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拓本(出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
圖1:「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拓本(出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

碑的故事—「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真耶?假耶?

文 / 黃啟泰 / 本館採集組辦事員

  「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此碑位於彰化縣芬園鄉舊社村彰南路(臺14線9至10公里間)西側叉路路口,本館於本(106)年1月13日前往摹製拓本(圖1、圖2),該碑有三層,碑座為二層,外表洗石子,第三層為碑身,碑身為花崗岩,雙面鐫刻,碑陽為碑名,碑陰為序文,茲將其碑文臚列於後(標點符號係外加,非碑文):

碑陽碑文: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
碑陰碑文:
遭難記序
故臺中縣巡查景山景盛君,原籍鹿兒島縣同市冷水通町,明治五年一月五日生,同三十年六月拜命臺中縣巡查,被命社口派出所勤務。當時匪賊混乱,正在橫暴之秋,同年一月九日,所長警部園田貞次君及巡查五、六人,協同赴舊社庄土名阿弥陀崁。進行中突遇匪徒十餘人,在此擊戰,銃聲齊鳴,劍鬪電閃,不幸背部中一彈丸,即時絕氣,名揚千古,令人感嘆。張春波等仝芬園庄下有志一同,共立遭難記序,佈聞永遠週知。
大正十一年十一月二日芬園庄下有志一同。


  對此碑之真實性,筆者一開始是存疑的,本不欲採拓,因本碑有2處疑點,第一、碑陽鐫刻之人名為「星山景盛」與碑陰鐫刻之「景山景盛」不同,究竟何者為真?第二、依碑文記載,星山景盛君在明治30(1897)年6月擔任巡查,卻早在同年1月9日遭難,時間上的矛盾,令人費解。但忍不住心中的好奇,對此進行查證,幸得相關史料佐證,確認此碑所記,確有其人、其事,只是碑文敘事多有誤謬之處。接著,謹就蒐集之相關史料,臚列如下:

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明治39(1906)年2月22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殉難官吏標識碑>一文中報導(原文摘錄):「領臺以來。於征伐土匪與生蕃之際。警察官其他官吏之戰死者不尠。此際當局因欲表識戰死者之忠誠。爰有各為立碑之議。目前在臺中廳。正行調查顛末。茲聞戰死者姓名。與戰沒時地名。則巡查星山景盛。死於猫羅堡舊社庄土名阿彌陀嵌。……所欲建立石碑。擬用三層。而擇堅牢無比之石材也云。」。

二、《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四十三年十五年保存追加第二卷》
  <本島警察官吏ニシテ土匪ノ為死歿セシ者ヲ靖國神社ヘ合祀セラルルコトニ決定ニ付戶籍謄本取纏ノ件>(如圖3,本館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5326006)檔案中,依朱筆更正後資料顯示,星山景盛為臺中縣巡查,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冷水町士族,嘉永6(1853)年4月13日生,明治30(1897)年10月9日歿。

三、《臺灣警察遺芳錄》
  該書第10頁錄有星山景盛事蹟及相關資料,如圖4。

四、《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一)園田貞次:明治30(1897)年時,任職臺中縣臺中警察署社口警察分署長(如圖5);明治31年7月以後調臺北縣(如圖6)。
 (二)張春波:大正11(1922)年時任芬園庄長(如圖7)。

   上述各史料尤以本館典藏之臺灣總督府檔案最為關鍵,因為該檔案為公文書原件,具有公信力。經比對各資料內容後,發現了碑文以及《臺灣警察遺芳錄》中有若干錯誤之處,茲敘述於后:

一、碑文部分
   本碑所紀念者為星山景盛,其為日本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冷水町士族,嘉永6(1853)年4月13日生,明治30(1897)年任職臺中縣巡查時,於10月9日阿彌陀嵌槍戰事件中戰歿,並於大正11(1922)年由時任芬園庄長之張春波等人立碑紀念。因此,碑文有如下4點需更正或注意之處::
 (一)「景山景盛」應改為「星山景盛」。
 (二)鹿兒島縣同市「冷水通町」係舊地名,明治32(1899)年改為「冷水町」迄今。。
 (三)「明治五年一月五日生」應改為「嘉永六年四月十三日生」,至於「同三十年六月拜命臺中縣巡查」或許亦應改為「明治三十年六月拜命臺中縣巡查」。
 (四)「同年一月九日」應改為「同年十月九日」。

二、《臺灣警察遺芳錄》部分
  記載星山景盛享年40歲是錯誤的。《臺灣警察遺芳錄》顯係引用前述臺灣總督府檔案中之初稿資料,認為星山景盛君為安政5(1858)年1月5日生,因此卒於明治30(1897)年10月9日,享壽40歲。但是此年籍資料在該初稿中已被更正為嘉永6(1853)年4月13日生,所以卒年應為44歲才對。

  很高興經過以上這番考校過程後,除了解答原先的疑點外,更發現其他錯誤之處,還本碑主角星山景盛君一個真實的面貌,相信這呈現在各位讀者眼前的,應該是本碑真正的故事了。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