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文獻講座:林茂賢教授主講「說唱臺灣歌謠」
講題:說唱臺灣歌謠
主講:林茂賢(臺中教育大學臺文系副教授)
時間:106年4月13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106年原住民專題講座-無形文化資產與臺灣原住民族的口述傳統
講題:無形文化資產與臺灣原住民族的口述傳統
主講:黃季平(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兼原民中心主任)
時間:106年4月2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
地點:臺北國史館4樓大禮堂
 

悅讀檔案

日治時期在臺灣設置公學校的理由
  日治初期國語傳習所在全臺灣開設不久後,因各地方民眾逐漸認知到國語(按:日語)教育之必要,陸續申請設立分教場,但以有限之臺灣總督府教育預算,難以負荷該經費。眾多新申請設置分教場所需經費甚為龎大,為減輕國庫負擔,臺灣總督府在明治31(1898)年2月針對分教場設置及給費生員額事項下達了內訓第6號,對各地方官廳指示:

  「語學普通教育的普及在本島各種經營管理上有重要意義,自從設置國語傳習所以來逐步發展,現今人心已感覺語學之必要性,並興起向學之念,其結果是陸續設置了分教場,又擬將設置者亦不在少數,把握此機會盡力獎勵以圖語學之普及,實乃執政當局應盡力之事,然以國庫之有限經費,無法全部支應;自今起若欲設置分教場時,除職員俸給外,應利用有志者之捐款或其他方法,由該當設置區域內的住民負擔之,俟他日公學校令施行之際,俾便立即變更為公學校,請務必注意做好此一準備。」

  自此之後,欲新設置國語傳習所分教場,除教員俸給、旅費外,所需的其餘諸費皆改為由住民自行負擔。直到明治31(1898)年7月28日「臺灣公學校令」及「臺灣公學校官制」公布後,國語傳習所才遭廢止而改為在臺灣各地全面設立公學校。

  明治31(1898)年3月8日,總督府另以「臺灣總督府公學校令」草案,對地方首長諮詢適當與否,在該草案相關檔案中檢附有「公學校案理由書」,其內容如下:

  「講求語學普通教育之普及,為目前一大急務,可謂一日不可輕忽之,此乃較觀火更為顯明。然而,以現今施行之國語傳習所制度欲達此目的,終屬未可期待。蓋以戰後之經營、國費之多端,相信非我國庫所能負擔。
  今人民漸感教育之必要,投資捐財日月期盼國語教育,其結果為已設立國語傳習所分教場或欲設立者亦不在少數。原本國語傳習所為官立,以國庫支辦為主體。故而,如若認可偏離此法規軌道之混雜學校,雖實有事屬不妥之嫌,然於現時狀態,不得已只能採暫時彌補之策,而非以之做為本島教育設施方法。
  人民逐漸趨於向學思想如斯。而觀諸地方當政者對教育之舉動卻是如何?僅止於管理國語傳習所,甚且放任先前存續的書房教育,說到底,敢謂地方當政者眼中殆無期盼教育事業進行之思想,相信亦非過言。其原因乃緣於總督府尚未對普通教育之方法發布訓示。
  基於上述理由,於此際攸關普通教育設施發布一定之方法,界定地方當政局之方向,且滿足人民之希望,咸信乃教育設施上當今之急務。而其方法依公學校令案雖然顯明,但要之,顧及本島之現狀,僅以內地人教員之俸給為限由國庫支應之,而其他學校之設備及學校所需經費,全由學校設置區域負擔,與先前國語傳習所制度所需經費相較,既減輕國庫負擔,同時也可望普及語學之普通教育。而公學校令並非於本島全面施行,如臺東廳轄下為充斥生熟二蕃種族的地方,既須設置學校之部分,可依現行傳習所制度,其全部經費由國庫支應,而公學校施行區域,則依各地方長官之陳報,從一部分開始施行,再漸次求其普及,此即意旨所在。」


