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鹿谷彬彬社魁星大中堂
圖1:鹿谷彬彬社魁星大中堂

魁星信仰習俗與斯盛社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農曆7月7日,是眾所皆知的七夕,牛郎織女每年一會,成為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除了牛郎織女之外,7月7日其實還是過去讀書人最重視的魁星生日。魁星,顧名思義,原屬星宿的自然信仰之一,民間予以具象化,成為讀書人的重要信仰。乾隆年間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記載:「士子以七月七日為魁星誕日,多於是夜為魁星會,備酒肴歡飲,村塾尤甚。」可見其來有自。由於魁星的「獨佔鰲頭」造型,備受讀書人崇敬,甚至納入五文昌信仰體系。一般熟知的文昌帝君,為五文昌的當然成員。其次是讀春秋的關聖帝君,再次則是魁星,又稱魁斗星君、大魁夫子。最後兩位,分別是朱衣神君、孚佑帝君。朱衣神君為考場之神,宋代已有文獻記載,世傳「朱衣點頭」典故,便由此而來。孚佑帝君,即是呂仙祖,相傳其得道之前,曾是讀書人,參加過科舉考試。

  清代早期臺灣的魁星祭祀,以文士為主,祭品且有特定限制,鄭大樞「風物吟」詩:「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原注:臺地向無鵲)。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原注:七夕士子屠狗,取頭以祭魁星,又煮豆和糖及芋頭龍眼等物相贈遺,謂之結緣。)」末兩句「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始何時」所注,「士子殺狗取頭以祭魁星」,這是魁星誕辰,與七夕無關,僅盛行於士子之間。「煮豆和糖及芋頭、龍眼等物相贈遺,謂之結緣。」這才是魁星爺誕辰民間應景習俗。

  七夕是魁星誕辰,殺狗以祀,讀書人玩得不亦樂乎,意猶未盡,且時序入秋,又向往後的中秋、重陽蔓延,乾隆《續修臺灣府志》引熊學鵬「九日」詩:「朝來門巷集儒巾,屠狗吹簫共賽神。」注云:「臺俗:七夕、中秋、重陽俱祀魁星。是日,儒生有殺犬取其首以祀者。」其實不只取犬首以祀,巡臺御史黃叔璥《臺海始槎錄》所記更為具體:「是日(重陽),儒生有殺犬取其首以祀魁星者;餘肉則生徒聚啖。」讀書人祭魁,生徒聚啖狗肉,又整日狂歡,在今日有動物保護法的年代觀之,真是不可思議!

  殺狗取頭祭魁,淵源自古代結草為芻狗以解除災厄的習俗,但出自讀聖賢之書的文士,總令人倍感突兀。因此殺狗祭祀魁星之俗,在清末已被其他祭品取代,《臺灣通史》說:「七月初七日,古曰七夕。士子供祀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紅蟳,謂之解元。值東者持歸告兆,以羊有角為解,而蟳形若元字也。」羊首加上紅蟳,象徵解、元(鄉試第一名稱解元)二字,民間更容易接受。

  魁星有大魁夫子之稱,讀書人走向科舉之路,「大魁天下」是首要目標,當然對於崇敬魁星禮數,無可或缺,各地書院、社學都有奉祀魁星。在竹塹更有特別選定魁星生日而創立的「斯盛社」,斯盛社是以文會友的詩文社性質,道光7(1827)年7月7日,由進士鄭用錫之孫鄭景南創立,並敦請鄭用錫主持,社員7人,一連串的「7」字,別具巧思。

  關於斯盛社活動,在鄭用錫《北郭園詩鈔》有跡可尋,其「七年七月七日,景孫祀奎星,招七友為斯盛社,書此勗之」一詩,即為斯盛社創設的珍貴文獻,詩云:「七月七日占星斗,勝友七人盛文酒。心香一瓣拜奎星,天上文衡主持久。相期雲漢踏金鼇,山盤十五戴其首。願爾努力各飛騰,上應列星同攜手。神如首肯來默相,報賽年年薦蘩韭。」奎星即是俗稱的魁星,以「獨占鰲頭」為造型,因此是臺灣文人結社所必奉祀。民間會以神誕之夜,舉行祭典與文酒之會。

  斯盛社的成立,在道光7 (1827)年7月7日,社友7人,是刻意安排。其社員名單,目前可考定者包括:鄭用錫、鄭用鑑、郭成金、鄭用銛、鄭如松、劉藜光(星槎)與鄭景南等7人(詳參本館第137期電子報〈「竹塹七子」成員新證〉一文),為臺灣七夕祭魁重要掌故。談臺灣魁星信仰,不妨稍及斯盛社的創立,以資談助!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