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第九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報名即將展開
  本館作為典藏臺灣歷史重要史料的機關,為使檔案充分應用,自民國87年起陸續舉辦8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提供國內外學者研究交流的平臺,促進檔案應用經驗分享,激盪探索議題,讓人們瞭解臺灣之過去,清楚現在之所由,而能明確展望未來。本(105)年賡續辦理學術研討會,邀請臺日學者專家共同發表論文,期望延續臺灣歷史的研究風氣、提昇學術水準,並與各界分享研究成果,特訂於8月25、26日(星期四〜五),於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舉辦「第九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計有學者專家發表17篇論文,以及邀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黃紹恆教授專題演講:「史料與社會科學的歷史研究」。17篇論文中,包括日本時期臺灣的法治、經濟、教育、衛生、原住民及科學等面向,內容豐富多元。

  本次研討會預計8月上旬開放報名,歡迎對臺灣歷史及社會文化有興趣的各界人士踴躍報名參加,以120名為限,額滿截止。報名方式近期將公告本館網站最新消息,敬請密切注意。
105年原住民專題講座系列:尋找卡那卡那富部落—卡那卡那富族的源流與文化特色
講題:尋找卡那卡那富部落—卡那卡那富族的源流與文化特色
主講:陳英杰(德霖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
時間:105年8月17日(星期三)下午2時至4時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長沙街一段2號)
 

悅讀檔案

日治時期的保管林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在林業上曾經實施保管林制度,惟以時日既久,今人對之多有所誤解,爰特略述其梗概。

  臺灣總督府在設立之初,亦即在實施軍政之明治28(1895)年10月底,即以軍中每日命令的日令方式,發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規定人民須持有林野地「地券」或確實的證明,才可擁有是項土地,否則皆視為官有地即國有地來處理。條文中的地券定義並不明確,且清朝統治臺灣時期,並未單獨對山林原野地發給「業主權」證明文件,而只是作為田園或厝地的附屬地方式來處理。所以,明治43(1910)年11月以迄大正4(1915)年3月,舉行確定林野地是官方或民間所有的林野調查時,絕大部分山林原野的土地都被認定為官有地,經查定為民有地者僅有三萬一千餘甲而己。總督府引發這重大改變,為了彌補多年來經營這些土地,採收竹木、林產物住在附近相關人員,總督府雖然並未賦與這些人「業主權」,但為了保護其既有利益,乃同意以保管林的名義,允許關係人繼續利用林野地。本制度實施之時,保管林和土地業主權(即後來的土地所有權)並無關連。

  惟須負保管林保管之責者,仍可依據明治29(1896)年以後陸續制訂的臺灣官有森林原野特別處分令、臺灣官有財產管理規則、臺灣樟樹造林獎勵規則等法令,申請在土地開墾成功或完成植樹造林時,合法以有償或無償方式取得土地業主權。

  另外,臺灣總督府在大正4(1915)年4月1日以迄大正14(1925)年止,也實施官有林野整理事業,將官方所有林野地,經調查後區分為要保留及不保留的林野地。對於不準備保留林野地,再做如何處理的實地調查,允許在這區域內擁有保管林甚至部分未取得官方許可濫墾者,在提交申購申請書後,經官方審核後出售。惟終日本統治,仍未取得這些山林土地所有權,而只是保管林的名義人時,因此,難以被認定是土地的所有人。
 

民俗文物小常識

館藏竹塹「業戶吳益春田界地圖」
館藏竹塹「業戶吳益春田界地圖」
  這次在「翱翔福爾摩沙-鳥瞰臺灣古地圖展」中部巡迴展中,展出一張由本館所藏之「業戶吳益春田界地圖」原件,此圖原是附在竹塹水田庄吳家古文書中的手繪地圖,這批古書契最早起自清代乾隆年間,晚至日本大正年間止,原屬清時竹塹水田庄吳家所傳,原籍為福建省安溪縣的吳氏一族,自清乾隆年間渡臺,於新竹北門一帶經商發跡,隨著家業的拓展,而成為地方望族。

  全圖紙本設色,由於圖中屋宇房舍、主要地標與地形、地貌,是以具體形象表現,所以整體看起來也頗有所謂鳥瞰圖的趣味。此圖雖未見有年代等相關原始記錄,然就地圖中幾個顯著的標記來推斷,大致可獲得一些進一步的訊息,首先是圖中有「李陵茂田年納吳益春大租」字樣,其所稱「李陵茂」即為嘉慶11(1806)年由李錫金創立之公號,另在同批書契中最早見有「吳益春」公號者為嘉慶13(1808)年12月,這些可做為此圖推斷年代上限的參考依據。另看到在東興庄東邊,臨北上淡水大官道旁有「鄭舉人厝」一處,據載竹塹地區於嘉慶23(1818)年有鄭用錫中舉,再至道光26(1846)年,用錫長子鄭如松亦中舉,這兩個時間點可做為推斷「鄭舉人厝」存在年代之參考(註1)。 再看地圖左下角當大路中間有「吳舉人石坊」一處,於同治9(1870)年有湳雅庄吳士敬中庚午科舉人,而此石坊為旌表其母蘇氏節孝所立,建於光緒6(1880)年, 這也是所列幾個年代中,相對較晚的一個時間點。以上謹提供給各界參考。