  由上述可知,設立公學校的理由為:僅以內地人教員之俸給為限由國庫支應之,而其他學校之設備及學校所需經費,全由學校設置區域負擔,如此既可推廣語學之普通教育,同時也可減輕國庫負擔。


 

民俗文物小常識

碑的故事—「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真耶?假耶?
碑的故事—「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真耶?假耶?
  「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此碑位於彰化縣芬園鄉舊社村彰南路(臺14線9至10公里間)西側叉路路口,本館於本(106)年1月13日前往摹製拓本(圖1、圖2),該碑有三層,碑座為二層,外表洗石子,第三層為碑身,碑身為花崗岩,雙面鐫刻,碑陽為碑名,碑陰為序文,茲將其碑文臚列於後(標點符號係外加,非碑文):

碑陽碑文:故臺中縣巡查星山景盛君遭難紀念牌
碑陰碑文:
遭難記序
故臺中縣巡查景山景盛君,原籍鹿兒島縣同市冷水通町,明治五年一月五日生,同三十年六月拜命臺中縣巡查,被命社口派出所勤務。當時匪賊混乱,正在橫暴之秋,同年一月九日,所長警部園田貞次君及巡查五、六人,協同赴舊社庄土名阿弥陀崁。進行中突遇匪徒十餘人,在此擊戰,銃聲齊鳴,劍鬪電閃,不幸背部中一彈丸,即時絕氣,名揚千古,令人感嘆。張春波等仝芬園庄下有志一同,共立遭難記序,佈聞永遠週知。
大正十一年十一月二日芬園庄下有志一同。


  對此碑之真實性,筆者一開始是存疑的,本不欲採拓,因本碑有2處疑點,第一、碑陽鐫刻之人名為「星山景盛」與碑陰鐫刻之「景山景盛」不同,究竟何者為真?第二、依碑文記載,星山景盛君在明治30(1897)年6月擔任巡查,卻早在同年1月9日遭難,時間上的矛盾,令人費解。但忍不住心中的好奇,對此進行查證,幸得相關史料佐證,確認此碑所記,確有其人、其事,只是碑文敘事多有誤謬之處。接著,謹就蒐集之相關史料,臚列如下:

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明治39(1906)年2月22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殉難官吏標識碑>一文中報導(原文摘錄):「領臺以來。於征伐土匪與生蕃之際。警察官其他官吏之戰死者不尠。此際當局因欲表識戰死者之忠誠。爰有各為立碑之議。目前在臺中廳。正行調查顛末。茲聞戰死者姓名。與戰沒時地名。則巡查星山景盛。死於猫羅堡舊社庄土名阿彌陀嵌。……所欲建立石碑。擬用三層。而擇堅牢無比之石材也云。」。

二、《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四十三年十五年保存追加第二卷》
  <本島警察官吏ニシテ土匪ノ為死歿セシ者ヲ靖國神社ヘ合祀セラルルコトニ決定ニ付戶籍謄本取纏ノ件>(如圖3,本館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5326006)檔案中,依朱筆更正後資料顯示,星山景盛為臺中縣巡查,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冷水町士族,嘉永6(1853)年4月13日生,明治30(1897)年10月9日歿。

三、《臺灣警察遺芳錄》
  該書第10頁錄有星山景盛事蹟及相關資料,如圖4。

四、《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一)園田貞次:明治30(1897)年時,任職臺中縣臺中警察署社口警察分署長(如圖5);明治31年7月以後調臺北縣(如圖6)。
 (二)張春波:大正11(1922)年時任芬園庄長(如圖7)。

   上述各史料尤以本館典藏之臺灣總督府檔案最為關鍵,因為該檔案為公文書原件,具有公信力。經比對各資料內容後,發現了碑文以及《臺灣警察遺芳錄》中有若干錯誤之處,茲敘述於后:

