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合資會社嘉義銀行營業申請件(典藏號000011020010006)
圖1:合資會社嘉義銀行營業申請件(典藏號000011020010006)

第一家臺灣人的銀行–嘉義銀行

文/顏義芳/本館整理組研究員

  明治28(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之初,當時臺灣金融界並沒有所謂銀行的名稱,對以茶為首之重要產物輸出的匯兌業務,是由廈門的外國銀行提供給臺灣的代理店、洋行轉給媽振館(從事存放款業務的私人機構)等匯兌館來承擔資本金融之營運。當時在臺灣的地方金融活動是僅止於銀會(標會)及錢莊而已,換言之,當時臺灣產業貿易並不需要仰賴金融的支撐,且重要物產也僅米、茶、砂糖及樟腦,產量更止於米200萬石、茶1,500萬斤、砂糖5、60擔(1擔約100斤即60公斤)、樟腦70萬斤的程度而已,與島外的貿易也僅約2千數百餘萬圓的境界。

  日本統治臺灣後,各方面開始產生顯著的變化,其中金融界更有異常的變革。對臺灣總督府而言,要尋求臺灣脫胎換骨,其先決是必須由財政經濟獨立基礎的奠定著手。而要達成此目的,則必須有豐沛的產業資金可供運用,因此便利金融的建制便成為最為緊迫的課題。其中以嘉義廳大槺榔西堡太保庄王朝文等22名的臺灣人以大租權金為銀行設立資金,申請成立嘉義銀行,於明治37(1904)年成為第1家以臺灣人為主的銀行。類似背景尚有於翌年成立的彰化銀行。

  嘉義銀行本店設於嘉義,該行是以協助地方經濟發展為營運宗旨,分支機構皆設於嘉義以南的南部地區,放款對象亦以嘉義地區製糖業者為主。換言之嘉義銀行是充滿濃厚地方性色彩的糖業銀行。然而自明治43(1910)年起,嘉南地區連年遭受到強烈颱風襲擊重創製糖業,連帶也波及嘉義銀行業務。明治45(1912)年8月8日,便因經營困難而暫時歇業,同年9月26日復業。爾後陸續於臺南、鹽水、打狗、麻豆、鳳山、朴仔腳(今朴子)、北港等地設立支店或出張所,業務逐漸邁向正軌。然而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不景氣,直接衝擊嘉義銀行的營運。大正12 (1923) 年6月7日,臨時股東會決議與商工銀行合併,並於7月28日與大正5(1916)年成立的新高銀行(以提供製茶業者及茶農資金為營業目的的銀行)合併為臺灣商工銀行。嘉義銀行雖然僅有19年的營運期,但其以支援製糖業資金的宗旨,應有助對當時臺灣產業演變歷程及金融業務發展之研究。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