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封面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封面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發行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已發行,本期刊載【研究論文】3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2篇,歡迎有興趣瞭解臺灣史、宗教禮俗、原住民文化與產業文化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研究論文】3篇,〈從《臺灣日日新報》看臺灣漢人巫者之污名化:歷史根據及其社會之功能與處境〉:作者李嘉琪指出,在文獻資料上,許多關於符師的研究主要以日人的調査報告書或專書為多,不過在貼近符師的實際日常生活樣態上仍不夠具體。而《臺灣日日新報》著實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參考資料。

  本文以日本時代為主,追求符師的原型形態和名稱變遷,同時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要分析場域,探析現今符師被污名化的歷史根據,以探究符師之社會上功能與處境。

  〈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以軍事接收委員會為中心〉:作者楊護源指出,臺灣地區接收之特點,就是陳儀要求統一接收,但在前進指揮所未抵臺前,空軍已進行接收,10月下旬海軍也逕行接收,統一接收未開始已破局。各組為求時效而未求確實,範圍劃分不清、接收紊亂、越權、紙上接收、物資處置,均埋下後續的糾紛。

  警備總部軍事接收委員會以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宣告完成臺灣地區的軍事接收,接收委員會的結束,宣示著中美臺灣軍事接收佔領計畫的結束,但僅能視為日軍集中解除武裝、國軍武裝佔領完成、軍品初步轉移,後續日軍的遣送、軍品的集中處理與在臺軍隊的復員整軍均為軍事接收未完成的部份,但已足以作為行政接收的基礎。

  〈臺灣山地文化村、歌舞展演與觀光唱片研究(1950-1970)〉:作者黃國超之研究聚焦於1950、60年代,觀光活動中「觀光唱片」與「山地文化村」歌舞展演間,文化塑模的關係。
  
  本文利用文獻記錄、新聞報導、二手研究成果進行歷史過程的論證,另外採用曾經任職於山地文化村員工的第一人稱敘述,作為分析材料,依據「異族觀光」的論點,由臺灣「山胞觀光」的脈絡討論幾個文化議題:1、山地文化村的崛起背景與消費實踐如何影響原住民形象的塑造;2、山地文化村與觀光唱片彼此如何互利共生;3、觀光唱片的舞曲「類型化」生產,其最終結果與影響為何?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2篇,〈澎湖嵵裡魚產加工之初探〉:作者莊凱証為進一步地了解澎湖生活產業的今昔變遷以及產業市場的結構關係,選擇澎湖目前較具規模的加工地區作為研究對象。本文以澎湖嵵裡水產加工產業為例,探討目前澎湖加工產業現況。以田野調查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為前提,走訪嵵裡水產加工區,進行相關資料之蒐集,分析重點包括澎湖水產加工發展情形、嵵裡魚產加工作業方式、加工技術變遷等。

  〈中日戰爭期間的第一批臺灣軍夫:李昌盛、許恭來口述歷史〉:作者陳柏棕指出,1937年7月7日,日本軍方製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性戰爭。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並於9月,動員臺灣的部隊向中國戰線增援,而受召進入軍隊、負責搬運糧食及彈藥的臺灣軍夫,亦在此時隨軍派赴中國戰場。本文稿之受訪者李昌盛與許恭來為臺南出身,係1937年9月受日軍徵調的第一批臺灣軍夫,同時也是目前僅存的歷史見證人。透過其回憶得以瞭解臺灣軍夫在中國戰線被賦予的角色,與戰爭伊始日軍部隊之實態,尚且包含兩人退伍後面臨的戰時生活和戰後人生經歷,實為重要的口述史料。

  《臺灣文獻》季刊67卷1期目錄:
【研究論文】

  • 從《臺灣日日新報》看漢人巫者之污名化:歷史根據及其社會之功能與處境/李嘉琪
  • 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以軍事接收委員會為中心/楊護源
  • 臺灣山地文化村、歌舞展演與觀光唱片研究(1950-1970)/黃國超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 澎湖嵵裡魚產加工之初探/莊凱証
  • 中日戰爭期間的第一批臺灣軍夫:李昌盛、許恭來口述歷史/陳柏棕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新臺幣300元,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