一、碑文部分
   本碑所紀念者為星山景盛,其為日本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冷水町士族,嘉永6(1853)年4月13日生,明治30(1897)年任職臺中縣巡查時,於10月9日阿彌陀嵌槍戰事件中戰歿,並於大正11(1922)年由時任芬園庄長之張春波等人立碑紀念。因此,碑文有如下4點需更正或注意之處::
 (一)「景山景盛」應改為「星山景盛」。
 (二)鹿兒島縣同市「冷水通町」係舊地名,明治32(1899)年改為「冷水町」迄今。。
 (三)「明治五年一月五日生」應改為「嘉永六年四月十三日生」,至於「同三十年六月拜命臺中縣巡查」或許亦應改為「明治三十年六月拜命臺中縣巡查」。
 (四)「同年一月九日」應改為「同年十月九日」。

二、《臺灣警察遺芳錄》部分
  記載星山景盛享年40歲是錯誤的。《臺灣警察遺芳錄》顯係引用前述臺灣總督府檔案中之初稿資料,認為星山景盛君為安政5(1858)年1月5日生,因此卒於明治30(1897)年10月9日,享壽40歲。但是此年籍資料在該初稿中已被更正為嘉永6(1853)年4月13日生,所以卒年應為44歲才對。

  很高興經過以上這番考校過程後,除了解答原先的疑點外,更發現其他錯誤之處,還本碑主角星山景盛君一個真實的面貌,相信這呈現在各位讀者眼前的,應該是本碑真正的故事了。
臺灣民間守護神—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臺灣民間守護神—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品名:臺灣民間守護神—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年代:不詳
材質:陶土、素燒
尺寸(公分):風:寬20高30深9
       調:寬21高27深9
       雨:寬20高27.5深10
       順:寬21.5高28深10.5
說明:
  臺灣先民在科技未發達前的農業社會,生活一切靠天吃飯,面對無情的天災或大自然中的變化,大都祈求上天或神明,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泰民安」,因此臺灣民間廟宇中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就成為人們心靈的守護神。

  《封神演義》中記載:「魔家四將」死後,於封神臺受姜子牙封為「四大天王」以護國安民,掌風調雨順之權。其手中分別持有代表性「法器」,增長天王魔禮青,手拿「青龍寶劍」,職風;廣目天王魔禮紅,手拿「碧玉琵瑟」,職調;多文(多聞)天王魔禮海,手拿「混元珍珠傘」,職雨;持國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

  依據佛教說法,認為四大天王出自於佛教經典《阿含經》等經典,是佛教信仰的護法神,為東南西北四大方位神將,俗信亦是「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關於四大天王之形象,諸說不同,各地之造型也互異,常見造型的例如:東方天王,又名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能護持國土(註一);南方天王,又名增長天王,手持寶劍,使人增長善根(註二);西方天王,又名廣目天王,手上纏蛇或龍(意順),可淨天眼觀護(註三);北方天王,又名多聞天王,右手執寶傘,左手執銀鼠,以福德之名聞四方(註四)。

  本館文物大樓展示於常設展第5展示室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握寶劍(風),東方(持國)天王,左手持琵琶(調),北方(多聞)天王,左手拿傘(雨),西方(廣目)天王,身上及雙手纏蛇(順);每尊外觀、造型、姿態、面容、神情各異,以陶土素燒雕刻,底部內有「陶藝莊」三字,堪稱整體完美組合的陶藝創作品。


註一:持國天王,手持琵琶樂器,彈奏時音色要完美無瑕,調弦是重要素養與技巧,弦鬆不響,太緊則斷,這樣的治國方針,正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佛法的中道之理,也就是要負責盡職,做的恰到好處,事情才能圓滿。

註二:增長天王,手持寶劍,增長之意在於求進步。儒家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天天求進步。寶劍代表智慧之劍,可以快刀斬亂麻、斷煩惱、破無明,具有這種圓滿、高度的智慧,才能夠不斷的精進。

