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鄭十洲像
圖1:鄭十洲像

鄭十洲及其《鄭十洲先生遺稿》

文圖/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乙未割臺前後的鄭氏家族詩人當中,聲名遠播者,尚有一位屬於進士鄭用錫裔孫的鄭十洲。十洲名學瀛,亦名登瀛,後以字行,出生於同治年間。為鄭用錫曾孫,例貢生鄭如梁(德棟、稼田)孫,父親為鄭安謨(少希)。安謨早卒,由於母親高氏教督甚嚴,遂工詩善書。

  鄭十洲少與劉景平(梅溪)、羅百祿(炯南)同受業於貢生高敬修之門,三人才相若,學力相等,志趣也相同,且都善書法。羅百祿與鄭十洲晚年同學劉石庵,百祿以秀潤見稱,傑作幾於亂真,十洲則略為剛勁,猶有顏真卿基底存在,其妙處在於似劉而不是劉。

  在詩作方面,鄭十洲與劉景平雖皆「瓣香隨園」,而十洲雖主重性靈,卻專寫性情,纏綿悱惻,百讀不厭。更因身處日本統治之下,其感時詠懷之作,往往慷慨激昂,甚至時有諷刺當道篇什。「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政府加強控制,隨時搜查書籍及文字,十洲殊為厭惡,乃遣其子開源、慶源、濬源等分別在北平、廣州就讀大學,以是更引起注意,十洲唯恐文字賈禍,檢舊稿中有違礙者焚毀,此即後來編印詩集作品無多的重要原因。
 
  劉景平早卒,鄭十洲悲痛萬分,寫了膾炙人口的輓詩二十八首,流傳詩壇之間。新竹後輩何漢津在臺北求學時,在友人處得讀這組輓詩,歎為「至性至情流落行間,真是一字一淚也,讀之使人想見其風義,欽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特愛其詩之真摯而已也。」此一偶然的賞讀,乃結下往後何漢津登門請益及為《鄭十洲先生遺稿》題序的文字因緣。

  鄭十洲卒於昭和7(1932)年夏,生前未刊印詩集,子、婿等尋出家藏殘稿,整理排印,並附墨寶,刊為《鄭十洲先生遺稿》一書,詩僅存百餘首,不知何故,竟未收入傳誦詩壇的「輓劉梅溪茂才」詩二十八首,幸好新竹詩人王松的《臺陽詩話》收入十四首作品,恰為半數,轉錄數首如次:

「飛鴻渺渺剩泥痕,忠厚如君古道存。修德如何偏減算?不平何處叩天閽?」
「平生壯氣化煙飛,經濟文章願兩違。差喜萱堂春在日,青衫當作老萊衣。」
「四壁蕭然數篋書,梁鴻賃廡昔何如!今朝安置黔婁婦,幾費商量代卜居。」
「收拾遺編暗愴神,從今筆硯任生塵。何時可續孤兒曲,能讀父書慰故人?」
「惆悵山松薤露歌,西州門外痛重過。夜臺漫道無長恨,細雨清明鬼淚多。」
「草草西山築墓田,天荒地老自年年。鷓鴣聲裏清明節,猶累孤孀掛紙錢。」


  王松在《臺陽詩話》稱:「十洲乃鄉賢祉亭先生曾孫,其詩學在吾邑亦特樹一幟,何以毓臣所編師友風義錄惟選其叔擎甫、幼佩而已,豈忘卻竹林中尚有阮咸在乎?抑亦有所軒輊於其間耶?」頗為鄭十洲未選入《師友風義錄》抱不平。其實《師友風義錄》一書,學界早有「選輯未嚴」之譏,入選與否,其實仍無損鄭十洲詩之獨特風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