藏「同豐館」公集資本,築圳開耕合約,即集民間的力量,共同開墾築圳。此事見於清光緒18(1892)年所立契約書,其文如下:
公立合同約字張幼舫、蔡永記、蔡宏記、楊三記、張子韶、曾君定、葛竹軒、林榮記、百壽堂,緣雲林縣轄溪洲堡溪洲底一帶,地方有失耕及未開荒埔,東自新厝前起,西至安溪藔埒內等處止,南北以新舊虎尾二溪為界,均屬堪墾土地,因水圳荒廢,乏流灌溉,且原有廢圳亦甚短窄,殊不足用。茲經公集資本,繪具圖說,禀蒙 謝邑主親往履勘,准幼舫等於該地方築圳開耕,永收其利。界中有據熟田,亦令認回耕種,照納水穀。旋復禀准給發墾照執憑各在案,當在該處建造公館房屋一所,名為同豐館。其墾業原本係張幼舫、蔡永記、蔡宏記、楊三記、張子韶、曾君定、葛竹軒、百壽堂即周芷記、張榮記共九股,早經集資僱工開築水圳,陸續招佃闢耕矣。正在立約分執間,即有林榮記,以此墾地遼闊,泥土肥沃,殊堪耕種,喜欲附股,再四商懇在股諸君允其撘股。而時當九股已定,且已聯名禀請給照,本難更動。惟念地廣本大,必須藉資眾力,而林榮記又允,偶遇災歉,資本有不敷之處,允代借資,接濟工本。於是眾情允將此業分作張幼舫一股、蔡永記一股、蔡宏記一股、楊三記一股、張子韶一股、曾君定一股、葛竹軒一股、百壽堂一股,其張榮記一股,乏本不受,亦歸林榮記,計得四股共為十二股,各出本銀壹百元,為開圳墾荒之資。所有開墾築圳事宜,外歸林榮記派人經理稽查;至於銀盤賬目,概歸蔡永記掌管;其官給墾照一紙,公議交楊三記收執。但願眾志成城,從此荒區盡成沃壤,五谷豐登,實為在股諸人之厚幸。嗣後如得利益,均照十二股勻攤分收,所有圳中界內一切利益涓滴歸公,照股收受,經手人不得藉詞侵漁,此係眾相情願,讓畔而耕之義,永以合約為準,不得各存意見,退有後言。如將來股內之人有遠往託人照料,或情願退讓變售者,悉聽其便。總憑合約,照股收取每年冬季結賬,歲首請在股核查一次,茲因股分眾多,恐難始終同志,是以公立合約一樣玖紙,每人各執一紙,并賬簿章程簿壹本,兼將墾照禀批各錄一份存執,并載於章程簿首為憑,以免爭端。公立合同約字者。
再批,此約字內添註同字刮改外字此照。
光緒拾捌年歲次壬辰柒月吉日,公立合同約字張幼舫、蔡永記、蔡宏記、楊三記、張子韶、曾君定、葛竹軒、林榮記、百壽堂即周芷記
長發其祥
第捌號付給林榮記收執(印:溪洲同豐館)


   此契約於光緒18(1892)年7月共立,原為一式9份,由立約人各執一紙,本館典存第8號林榮記契約。契約記錄張幼舫等,為雲林縣溪洲堡溪洲底一帶有失耕及未開荒埔,因水圳荒廢,乏流灌溉,故集資報縣,築圳開耕,並稟請准給墾照,興築同豐館公館,其銀盤賬目由蔡永記掌管,而開墾築圳事宜,則由林榮記派人經理稽查。

  在合立集資契約前,張幼舫等曾繪具圖說,禀請知縣謝壽昌親往履勘,說明開墾方式,並請得墾照;故在契約內述明「墾照禀批各錄一份存執」。其「禀批」、「墾照」抄件如附圖。

  光緒18(1892)年2月「稟批」說明開墾荒埔築圳引水的緣由,和進行方式;其中原來有主的田地由業戶認回自行耕種,其餘無主荒埔申請給發墾照,開耕三年後,照例勘丈定則,給單徵賦。至光緒18年6月,確認「稟批」所請,核發「墾照」。