註1. 鄭用錫於道光3(1822)年登進士第。
典藏品介紹:馬面裙
典藏品介紹:馬面裙
品名:馬面裙
年代:待考
材質:布、繡
尺寸(公分):裙長84裙圍108.5裙襬周長192
說明:
  有關「馬面裙」名稱的由來,史料尚未見記載。惟於王侃《皇朝冠服志》略以前後正中長形的「馬面」,有寬五、六寸,高七、八寸的金彩刺繡。

  「裙」俗稱「裳」,依現代人的觀念,女人穿裙已為風習。清代滿族婦女穿著旗袍,福建臺灣漢族婦女上衣穿著大襟衫搭配長裙,裙式禮服以「馬面裙」居多,樣式如明式的鳳尾裙;康熙年間,開始着重裝飾前後中心二片較寬之裙門(該裙門俗稱馬面),故有「馬面裙」之稱。

  本件馬面裙,由二片大小、花色、圖形一樣的紅綢百褶印花布幅剪裁裙式樣,腰圍縫合白棉布及布鈕,中間前後各有一長方形的裙門,左右兩側展縮的裙褶,有如秋水凌波,十分漂亮;長方形的馬面裙門及裙襬,繡工精琢,色澤講究,由紅、黑、白、青藍、淺藍、粉紅、黃、綠等各繡色搭配組合,縫製費時費工,精巧細緻的手藝,或為官宦家族婦女的禮服。

  在精美裙門及裙襬上,有特殊刺繡工法,如裙門正中央及裙襬上方(黃藍色系),採織帶貼綾,織帶兩側圍繞牙子(暗紅色系)圖紋,牙子周圍、裙門外側、裙襬下方,用黑、白色斜布包邊,其內盤金釘線,由下而上刺繡蝙蝠、金蝶、團花、仙鶴、牡丹等吉祥花鳥圖案,裝飾繁複華麗細緻,祈期「福、壽、富貴」的民俗意涵。

註:
一、織帶:就是現代所謂的「花邊」。清代的織帶,從0.2公分以上,各種寬度都有。有些織帶的圖案(提花)仿如刺繡,有的像錦緞。用時不論寬窄,可以單條或多條一起使用。
二、綾:細薄,有花紋之絲織品。《說文解字.糸部》:「東齊謂布帛之細曰綾。」
三、貼綾:用細薄絲料剪裁條紋或立體造型圖紋,再縫飾於原布地的方式。
四、牙子:以正斜布條(同色或異色)裁摺成寬約0.3公分不等的細窄布條,用來裝飾邊緣或盤成圖案的一種方式。
五、盤金釘線:以金蔥線或銀捻線,繡出造型與圖紋,並釘線固定。
七星娘娘
七星娘娘
  七星娘娘即臺灣民間俗稱的七娘媽,又稱作七仙姐或七仙姑,也就是傳說故事中有名的織女。民間相信七娘媽是兒童的守護神,嬰兒自出生至成人皆賴其法力庇佑,以期無災厄順利成長,因此七娘媽在臺灣特別受到婦女們的崇敬與喜愛。

  通常小孩出生滿週歲時,母親或家人會帶著他前往寺廟祝壽七娘媽,並向七娘媽祈願,求得「絭牌」(以古幣或金鎖片為墜用紅絲絨線串成的項鍊)掛在胸前,直至十六歲行成年禮才可取下;或是讓孩子認七娘媽作乾媽,以保佑小孩順利長大成人。

  當小孩長到十六歲,父母親便準備豐盛的供品〈五牲、七碗麻油雞酒、麵點、四色鮮果、六味菜碗、七碗甜芋、紅龜粿、數朵雞冠花和千日紅、附帶二根帶尾葉的甘蔗〉,帶著子女到七娘媽廟祭拜,少男少女依例要環繞「七娘媽亭」走三圈,並在父母手持的「七娘媽亭」下鑽過,少男謂之「出鳥母宮」,少女謂之「出婆媽」,之後再將七娘媽亭投入火中奉獻給七娘媽,之後還必須自七娘媽的供桌下匍伏鑽行三圈,謂之「供桌」,如此才表示已經成年,整個儀式即是一種成年禮。

