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檳榔扇
檳榔扇

檳榔扇的回憶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民國四、五十年代,臺灣鄉下地方,幾乎都使用煤油燈,當然更不會出現電扇。夏日炎炎,家庭最直接的消暑方式,便是一扇在手,自得其樂了。雖然如此,但鄉下農家絕不會花錢買扇,當年的紙扇,大都是廣告贈品,包括圓扇與折扇兩種,這類廣告扇不耐用,很快就丟,而鄉間取之不盡的檳榔扇,反倒是最風行的消夏良品。

  檳榔樹,俗稱青仔欉,當開花結果時,大片甲葉脫落,兒童大多取以當滑板,輪流拖行。長輩則趁葉子未乾,剪裁為扇,壓於榻榻米之下,等到乾平,便可使用。當然這只是陽春型的檳榔扇,臺灣史上還有鑲金飾玉的豪華版,我未曾見過。不過光緒年間的臺灣道唐贊袞所著《臺陽見聞錄》有則珍貴的記載:「檳榔扇:此扇頗古樸,大都鄉村中用之。傳聞用於士大夫,自徐清惠公始,亦崇儉之意。近則犀柄錦邊,則價昂而本真失矣。」檳榔扇本是臺灣鄉村常民用品,道光末年的臺灣道徐宗幹(即徐清惠公),為示「崇儉」,也隨俗使用此扇,並帶動風氣,不料卻引來「犀柄錦邊」的奢侈新款式。光緒初宦游臺北的黃逢昶,著《臺灣雜記》,內有竹枝百首,其中有首詠檳榔扇者:「海上猶存樸素風,檳榔不與綺羅同;無端香火因緣結,翻笑前人製未工。」原注大多引用唐贊袞所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末尾兩句:「近者犀柄錦邊、爇香圖畫。」後一句「爇香圖畫」為唐著所無,反映光緒間流行趨勢,檳榔甲葉表面光滑,不能受墨,因此雖然「犀柄錦邊」,卻不能繪製圖案,於是有人想到利用拜拜香枝,烙印圖案,將檳榔扇再上推另一個層次。

  隨著電力的普及,電扇深入各個家庭,檳榔扇逐漸成為明日黃花,使用者大約只剩崇尚簡樸的老一輩人。此外,還有一個絕佳去處,算是舊物新用吧!當年鄉下普遍存在大灶,這種舊灶在生火時,常需要搧風助燃,普通紙扇固然不耐使用,又易著火。竹編扇子,又嫌笨重,檳榔扇恰無兩者的缺點,搧風容易又不虞損壞,是檳榔扇實用的第二春。

  近年,瓦斯、電子爐具取代大灶,檳榔扇實用性消失。幾乎走入歷史之際,忽然又成為觀光景點賣場寵兒,無論原汁原味素扇,或者是飾以布邊、爇香圖畫,式樣眾多,畢竟實用性不大,顧客通常在於滿足懷舊心理為多,其次則是趕時髦,作為家庭飾品,檳榔扇再度注入新的生命動力,回首來時路,是慶幸,更是感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