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喜上眉梢筷子籠-1
圖1:喜上眉梢筷子籠-1

典藏品介紹:喜上眉梢筷子籠

文/ 俞惠鈐 / 本館採集組助理研究員

品名:喜上眉梢筷子籠
年代:待考
材質:陶土、釉
尺寸(公分):底寬10、底深7、頂寬11.5、頂深9、前高16、後高19.5
說明:
  歷史文獻中,漢朝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註1);由此可知筷子的使用,已可追溯到商代;又《中文大辭典》解釋「箸籠」為「盛札箸之籠」,簡言之就是盛放筷子的容器。臺灣早期先民通常將使用的筷子(註2),裝放在筷子籠(又稱「箸籠」)裡,懸掛於壁面,既可裝飾又實用。

  臺灣最早的筷子籠,都是磚製素燒。由於均是手工雕刻製作,所以少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而方形與圓形為常見者,演變上,先有土法土燒的筷子籠,繼之為上黃、綠釉的,至日本時期,增添成五顏六色彩釉,爾後形狀、材質、雕造、裝飾等隨時代而不同,惟大致已失原有樸素之風貌。本件就外觀造型而言,前低後高,上寬下窄,左右稍狹,籠體由五塊大小不等陶土,組合成一個上方呈長方形開口樸實的器具。就紋飾而言,正面浮雕喜鵲、梅花圖紋,代表「喜上眉梢」,兩側浮雕花瓶插放牡丹圖案,寓意「平安富貴」。就實用性而言,背面上方開兩個小孔,藉以綁繩索懸掛牆上,而如意雲紋的底座,除穿兩小洞,使濕筷子的水易滴出外,又兼具立式功能。就民俗文化而言,它代表臺灣早期先民對家中陳設使用器物,賦予之寄望,雖是一件小小的用餐附件品,過去即使在貧窮人家,簡陋廚房一隅也可見,藝匠們卻能運用巧思變化雕藝,結合民俗美學、使裝飾與實用冶於一爐。

  「一支筷子易折,十支筷子難斷」的古訓,言猶在耳,筷子滿餐桌的場景亦常可見,然而古老的筷子籠已難再見,令人慨嘆在物質文明快速進步的同時,如何保存臺灣民俗文物,有待你我共同努力!

註1:「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的釋文:紂王用了一雙象牙筷,太師箕子便恐懼起來。因為箕子認為紂王使用象牙筷,接著就會要求有玉碗、美食、美服,及豪華宮殿;奢侈一旦沒有止境,國家即瀕臨滅亡。
註2:早期筷子的形狀,在明代定形為「足方首圓」的樣子,即下部呈圓柱體、上部呈四方形。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