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三官大帝
圖1:三官大帝

典藏品介紹: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文/ 俞惠鈐 / 本館採集組助理研究員

品名: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年代:日本時期
材質:樟木
尺寸(公分):長19寬18高37

  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水官」,閩南語稱「三界公」,客家人稱「三界爺」,或「三元大帝」。依神格位階,僅次於玉皇大帝,奉玉皇大帝旨意「監察人間善惡,保護眾生」。奉祀位置,天官居中,地官在左,水官在右。

  早期民間信仰對於三官大帝的崇敬,並無具像,屬自然崇拜。民間俗信三官起源於金、土、水三氣,認為天氣主生,地氣主成,水氣主化,將金、土、水配以天、地、水三氣,而為三官。《儀禮》〈覲禮〉篇載:「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易瘞。」相傳東漢張道陵創立天師道(五斗米教),上「三官手書」,將生病的人姓名或懺悔罪行悔意,寫在三張紙上,一張放在高山,或燒成煙升上天,一張埋地下,最後一張,沈入水中,以祭祀天、地、水三官,為民眾消除災難,治療疾病。《三國志張魯傳》載:「其一上於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冊」,這可能是「三官」名稱最早的來源。
/td>
  有關三官大帝人格化的流傳,有道家「元始天尊」三子之說,有周幽王三諫臣之說,惟一般民間最通俗崇祀的,則以堯、舜、禹為三官,堯定天時,以齊七政為「天官」,舜畫十二州,以安百姓為「地官」,禹治洪水,以奠民居為「水官」,三者合稱「三官大帝」最受歡迎。

  就宗教信仰觀點言,民間俗信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分別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誕辰日,因此均須備牲醴、鮮花、清(水)果等虔敬供祀,以祈福赦罪消災解厄。

  在製作工法上,用整塊樟木神像雕刻,細部修飾,打底漆,再貼上漆線紋飾及金箔(年久大都已掉落),並彩繪。整體造型,工藝細緻,形飾完整。所呈現的漆線線條,融入古法及新思維,結合文化工藝與藝術之美。

註:
一、漆線法:
  採集樹上生漆將之煮成熟漆(乾漆),與膨粉(早期女生化妝用白粉)或磚粉混合,再經過幾個小時的捶打,揉成像麵糰一樣軟硬適中,可搓、可塑的漆線團料。為了表現如龍鳳、麒麟、雲水、纏枝蓮等吉祥圖紋、形狀,用特別的搓板,由手工搓成各種粗細不同柔軟且有彈性的漆線(有的線條甚至細如髮絲),在胚體上做出層次豐富浮凸繁複的紋樣,因漆線粘且硬,不易擴散,不起毛邊,乾後堅硬,不易脫落,因此,堆疊的圖案及盤繞的形體都極具立體感。

二、漆線雕工藝:
  源起於宋元時期的線雕工藝,明中晚期,逐漸發展形成,清中期以後,技法更為純熟,已可達到鏤金配彩,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