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圖1:《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封面
圖1:《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封面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已發行,本期刊載【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上)4篇、【研究論文】1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歡迎有興趣研究地方史志暨民間信仰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上)4篇,係由黃秀政教授規畫,黃教授在導讀中指出,戰後臺灣,政府部門對地方史志的編纂雖尚稱重視,民間人士亦相繼投入地方史志的編纂,但對地方史志編纂的論述與研究,仍在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的推動與加強。有鑑於此,特別規劃【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期盼能對國內地方史志編纂風氣的提振與水準的提升有所幫助。

  專輯(上)共收錄4篇論文。第1篇〈清康熙年間《臺灣府志》之文學記述及其特色〉,作者徐惠玲指出,方志的纂修,是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而其發展到了清代,已達相當成熟的階段。徐博士認為,臺灣方志纂修始於清康熙年間,當時纂修完成的蔣毓英纂修等四部《臺灣府志》,其文學記述具有:「開創臺灣首部〈藝文志〉」、「建立文體分類記述」、「提供珍貴歷史資料」、「負責教化黎民重任」及「提供民間文學材料」等五項特色;而其文學記述方式,也成為日後纂修臺灣方志的主要範本。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方志纂修的內容與記述,也應與時俱進,有所因應與創新。

  第2篇〈論清代前期《臺灣縣志》的纂修〉,作者楊護源認為,清初《臺灣縣志》的創修為臺灣縣的重要文化工程,其創修除傳統的存史、資治等功能外,尚有宣示臺灣縣地域已受王道教化,納入中華帝國文化圈之意涵。至於重修、續修的《臺灣縣志》,則更強調臺灣縣由未奉教化、古職方所不載之地,納入大清帝國版圖經列聖涵濡後,已易草昧荒服為海外名區,為王道化育的成果。作者強調,《臺灣縣志》的創修、重修、續修,其書寫篇幅由自然書寫轉為人文書寫為多,顯示地區人文發展成熟;同時也滿足了國家政治上的需求與書寫者地方政治的視角。

  第3篇〈地方志中的日治時代校史修纂:以《嘉義市志》與《嘉義縣志》〈教育志〉為例〉,作者黃文榮強調,兩部志書「教育志」的纂修團隊均具有專業學術背景;而且均極為用心,該兩部志書「教育志」均可說是內容豐富的地方志,是後人修志的典範。作者也指出:該兩部志書「教育志」的缺失:「從兩部志書對日治時代校史的修纂,可以看到內容有相互牴牾、引註未能盡考其缺失,追根溯源正是一手史料的掌握不足。兩志在編修日治時代嘉義地區各校發展歷程時,遺漏了若干重要史料;未善用數位資料庫檢索相關資料,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第4篇〈戰後桃園各地志書對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書寫分析〉,作者鄭政誠以桃園市為探討對象,以其轄之十三個行政區為例,利用已出版之多種地方志書,探討其對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記述,分析其撰寫內容的差異與筆法,並略作校正勘誤,指出各地志書撰述編修的側重點與不足之處,以提供日後各地志書纂修之參考。作者指出,戰後桃園各地志書對於殖民地初等教育的敘述重點,多僅強調差別待遇的殖民政策與初等教育機關的沿革簡歷;較晚近出版的志書,由於能蒐集到的資料較多,故有較深入的描述。反之,較早出版的志書則多以紀事方式呈現,未能看出各初等教育機關的演變過程、後續發展及影響,甚或學校的課程、教材、經費、活動及師生互動、發展等,也幾乎完全付之闕如。

  【研究論文】1篇,〈臺北三峽地方史中的人類學觀察〉,作者丁仁傑指出, 漢人社會的西方人類學研究,有好幾個學術世代,是經由三峽當地所收集而來的田野材料而得以累積。本文試圖呈現西方人類學者漢人研究的歷史發展與典範屬性,也試圖呈現三峽地方社會在全球學術脈絡中的文化位置。當既有的漢人社會研究理論背後,深深隱含著臺灣本地歷史與人文景觀的內涵,譬喻性的講,可以說這些理論裡都隱藏著三峽風土的基因,正是因為這個基因的存在,使我們有必要在以重新勾連進臺灣文化主體性的方式來進行相關學術討論,才可能對既有理論的性質、限制和特點,有更為深刻的反思、辯論、與重構。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己丑正科東港迎王與七角頭轎班的傳承〉,作者陳淑華、蔡東祐藉由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究與紀錄,透過與角頭轎班耆老們進行系統性訪談與整理,承襲參與角頭轎班事務,以紀錄角頭轎班所應承傳的各項禮儀與職務為基礎。頂頭角即東港七角頭之一,經由敘述公元2009年頂頭角轎班擔任己丑正科大千歲轎班的過程,以在地的觀點與立場論述東港迎王的底蘊內涵。讓各界能夠認識東隆宮溫府千歲爺與世代東港人之間,世襲罔替的擔任各式各樣職務誓約,並更瞭解其永久承傳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東港七角頭轎班等祭祀結社組織之傳承與堅持,保留了華人世界中絕無僅有的,具有代表性,完整嚴格遵循古制的迎王科儀祭典,足彌珍貴。作者並建議公部門應立即著手計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依《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提出將「東港迎王祭典」,申請為「無形文化遺產」。

《臺灣文獻》季刊67卷4期目錄:
【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上)
.【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上)導讀/黃秀政
.清康熙年間《臺灣府志》之文學記述及其特色/徐惠玲
.論清代前期《臺灣縣志》的纂修/楊護源
.地方志中的日治時代校史修纂:以《嘉義市志》與《嘉義縣志》〈教育志〉為例
  /黃文榮
.戰後桃園各地志書對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書寫分析/鄭政誠
 【研究論文】
.臺北三峽地方史中的人類學觀察/丁仁傑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己丑正科東港迎王與七角頭轎班的傳承/陳淑華、蔡東祐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工本費新臺幣300元,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