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海音詩》中捋虎鬚與排棋局
讀《海音詩》憶捋虎鬚與排棋局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最近得閒,重讀劉家謀《海音詩》,恰好翻到捋虎鬚與排棋局兩首,都屬臺灣民間詐術,雖未遭逢其害,卻親眼見過整個過程,因此想藉由此書,談點當年聞見,印證臺灣的詐騙其來有自。適逢新春將屆,小賭一把是應景習俗,但設局詐賭,自古而然,劉家謀筆下的捋虎鬚與排棋局,至今依然存在,不過前者似乎都稱「拔虎鬚」,更為口語化。底下先看劉家謀《海音詩》所記:
「虎鬚手捋自棼迷,那更圍魚一網提;布褲不辭都脫卻,春風處處勃鳩啼。」原注:手握三籤,藏其根、露其梢,一根繫紅繩垂於外,若可辨、若不可辨。猜者置錢其梢,以得紅繩為勝;勝則三倍償之。然隨手抽換,罕能中者;輒罄資以歸。謂之「虎鬚」。屋前為博場,後為妓館;或被人誘入其中,必傾其囊橐、褫其衣服乃得出。謂之「圍魚」。
「赤嵌城裏蹔徘徊,一局棋兵兩陣開;莫更旁觀學王質,爛柯容易得歸來。」原注:市上常設局排成棋勢,所爭一子、兩子間。有來觀者,邀其以貲入夥,或指衣服為注;先云:「操有勝算,萬無一輸」。既入夥後,隨手變化,轉勝為輸;罄所有償之,或稱貸以益,乃得歸也。此局設自營兵,而鄉愚之受欺尤眾。
以上兩種舊式詐賭方式,目前也許已經不多見。「捋虎鬚」其實與三張撲克牌翻紅牌的詐術極為類似,只是道具不同而已。勃鳩,即布穀鳥 (俗稱斑甲) ,音接近布褲。春風處處,一語雙關,既是寫實,也暗喻設局之多。臺語說;輸到脫褲,想必自「捋虎鬚」的「褫其衣服乃得出」而來。「排棋局」雖偶而還可看到擺攤,但多屬純遊戲,較量棋藝的小輸贏,精心設計的的賭局,可能也不易碰上。兩者我各旁觀過一次,大開眼界。「捋虎鬚」見於臺南火車站附近,「排棋局」則在彰化八卦山。
先談「捋虎鬚」,民國60年代,有事搭車往運河旁關帝廟,在火車站附近公車站牌候車,公車久等不來,忽見人群中有人手執三枝長針,不斷吆喝:「一百賠一千!」一面做示範動作,攤開三針,一枝穿線,抽中穿線針,賠一千元,動作很慢,旁觀者幾乎都能看出哪枝針有線。幾次示範下來,已有人怦然心動,抽了一枝,卻是落空,抽者付了錢。遊戲並未結束,設局者忽轉請身旁等車小姐:「妳抽一枝!」許多人都以為是翻開謎底的試抽,小姐順手抽了,仍落空。設局者張開手,說:「有線這枝在此!」說完立刻向小姐說:「沒中,這枝要兩百,因有一半的機率。」小姐回說:「我又不賭,你自己伸到面前要我抽!」「是啊!但我沒說試抽,輸了就服輸」,設局者理直氣壯應聲,人圍觀過來,眼看爭執就起。忽然一位老成婦女出來做和事佬:「妳怎麼沒問清楚就抽了,花點小錢,算是學個社會經驗。」小姐見此圍觀場面,一臉驚惶,乖乖付錢,結束這場意外之災,這是我見識到「捋虎鬚」威力,和事佬也許是同夥吧?
碰上八卦山的「排棋局」,約在民國70年前後,路過大佛,忽然看到棋攤有人大聲爭執,經此你來我往,路人逐漸圍聚。棋客說:「爭執無益,我們落插(下賭)論輸贏。」隨手拿出一疊鈔票下注,他忽然藉故離開。這時攤主開始數落棋客無知,並拿棋子講解,果然一招斃命。棋客回來,有人起鬨,也要跟著賭,下注踴躍。棋客藉故領錢再度離開,攤主不厭其煩又解棋一次,一再說棋客笨。棋客回來,出示鈔票,於是下注者更多。下注停止,準備揭開謎底,大家屏息以待。攤主先出手,一句「將軍!」恰如攤主所言,一步就是死棋,下注者無不歡呼,棋客也故露懊惱狀:「我怎沒想到?」似乎大勢底定,攤主就要求棋客賠錢。棋客卻回說:「我都還沒下,總要讓我想一下吧!」略為思考,棋客移動棋子,不但化解危機,更反將一軍,致命的逆轉勝,眾人傻眼,回天乏術,攤主也認輸,棋客連聲「貪財!」收走攤上財物,又消失在現場。其實這是個騙局,攤主、棋客以及部分觀眾,都是一夥的。劉家謀詩注;「先云:『操有勝算,萬無一輸』。既入夥後,隨手變化,轉勝為輸。」活生生在眼前重演,無意間竟然遇之,也算難得經驗。
時代進步,詐術轉入電子科技,且日新月異,防不勝防。邇來新聞報導不斷,忽然因書而想到的兩則傳統詐術,「捋虎鬚」與「排棋局」,是應景也是回憶,重新回味早年下層社會點滴,要再碰上恐怕已經不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