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106年臺灣文獻講座:從原住民音樂談歷史
講題:從原住民音樂談歷史
主講:丹耐夫正若(公視新聞部製作人、排灣族音樂演奏者)
時間:106年7月6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106年原住民專題講座:臺灣棒球中的原住民身世與東部傳統
講題:臺灣棒球中的原住民身世與東部傳統
主講: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員兼組長)
時間:106年7月2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
地點:臺北國史館4樓大禮堂
驚艷貔貅-王曉青油畫特展
展覽名稱:驚艷貔貅—王曉青油畫特展
展覽期間:民國106年7月13日至10月12日
     (星期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3樓 蓬萊鄉情特展室
開幕時間:民國106年7月13日 下午2時30分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2樓大廳
 

悅讀檔案

臺灣總督府將六堆劃分四個辨(辦)務署及警察署管轄之緣由
  明治30(1897)年5月27日,日本政府以勅令第152號修正「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施行六縣三廳制(臺北縣、新竹縣、臺中縣、嘉義縣、臺南縣、鳳山縣、宜蘭廳、臺東廳、澎湖廳),於各縣、廳轄下分設置辨務署〔按:此處日文漢字辨、辦屬同義字,以下用辦字〕及警察署。據此,同年6月,臺灣總督分別以府令第21號、府令第23號訂定辦務署、警察署之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其中,將鳳山縣轄下全六堆部落〔按:右堆、前堆、中堆、後堆、先鋒堆、左堆合稱六堆,屬客家人聚落〕劃歸鳳山縣內埔辦務署、內埔警察署管轄。

  辦務署為當時縣、廳轄下的行政機關,掌理地方基層行政事務,與掌理地方基層警察事務的警察署形成對等單位,兩者無任何隸屬關係。各辦務署的管轄區域大致與各警察署管轄區域雷同。

  同年7月31日,鳳山縣知事木下周一提案陳請總督府修正鳳山縣內埔、林邊、萬丹、阿猴(今屏東)、阿里港(今里港鄉)、恆春、楓港等七處之辦務署及警察署之管轄區域,將原本屬於內埔署管轄的六堆區域劃分為阿里港、阿猴、內埔、東港四個辦務署及警察署管轄。

  木下知事認為,府令第21號及第23號之所以將全六堆部落歸屬內埔辦務署、內埔警察署管轄,乃是基於同一種族儘量由一官衙統治的原則,這種作法,原本是恰當的,可是,作為行政區劃,就地理上而言,卻大為不便。他指出,所謂六堆部落,南北長達10里〔按:1里約3.9公里,以下同〕,與閩族〔按:指福佬人〕交錯雜居有90餘座村落,譬如瀰濃庄(今美濃)地方,遭阿猴、阿里港兩署轄地截斷,其距離內埔辦務署、警察署有7、8里遠,人民往返該辦務署很不方便;此外,阿猴署之管轄地又被內埔署轄地截為兩段,萬丹、林邊二署所管山麓熟蕃部落及附近閩族街庄,也夾雜廣東族〔按:指客家人〕部落。

  木下知事還提及當初鳳山支廳於規劃辦務署管轄區域時,曾派官員就全六堆區分為四署管轄的利弊得失,諮詢各方意見。結果,所得意見是:
「配屬於一署,固為所願,惟以地勢甚為遼闊,又與閩族交錯而居,向來右堆、前堆、中堆、後堆、先鋒堆、左堆各自獨立,只有在決定要和、要戰這種攸關粵族整體利害之重大事件時,為了統轄全六堆,才置大總理,至於各堆之自治事項,則是歸各堆總理統轄。由此舊慣,事已至明,可知根本很難將之歸由一官署管轄。」

