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圖1:《臺灣文獻》68卷1期封面
圖1:《臺灣文獻》68卷1期封面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發行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已發行,本期刊載【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下)4篇、【研究論文】2篇,歡迎有興趣研究地方史志暨民間信仰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下)4篇,係由黃秀政教授規畫,黃教授在導讀中指出,本專輯(下)內容偏重於論述戰後臺灣縣志、鄉鎮志,以及直轄市志。4篇論文的撰寫與內容,均係作者親自參與地方志書主持/撰寫的經驗與心得,彌足珍貴。作者們不藏私,願將「金針」渡與人,相信對讀者當有所啟發,也可提供地方行政當局規劃和纂修志書的參考,有助國內地方志書纂修水準的進一步提升。

  第1篇〈由傳統到創新:《新修彰化縣志‧人物志》的編纂理念及其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張素玢博士執筆。以《新修彰化縣志‧人物志》為對象,說明與前一部縣志相隔180年,歷經清代、日治、戰後三個政權更迭的志書,在時代變遷、社會價值改變下,「人物志」如何立足於方志傳統,但又具備新的思惟和作法。該文首先闡述編纂的理念,說明「人物志」纂修生人不入傳的基本原則、傳主選取的標準與分類、書寫內容與目次的編列等,敘明「人物志」編纂的新思惟如何落實。其次論及作為方志基石的史料文獻,分別敘述清代、日治、戰後三個時期可供「人物志」參考的重要史料、各時期人物資料的特殊性,以及使用上應注意之處。

  第2篇〈論戰後彰化縣鄉鎮志「社會志」之撰修:以新修《員林鎮志》和《溪湖鎮志》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博士吳正龍執筆。吳博士指出,兩部志書「社會篇」的人口、姓氏、語言和社會團體各章,資料蒐集豐富完整;但社會福利專章資料蒐集並未完備,口述訪談資料亦甚有限。人口、姓氏和語言各章,撰述嚴謹詳實;社會福利與社會團體兩章,內容組織未具系統,部份資料來源不清。在章節架構方面,建議增加「社會行政與設施」和「社區發展」兩章,俾社會篇」之內容更加完整;在撰修人才方面,建議對在地中小學教師、文史工作者作適度的學院訓練,以培養鄉鎮志撰修人才;在資料蒐集與保存方面,建議應活化鄉鎮圖書館,成立地方文獻資料專區,成立專責單位聘請專人管理地方文獻,並持續蒐集古文書、碑文和族譜等地方史料。
 
  第3篇〈田野調查與古文書運用:以《大里市史》、《大村鄉志》編纂為例〉,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邱正略執筆。作者親自參與的《大里市史》〈沿革篇〉、《大村鄉志》〈沿革志〉與〈社會志〉等3篇的編纂,強調透過田野調查可以填補已知的史事內容不全部份,或找到一些可能被忽略的史事或地景/遺跡。運用古文書可以重建重要史事、探索舊地名沿革,並釐清若干史事年代紀錄。邱教授指出,由於「沿革篇」/「沿革志」包括各里/各村概況,加上「社會志」內容涵蓋「宗教信仰與民間習俗」,確有必要進行實地踏查,將各里/各村重要設施、特殊景點一一收錄,並把握實地踏查及口述訪問,拍攝各里/各村的寺廟/教堂,以及蒐集整理各寺廟/教堂興建沿革、神明會組織、信仰活動、地方習俗等基本資料。

  第4篇〈《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自治與選舉篇》的纂修構想及特色〉,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主任陳鴻圖博士執筆。陳主任指出,面對知識流傳大衆化的趨勢,戰後臺灣地方志的纂修似乎仍恪守傳統志書體例,無法跳脫官書或政府出版品的框架,導致地方志書在出版後因可讀性不高而無法廣為流傳,更遑論透過志書的纂修和出版來形塑地方的歷史記憶。2015年12月出版的《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自治與選舉篇》,雖只記錄臺北市近三十年的政治發展,但這三十年間適逢臺灣解嚴,相較於過去各項政治事務變化快速,作為臺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臺北市,傳統的地方志書的書寫方式並無法呈現此一特色,因此作者試從歷史變遷來觀察市政發展、從歷史解釋來評斷政治事務、以歷史沿革來對照時空變化、以圖表繪製來具體呈現複雜材料,以及藉學術規範及體例以存史等五個方式來突破。
  
  【研究論文】2篇,〈臺灣都市街道命名的文化政治:臺北、臺中、臺南的比較〉,作者黃雯娟博士指出,臺灣歷經不同政權統治,不同的政權治理,通常會將地名做為空間權力象徵的闡釋。本文借助批判理論從國家權力的面向切入,探討不同政權基於空間治理考量下的命名策略與更名原則,由於都市區為區域發展的核心,通常為執政者政治決策的首要執行重點,因此選擇都市街名作為討論的重點,此外,也考量臺灣歷史發展的區域差異性,選擇臺灣北、中、南三個都市街道作為比較分析的個案,分別是臺北、臺中與臺南,以呈現不同區域環境下的地方與國家之對應。 預期透過三個都市街道名的演變,比較分析國家權力對街道命名的文化政治展現,尤其著重在臺灣的殖民與去殖民過程中,在不同街區空間下,街名的變動所展示的空間權力之象徵意義。

  〈「十里人煙街路亭」:鹿港不見天街的拆除及爭議〉,作者陳一仁透過史料以及文獻中有關「不見天街」的記載了解其具體的形成年代、建築型態、形成原因,並透過舊報紙記載呈現拆除「不見天街」的前因後果以及細節過程。最後分析拆除「不見天街」所引起種種社會上的迴響,來討論這個決策的功與過。

  研究發現,「不見天街」在清嘉慶年間即存在 ; 建築目的乃在於排除天候對居民的影響,以及防盜。「不見天街」的拆除時間為昭和8(1933)年底。其拆除確實對鹿港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房屋遭到拆毀以及財產的損失;但是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為鹿港居民帶來的結果是正面的。另外,拆毀木造舊建築並加以改建,或許也正巧減少了其後昭和10(1935)年中部大地震鹿港的傷亡。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目錄:
【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下)
.【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下)導讀/黃秀政
.由傳統到創新:《新修彰化縣志•人物志》的編纂理念及其特色/張素玢
.論戰後彰化縣鄉鎮志「社會篇」之撰修:以新修《員林鎮志》和《溪湖鎮志》
 為中心 /吳正龍
.田野調查與古文書運用:以《大里市史》、《大村鄉志》編纂為例 /邱正略
.《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自治與選舉篇》的纂修構想及特色/陳鴻圖
【研究論文】
.臺灣都市街道命名的文化政治: 臺北、臺中、臺南的比較 /黃雯娟
.「十里人煙街路亭」:鹿港不見天街的拆除及爭議/陳一仁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工本費新臺幣300元,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