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藝閣
藝閣

藝閣

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藝閣,又稱坪棚、閣棚、詩意臺閣或詩意閣。臺灣的藝閣陣頭由來甚早,清代即有文獻記載。早期是用木板搭架佈置,由能歌擅彈的藝旦,裝扮成詩中人物或小說典故中的各個角色,坐在閣臺上,由4到8個壯漢在節慶時扛抬綵街,因演唱南管樂曲,頗受愛好南管者與文人墨客的喜愛。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藝閣一度曾有藝妓綵閣表演,使藝閣盛極一時。也有由兒童扮演各種戲劇人物,如《封神演義》中的〈文王拖車〉、〈哪吒鬧東海〉,《三國演義》的〈甘露封相招親〉、〈趙子龍救主〉,民間故事如〈七仙女〉、〈桃花女鬥周公〉、〈孫悟空大鬧天宮〉、〈董漢尋母〉、〈五虎平西〉以及媽祖的故事等。並佈置有花草樹木的亭臺樓閣,令人眼花撩亂。目前臺灣地區的藝閣活動以雲林北港、臺南學甲、佳里地區和臺中海線地區最為活躍。

  藝閣形式有蜈蚣閣及裝臺閣兩種,蜈蚣閣是以多個小型藝閣串聯而成,行進時宛如蜈蚣行走,現多以蜈蚣陣稱之。今日藝閣以裝臺閣為主,有些裝臺閣會在閣臺上裝置樹枝狀拖架,將扮演的人物參差架上,以假手及服飾掩飾,呈現巧妙而創意的安排,稱為「作活枝」。如果閣上兒童排排坐,缺少設計,常被貶稱為「死枝」,精彩度就相去許多。裝臺閣從人力扛抬的藝閣,隨著時代演變,後來改用人力板車、牛車、三輪車、鐵牛車、小貨車,甚至大拖車,閣臺上的裝飾和聲光效果也更炫麗可觀。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