  「同豐館圳」公集資本,築圳開耕,在光緒18(1892)年2月「稟批」及6月核發「墾照」後,7月公立合同約,股東合資,各股東調整後共計12股,各出本銀壹百元,作為開圳墾荒費用。後來,因築埤開圳買地起蓋公館等原因,乏銀應用,又另於隔年3月起向林榮記陸續借出佛銀共貳仟元,庫平壹千肆佰兩正,以因應開築水圳所需的大量資本需求:
立胎借字人,雲林縣溪洲堡墾戶同豐館,茲因築埤開圳,買地起蓋公館等件,乏銀應用,是以股內諸人公仝商議,向臺灣縣阿罩霧庄林榮記手內,自光緒拾捌年六月起至光緒拾玖年三月止,陸續借出佛銀共貳仟元,庫平壹千肆佰兩正。言明此項,限至光緒二十年收成歸還,恐口無憑,公立借字一紙,并帶承買張章園壹塊契一宗計弍紙,又付觸口山竹蒲契壹張,合共肆紙付執為照。
即日公仝陸續收過胎借字內佛銀共貳千元,庫平壹千肆佰兩正完足再炤。
同豐館管事蔡永記
代筆人楊亮亭
光緒十九年三月 日立胎借字人同豐館(印):溪洲同豐館


   以上4件與同豐館築圳開耕相關文書,可約略呈現早期臺灣西南平原開墾模式,包括如何向官方申核墾耕之步驟、地方士紳合股投資的協調溝通。阿罩霧林榮記,在合議招佃墾耕之後才加入成為股東,卻足佔12分之4股份,其他股東如曾君定及葛竹軒,亦為林家之姻親或幕友。由此,可推測霧峰林家在當地墾耕的事業企圖及影響力。
館藏介紹-燕尾脊雕花石土地公廟
館藏介紹-燕尾脊雕花石土地公廟
  本件燕尾脊雕花石土地公廟,石塊可能採自臺灣溪石,屬水成岩的一種砂岩,每面各自獨立,再由7個石面(塊)組合成形;由於臺灣悶熱氣候居多,本館該典藏品,已有風化現象。
 

臺灣人‧臺灣事

從議事錄看林洋港的 「名言」
從議事錄看林洋港的 「名言」
  南投縣魚池鄉頭社村出身的林洋港(1927~2013),曾任司法院長、臺灣省主席、內政部長、臺北市長、南投縣長等職務,是臺灣近代史重要的本省籍政治人物。今逢林氏逝世3周年(2013年4月13日逝世),稍微爬梳前人之「名言」以為紀念,並饕讀者。
鄭如蘭其人其事
鄭如蘭其人其事
  清朝同治後期以及光緒年間,竹塹鄭氏家族諸領袖人物當中,鄭如蘭無疑是名氣最大的。尤其是如蘭克享大年,成為割臺初期鄭家最具代表性人物。鄭如蘭字香谷,號芝田,為鄭崇和之孫,即鄭用錦次男。生於道光15(1836)年10月,卒於明治44(1911)年7月,享年77歲。如蘭少勤學,從事舉業,受知於臺灣道丁曰健,取進生員,旋拔為優等,補增廣生,後加捐為增貢生。鑑於《鄭氏家乘》於如蘭的結銜有「花翎四品銜分部主事」一事,《臺灣通史》有相應紀錄:「光緒十五年,以辦團練功,由增生授候選主事,賞戴花翎,後加道銜。」惟所稱「後加道銜」,未見於結銜,且存疑待考。
   

館藏介紹

圖書室編目上架圖書通報
  105年2月份編目上架圖書計146冊,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2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歡迎閱覽。



 

館務訊息

許正宗先生捐贈其父親許松章先生文書資料
許正宗先生捐贈其父親許松章先生文書資料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