  此外,木下知事從收稅角度認為,倒不如按照地形,將一堆或三堆歸屬一署,其益處更大。他指出,舊清政府時期,為了徵收錢糧,而於各地設置糧櫃,舉如設糧櫃於阿里港,設分櫃於瀰濃,管轄港西上里;設糧櫃於阿猴,管轄港西中里;設糧櫃於萬丹,管轄港西下里;設糧櫃於潮洲庄,管轄港東上里;也就是說,徵稅上,不分閩粵族,只唯一堆歸屬一櫃,其他全按地形辦理收稅事務;辦務署的第一要務為辦理收稅,因此,訂定其管轄區域時,這種舊制就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至於警察署方面,木下知事指出,現行阿猴、內埔、林邊警察署之管轄區域相互交錯,造成阿猴、內埔、林邊各警察署之警察官,要前往其管轄區內辦理警察事務,必須經常旅行路過管區境外,而須要與鄰署交涉,不只辦事欠缺效率,而且路過鄰署而旅行至管區內之警察官,僅支領一般的月旅費津貼,與他署警察官相比,待遇上有欠公平。

  基於上述理由,木下知事建請將六堆分歸四署管轄,即:由阿里港署管轄港西上里一帶,亦即右堆及附近閩族;由阿猴署管轄港西中里一帶,亦即前堆及附近閩族;由內埔署管轄港西下里內東港溪東南部一帶及港東上里一帶,亦即中堆、後堆、先鋒堆及附近閩族;由東港署管轄港東中里一帶,亦即左堆及附近閩族及琉球嶼。

  總督府當局接受了木下知事的建議。至10月7日,臺灣總督分別發布府令第46號,府令第47號修正了鳳山縣轄下各辦務署、警察署之轄區,將六堆分屬阿里港(管轄右堆)、阿猴(管轄前堆)、內埔(管轄中堆、後堆、先鋒堆)、東港(管轄左堆)四個辦務署及警察署管轄。

參考文獻:
〈鳳山縣知事陳請修正轄下辦務署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0123009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臨水夫人、婆姐、鳥母像
典藏品介紹:臨水夫人、婆姐、鳥母像
品名:臨水夫人、婆姐、鳥母像
年代:臨水夫人:民國50年代
   婆姐:清
   鳥母:民國60年代
材質:樟木、漆線
尺寸(公分):臨水夫人:寬14.5深13高28
       婆姐(左):高25底徑13.5*9
       婆姐(右):高25底徑13*8.5
       鳥母(後左):寬12深10.5高30.5
       鳥母(後右):寬11深11高32
       鳥母(前左):高13底徑10*9
       鳥母(前右):高13.5底徑10.5*10.5

說明:
  就傳說而言,臨水夫人又名陳靖姑,唐時福建古田縣臨水鄉人,小時後非常聰穎,有通靈能力,嫁與古田士紳劉杞,24歲時,福建大旱災,其以懷孕之身,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犧牲,死時發願:「死後要做助產神,專門救助難產婦女。」;又相傳後唐皇后難產,陳靖姑顯靈幫助皇后順產,皇帝敕封陳靖姑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意大奶夫人」,鄉民奉為神靈(順產助生護胎佑民女神),建廟祀之,後世視為安產之神,尊稱「臨水夫人」。清咸豐年間晉封為「順天聖母」。

  就民間信仰而言,臨水夫人為閩臺居民崇祀的女神,凡婦女想求嗣、解厄、安產或祈禱子女平安長大,都會前往祭拜,祂代表「保胎護子」的神祇。臺灣主祀臨水夫人的廟宇有130多座,樣貌一般右手持劍,左手胸前拿牛角(法器),或香扇等。位於臺南安平寧南坊的臨水夫人廟,建於乾隆51年(西元1786),是臺灣最早的臨水夫人廟,原始神尊雙手並無任何法器。其信仰非常昌盛,以護佑孕婦,順產保胎聞名;因此,民間俗信產婦生產順利要拜臨水夫人,想要生子則拜註生娘娘或送子觀音。另臺灣某些廟宇合祀臨水夫人、林夫人紗娘、李夫人三娘,稱為三奶夫人或三夫人媽,這是臨水夫人信仰的延伸。
 
