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馬面裙(正、背面)
圖1:馬面裙(正、背面)

典藏品介紹:馬面裙

文/ 俞惠鈐 /本館採集組助理研究員

品名:馬面裙
年代:待考
材質:布、繡
尺寸(公分):裙長84裙圍108.5裙襬周長192
說明:
  有關「馬面裙」名稱的由來,史料尚未見記載。惟於王侃《皇朝冠服志》略以前後正中長形的「馬面」,有寬五、六寸,高七、八寸的金彩刺繡。

  「裙」俗稱「裳」,依現代人的觀念,女人穿裙已為風習。清代滿族婦女穿著旗袍,福建臺灣漢族婦女上衣穿著大襟衫搭配長裙,裙式禮服以「馬面裙」居多,樣式如明式的鳳尾裙;康熙年間,開始着重裝飾前後中心二片較寬之裙門(該裙門俗稱馬面),故有「馬面裙」之稱。

  本件馬面裙,由二片大小、花色、圖形一樣的紅綢百褶印花布幅剪裁裙式樣,腰圍縫合白棉布及布鈕,中間前後各有一長方形的裙門,左右兩側展縮的裙褶,有如秋水凌波,十分漂亮;長方形的馬面裙門及裙襬,繡工精琢,色澤講究,由紅、黑、白、青藍、淺藍、粉紅、黃、綠等各繡色搭配組合,縫製費時費工,精巧細緻的手藝,或為官宦家族婦女的禮服。

  在精美裙門及裙襬上,有特殊刺繡工法,如裙門正中央及裙襬上方(黃藍色系),採織帶貼綾,織帶兩側圍繞牙子(暗紅色系)圖紋,牙子周圍、裙門外側、裙襬下方,用黑、白色斜布包邊,其內盤金釘線,由下而上刺繡蝙蝠、金蝶、團花、仙鶴、牡丹等吉祥花鳥圖案,裝飾繁複華麗細緻,祈期「福、壽、富貴」的民俗意涵。

註:
一、織帶:就是現代所謂的「花邊」。清代的織帶,從0.2公分以上,各種寬度都有。有些織帶的圖案(提花)仿如刺繡,有的像錦緞。用時不論寬窄,可以單條或多條一起使用。
二、綾:細薄,有花紋之絲織品。《說文解字.糸部》:「東齊謂布帛之細曰綾。」
三、貼綾:用細薄絲料剪裁條紋或立體造型圖紋,再縫飾於原布地的方式。
四、牙子:以正斜布條(同色或異色)裁摺成寬約0.3公分不等的細窄布條,用來裝飾邊緣或盤成圖案的一種方式。
五、盤金釘線:以金蔥線或銀捻線,繡出造型與圖紋,並釘線固定。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