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嫦娥奔月與月兔/ 陳萬能先生錫雕作品(本館典藏品)
嫦娥奔月與月兔/ 陳萬能先生錫雕作品(本館典藏品)

中秋傳說與中國古代天文論月

文/ 黃淑惠 / 本館採集組編纂

  中秋是浪漫的節日,一輪明月高掛天空,無論是「觀月」、「浣月」、「泛月」,或者詩人月下吟詠,豈不快哉?「月圓人團圓」,中秋也是家人團圓歡聚的日子,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訴說山水相隔、寄情明月的惆悵。

  關於中秋月夜的傳說,最有名的是「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西漢《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何則?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話中之義,后羿的不死藥被嫦娥偷走就沒有了,因為不知製藥之法,因而,想求火種不如取用打火燧石,想取水不如鑿井。南朝《文心雕龍》「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嫦娥奔月。」《歸藏》相傳是商代易經,但後來已散佚不全,在《文心雕龍》中轉錄《歸藏》所載后羿射斃十個太陽以及嫦娥奔月之事。

  月亮上的宮殿,稱之「月宮」、「蟾宮」、「廣寒宮」,也用以作為月亮的代稱。「蟾宮折桂」則是比喻科舉及第。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卷一 天咫〉記載「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釋氏書言須彌山南面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此語差近。」

  至於中國古代對於月球的天文論點,茲舉數例。東漢張衡《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因為太陽照射才發亮。「夫日譬猶火,月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衆星被燿,因水轉光。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闇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中提到月球是圓的,「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而所見纔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氣也,有形而無質,故相直而無礙。」

  《夢溪筆談》也提到月球運行與日、月蝕的關係,「黃道與月道,如二環相疊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蝕;正一度相對,則月為小虧。雖同一度,而月道與黃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黃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淩掩。正當其交處則蝕而既;不全當交道,則隨其相犯淺深而蝕,凡日蝕,當月道自外而交入於內,則蝕起於西南,復于東北;自內而交出於外,則蝕起于西北,而復于東南。日在交東,則蝕其內;日在交西,則蝕其外。蝕既,則起于正西,復于正東。凡月蝕,月道自外入內,則蝕起于東南,復于西北;自內出外,則蝕起於東北,而復于西南。月在交東,則蝕其外;月在交西,則蝕其內,蝕既,則起于正東,復于西。交道每月退一度餘,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故西天法羅睺、計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謂之『羅睺』,交中謂之『計都』。」

  至於日月星辰與大地的相對關係,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大致可分為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三類。蓋天說認為天是覆在大地之上的圓蓋;渾天說認為天是圓球,地包在天之中猶如雞蛋中的蛋黃;宣夜說則認為日月星辰飄浮在無邊際的虛空宇宙。

  古月照今塵,無論是浪漫的月亮傳說或是細膩的天文觀察,當人們望向夜空,想像力與探索力開始馳騁。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