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原住民專題系列講座:原住民族人權與主流化
講題:原住民族人權與主流化
主講:謝若蘭(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時間:106年5月25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
地點:臺北國史館4樓大禮堂
臺灣文獻講座:洪健榮教授主講「臺灣風水文化研究的經驗與反思」
講題:臺灣風水文化研究的經驗與反思
主講:洪健榮(臺北大學歷史系主任)
時間:106年5月26日(星期五)下午2時至4時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悅讀檔案

日治末期臺灣的剝皮木炭
  戰爭期間物資缺乏,日本嚴冬往往一炭難求,故臺拓東京支店長向本社請求雪中送炭。昭和15(1940)年5月20日臺拓調度課長三上信人照會東京支店長越藤恒吉時所註明:「預計將獲得相思樹炭一等品,但由於相思樹外皮為製造單寧之原料而剝取,故炭質較從前相思樹炭稍劣,關於此點請預先向受贈者說明。」 (註1)

  但實際上剝取樹皮不會降低木炭品質,反而是樹皮含有較多水分易造成炭化不完全,使生成的木炭變為劣等,因此若將其剝離則能促使木材乾燥,且得到更多良質木炭及醋酸,但附有樹皮的木炭確實容易點火 (註2),且剝皮後所含水份較少,用以往同樣火力製作時,會使炭化作用強烈而縮短炭化時間,因而產生明顯龜裂,有導致商品賣相不佳之虞( 註3)。

  剝樹皮是為了取得單寧(tannin)。單寧通稱鞣酸,為製造皮革的重要原料,生皮必須經過鞣皮處理才會變成耐用的皮革。日本侵華後,日本陸軍需要大量的馬具、靴、背囊等皮革類,如圖一、二所示,此為臺拓社員被徵召出征前告別同事之明信片( 註4)。 隨之使得日本皮革業興起。原本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及朝鮮的檞樹樹皮亦含有單寧,但數量不敷使用。故須向阿根廷購入紅堅木(Quebracho)萃取物,由南非購入黑拷皮樹皮(Acacia mollissima Willd.;biack wattle)及其萃取物,或從東印度輸入訶子萃取物(Terminaliachebula; myrobalan)等,自昭和11(1936)年起年年增加輸入量。而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外匯管制使得單寧進口亦受到限制,以致日本皮革工業因單寧不足而處於作業困難之境地,於是將念頭動到臺灣的相思樹皮上 (註5)。

  相思樹皮中所含單寧稱為鄰苯二酚,也稱兒茶酚系單寧(Catechol tannin),屬於高品質之單寧,但因含有率偏低而較少使用。例如黑拷皮樹皮含30-40%,紅堅木(Quebracho)為20%,訶子為27-38%,含有率極高。但乾燥相思樹皮為8.5%,老齡樹皮可達11-12%,但幼齡樹皮僅5-6%而已,應不敷成本,但由於情勢緊迫也不得不設法提煉( 註6)。

  昭和14(1939)年4月12日臺灣總督小林躋造發布府令第49號:制定有關含單寧樹皮之使用限制。其中第二條規定「直徑在二寸以上者,不得帶皮使用或讓渡為薪炭、坑木或枕木之材料。」 ( 註7)(圖三)昭和19(1944)年9月19日總督長谷川清以府令第286號改正府令第49號將直徑二寸改為一寸以上( 註8)。 可見資源之缺乏程度。

  由上可知臺灣相思樹自昭和14(1939)年4月以後凡用作枕木、坑木或製造木炭前,都必須剝皮。但如此也造成成本增加而使木炭價格上漲( 註9)。

  但相思樹剝皮後若要運往日本工廠製造時,需要龐大運費,且需考量船舶問題,故計畫於臺灣設立單寧工場,直接由樹皮提煉出單寧萃取物,再供給日臺皮革業者。此即是昭和15(1940)年4月臺拓子公司臺灣單寧興業株式會社成立的時代背景。