  農曆七月七日為七星娘娘誕辰,當日除供上鮮花果品外,並供奉胭脂水粉、油飯和麻油雞,婦女們並行乞巧儀式。傳說七娘媽喜歡居華樓、重梳妝,故信徒常在典禮中焚化以竹片紮及糊彩紙的七娘媽亭,和經衣、金紙等獻供。
 

臺灣人‧臺灣事

 魁星信仰習俗與斯盛社
魁星信仰習俗與斯盛社
  農曆7月7日,是眾所皆知的七夕,牛郎織女每年一會,成為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除了牛郎織女之外,7月7日其實還是過去讀書人最重視的魁星生日。魁星,顧名思義,原屬星宿的自然信仰之一,民間予以具象化,成為讀書人的重要信仰。乾隆年間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記載:「士子以七月七日為魁星誕日,多於是夜為魁星會,備酒肴歡飲,村塾尤甚。」可見其來有自。由於魁星的「獨佔鰲頭」造型,備受讀書人崇敬,甚至納入五文昌信仰體系。一般熟知的文昌帝君,為五文昌的當然成員。其次是讀春秋的關聖帝君,再次則是魁星,又稱魁斗星君、大魁夫子。最後兩位,分別是朱衣神君、孚佑帝君。朱衣神君為考場之神,宋代已有文獻記載,世傳「朱衣點頭」典故,便由此而來。孚佑帝君,即是呂仙祖,相傳其得道之前,曾是讀書人,參加過科舉考試。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7卷2期發行
  《臺灣文獻》季刊67卷2期已發行,本期刊載【大家來談社區總體營造】專輯3篇、【研究論文】1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歡迎有興趣瞭解臺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歷史、北部的拓墾集團與噶瑪蘭的移民與開發、民間喪葬陣頭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館藏介紹

圖書室編目上架圖書通報
105年6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08冊,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6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歡迎閱覽。
館藏圖書介紹
  本館圖書室典藏許多圖書文獻,將陸續分次進行介紹,以下列舉1本相關圖書扼要介紹其內容,歡迎大眾來館瀏覽。

書 名:《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
作 者:蔡蕙頻
出版日期:2013年
出版者:貓頭鷹出版社
索書號:556.54 4442
簡 介:

  您想知道一百年前的臺灣,女孩子上班是什麼樣的情形?在這一本〈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您將窺見日治時期的粉領族,從事車掌、電話接線生、咖啡店女給、女工、事務員、護士、產婆、老師甚至藝妲,在那日治時代中,我們的辛勞的上一代留下動人的倩影。

   作者網羅各項史料與珍貴照片,分述9項日治時代職業婦女的工作樣態。那時的臺灣,隨著日本的殖民政策,跟上了工業時代的巨輪裡,以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不復在,這些職業婦女,有收入,也可以燙頭髮、穿漂亮的衣服、喝咖啡、看電影,更受了高等教育,他們走出了家庭,走入了社會,許多原因促成女性就業的動力。例如,從殖民時期臺灣不良財政情況的改善,產業的發展逐漸細緻化,重視實業教育上的方針所培養之殖民地所需的廉價勞力,另外在社會與民間的思想改變的鼓勵,造成女性自主意識抬頭,加上近代法律的引進,改善了女性的地位與觀念。雖然看似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培養了物美價連的女性勞動力,其實與時代的趨勢有關,因為戰爭所造成男丁的缺乏,男子被徴召沙場後所遺留下的職缺,自然等待女性來維持生產力,辛苦的女性,在戰爭後期,物質越顯得缺乏下,除了照顧家庭外,還必須扛起家庭重要經濟來源,眾多因素下,也不得不迫使她們必須走上職場。

  在那時,電話接線生以眼明手快的轉接著名;產婆更是接生了不知多少戰後嬰兒潮的臺灣之子;車掌小姐溫柔貼心的服務,帶領多少客人抵達目的地;女老師是當時成為女性的夢幻職業;許多任勞任怨的女工、事務員撐起了臺灣工業進步的一片天,讓我們透過此書,重訪這些不凡女子的美麗人生。
 

館務訊息

「1025臺灣光復檔案展」中部場次開幕典禮隆重登場
「1025臺灣光復檔案展」中部場次開幕典禮隆重登場
《臺灣文獻》季刊敬邀大學院校歷史系所師生及各界踴躍投稿
《臺灣文獻》季刊敬邀大學院校歷史系所師生及各界踴躍投稿
105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得獎名單揭曉
105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得獎名單揭曉
「翱翔福爾摩沙-鳥瞰臺灣古地圖展」開幕式
「翱翔福爾摩沙-鳥瞰臺灣古地圖展」開幕式
105年臺灣文獻講座紀事3:美食風光
105年臺灣文獻講座紀事3:美食風光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