註三:廣目天王,手上纏蛇或龍。廣目就是多看看別人,多看看世界,看到好的,要學習,看到不好的,借鏡要改進。而蛇或龍,變化多端,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現實的社會中,一切人、事、物,看清楚即能從容應付;在千變萬化中,也能掌握原則與真理。

註四:多聞天王,執寶傘。多聞即多聽聽別人的看法及意見,不要閉門造車,成為井底之蛙或胡思亂想。傘可遮蓋,除廣學多聞外,同時要讓自己清凈的心,不被污染,面對現實的社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懂得理性、明智的抉擇與處理。
 

臺灣人‧臺灣事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與日本第一部國產汽車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與日本第一部國產汽車
  田健治郎(1855~1930),日本兵庫縣人,1919年到1923年為臺灣第八任總督,也是第一任文官總督。在介紹該人時,都會強調其「實業家」(企業家)身分,因其在擔任總督前長期在遞信省等工業部門活動,除了將日本鐵道國有化外,也曾擔任多個交通事業社長。因此這個背景,讓日本第一部國產汽車,與田健治郎息息相關。
 

新書出版

《館藏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臺灣鹽業、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上、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職司臺灣歷史文獻蒐集、整理與研究,為建構臺灣歷史文化的重要機關。自1992年間即出版《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後續再出版《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為解嚴以來官方第一部出版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文獻史料。今適逢二二八事件70周年,臺灣文獻館特將近年來於館藏檔案中發掘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成冊,希冀提供社會大眾及學界,從各個不同角度、不同記憶,審視這段歷史複雜的面相。

  本書收錄的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主要是來自館藏《臺灣鹽業檔案》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計有臺鹽檔案181件,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3件,共224件,時間點為1947至1949年間,大多是機關間於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後的往來公文書稿、證明書表、調查表、報告表等資料,內容主要是二二八事件當時機關緊急應變措施、事件後人員獎懲、公私財物損失調查與救濟、核銷歸帳等,其中以損失調查及請領救濟、核銷審核為大宗。

  從這些檔案中,可以看出一個機關是如何面對大環境的劇變,個人在事件中的遭遇或抉擇,外省與臺籍員工的互動,以及事件後政府及事業單位如何善後因應等種種狀況,提供有志研究二二八事件更多素材。
 

館藏介紹

《臺灣工藝》
書 名:臺灣工藝
作 者:顏水龍
出版日期:2016
出版者: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出版
索書號:960.7 0110 2016

簡介:

  顏水龍(1903-1997),臺南下營人,臺灣近代西畫家,同時也是工藝教育者,被譽為「臺灣工藝之父」,他的代表作《臺灣工藝》是臺灣近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係其當時受聘為臺灣省政府建設廳顧問,輔導各鄉鎮縣市舉辦手工藝講習班,並於1952年出版該書,內容包括各式工藝技術之探討與研究,諸如編織工藝帽蓆、竹材工藝、金屬工藝、木材工藝、漆工藝、陶藝、玻璃以及染織、刺繡、藤、藺草、月桃等。

  歷經60餘載,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重新策劃增訂新版,除以顏水龍《臺灣工藝》一書內容為主軸,並收錄顏水龍發表於其他當代期刊《臺灣公論》、《民俗臺灣》、《工芸ニュース》、《藝術家》、《臺灣風物》及《歷史文物》之工藝文章集結成冊,網羅顏水龍重要著作與文章,顏水龍其一生的創作理念及振興文藝的精神,迄今仍影響著現代臺灣工藝的發展。

  本書共分為七章節,依各刊物集結依序為:臺灣「工藝產業」之必要性、工房圖譜、關於臺灣工藝產業、臺灣工藝、我與臺灣工藝-從事工藝四十年的回顧與前瞻、臺灣民藝、臺灣區的造形文化;書末並附上顏水龍年表。

2017年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7年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98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2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務訊息

「靈動氣韻-洪平順傳統宗教彩繪特展」開幕紀事
「靈動氣韻-洪平順傳統宗教彩繪特展」開幕紀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