註1:〈木炭關係書調度課〉,《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V2493。
註2:小西林學士,〈炭燒利用概說〉,《臺灣農事報》n036(1909. 11. 25),頁7-12。
註3:西海枝滿壽夫,〈木炭・苗木品評會審查書〉,《新竹州時報》(1940.3),頁82-86。
註4:〈昭和十五年時局ニ関スル雜書綴(二)文書課〉,《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  V0504/840。
註5:〈部報第54號〉,JACAR:A06032502900。殖產局山林課,〈本島の單寧資源に就て〉,《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第54號(昭和14年3月1日),頁18-23。
註6:〈部報第54號〉,JACAR:A06032502900。殖產局山林課,〈本島の單寧資源に就て〉,《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第54號(昭和14年3月1日),頁18-23。
註7:《臺灣總督府報》第3553號,昭和14年4月12日,頁35。
註8:《臺灣總督府官報》第770號,昭和19年9月19日,頁59。
註9:〈臺南に木炭不足〉,《臺灣日日新報》,1939-10-17,版次02。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福祿壽薦盒
典藏品介紹:福祿壽薦盒
品名:福祿壽薦盒
年代:日治時期
材質:木
尺寸(公分):寬26高20深10.5
說明:
  薦盒是祭祀用具之一,置於神明或祖先牌位神案上香爐之前,其上通常安置三個供杯,以盛裝水、酒或茶供奉,亦稱「敬盒」、「奉案」、「薦臺」、「薦盒架」。

  本件薦盒,展示於本館文物大樓3樓常設第5展示室祀神用具展區,形制仿古案桌,上端兩側翹頭書卷形,該樣式流行於日治時期,中間透雕「福、祿、壽」三仙,雙耳透雕蔓草花,浮雕竹節紋,底座起線、出唇、縮腰、彭足,中央浮雕獅頭捲草紋,正面左右拐子龍(透雕相連回紋),整座雕工細緻優美。

  一般薦盒以木、錫、銅、漆器等材質居多,其形制與刻工多元又豐富,臺灣民俗大都採吉祥圖案製作,以示對神鬼的敬重。
 

臺灣人‧臺灣事

淺談鳳儀書院及其功能
淺談鳳儀書院及其功能
  舊時代科舉取士,書院制度因之而興起,乃成為培育科舉人才的主要場所。清代臺灣至今有名目可考的書院,約達六十餘所。其中一部分是屬於府縣興建的正規書院,因其產權為官有,以致日本時期大多遭到拆除、變賣,南臺灣的舊鳳山書院因長期違建佔住,處理不易而倖存下來。近年經高雄市府解決違建問題,並指定古蹟,進行整修與再利用。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發行
  《臺灣文獻》季刊68卷1期已發行,本期刊載【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專輯(下)4篇、【研究論文】2篇,歡迎有興趣研究地方史志暨民間信仰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館藏介紹

2017年3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7年3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51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3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
  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藏介紹
書 名: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南庄事件
作 者:林修澈
出版日期:2007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
索書號:677.28 4423 2007

簡介:

  「南庄事件」發生於明治35(1902) 年,以南庄南獅里興社(今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頭目日阿拐為首,與鄰近諸社及潛藏於諸社的本島人,與日本官方及軍隊發生的持續半年(7-12月)的衝突事件。南庄事件發生主因臺灣總督府為了取得竹苗山區的樟腦資源,樟腦開發權歸屬成了事件導火線,日人以武力強勢介入賽夏族既有傳統領域土地與資產,為日治初期日人與原住民族衝突的重要歷史事件。  

  本書共分為八章,依序為賽夏族在南庄事件前後的活動、泰雅族涉入南庄事件、本島人製腦業界及其涉入南庄事件、日本人製腦業界在南庄的發展、日阿拐推動南庄事件、太祿涉入南庄事件、日本官方理蕃行政人員及南庄事件的觀點。透過此書,更深入瞭解南庄事件之起因、過程、記載、遺跡及意義。
 

館務訊息

「半線丰采-彰化地區古文書暨懷舊文物特展」開幕記事
「半線丰采-彰化地區古文書暨懷舊文物特展」開幕記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