  就隨祀而言,臺灣的臨水夫人廟除主祀臨水夫人外,常祀花公、花婆及十二婆姐、鳥母,為臺灣婦女、兒童之第一守護神。民間對此有各種不同說法,第一種說法:臨水夫人降服三十六名妖女,幫助婦女生產、註生之事,後因時代演變成現在的十二婆姐。第二種說法:陳靖姑曾為五代閩王除妖怪,救出皇后和三十六位宮女,閩王為答謝,將三十六宮女(歿後成神,又稱三十六婆姐),送給陳靖姑當徒弟。第三種說法:相傳鳥母就是「床母」,是註生娘娘身邊的三十六宮女,又稱「三十六婆姐」或「三十六宮鳥母」,而鳥母似燕子,古人認為燕子(春天群集於屋簷下築巢繁殖後代)是「送子神」,也是輔助生育的神,專職照顧出生至16歲小孩的成長,使他們免於驚嚇、溺斃、出麻疹和生病等,保佑身心正常發育。第四種說法:鳥母就是「七娘媽」,每個孩子出生後,都由鳥母保護他成長,滿16歲的孩子,在七娘媽生日(七夕)當天,拜謝七娘媽,「踜桌腳」,出「鳥母宮」,完成成年儀式。第五種說法:懷孕的婦女,如含苞待放的花兒,花公花婆負責澆水、施肥、除蟲害、穩固根部,所以孕婦要拜花公、花婆,孩子出生則要拜鳥母,祈求獲得妥善照顧、順利成長。第六種說法:床母就是「床神」,其源自古代的自然崇拜(窗、竈、井、門等);人一生中,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床上度過,基於感謝與敬畏之心,產生祭拜床神的習俗。尤其是嬰兒,睡眠時間相當長,與床的關係更為密切,床母於是成為孩童的守護神。第七種說法:有人認為孩子身上之胎記,即是「床母做記號」。長輩們也曾說:「小孩睡覺時常會微笑,或做出奇怪表情,是因為床母正在教導他,因此,不可於此時吵醒小孩,以免打擾其學習。」另更有趣的說法:屁股青青,是投胎轉世前被神踹一下的。

  綜上,俗信陳靖姑與其隨祀,就是掌管「生」,保佑孩童免於痴、傻、哭、鬧、病、弱、驚等症狀的保護神。
 

臺灣人‧臺灣事

檳榔扇的回憶
檳榔扇的回憶
  民國四、五十年代,臺灣鄉下地方,幾乎都使用煤油燈,當然更不會出現電扇。夏日炎炎,家庭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一扇在手,自得其樂了。雖然如此,但鄉下農家絕不會花錢買扇,當年的紙扇,大都是廣告贈品,包括圓扇與折扇兩種,這類廣告扇不耐用,很快就丟,而鄉間取之不盡的檳榔扇,反倒是最風行的消夏良品。
   

館藏介紹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
書 名: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
作 者:鹽澤亮繪著、張良澤翻譯
出版日期:2006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
索書號:677.28025 1030 2006

簡介:

  鹽澤亮先生於昭和7(1932)年來臺,原先任教於臺北師範學校,於昭和20(1945)年奉令,擔任當時臺北師範學校女子部的部長,主掌學生由臺北疏散到臺中州雙冬(約為今南投雙冬)地區之事務,鹽澤亮先生帶領250餘名學生於雙冬學園,過著自力更生的戰時生活。二次戰後,鹽澤亮先生被遣返回日本,於1946年完成了繪卷(卷長約1,427公分,高21公分),以文字與圖像記錄當時於雙冬地區任職的生活及心情,描述疏散期間所經歷之艱困生活,包含遭受瘧疾及物質缺乏之苦。

  真理大學張良澤教授因緣際會下獲知該繪卷之存在,並經多方奔走,始徵得鹽澤先生哲嗣同意,並複製2卷繪卷典藏於本館,再經本館以書籍形式翻譯出版。本書繪卷的前半部記載雙冬學園的內外環境及師生生活狀況,後半部則描述戰敗後留臺日本人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同時收錄鹽澤先生子女為本繪卷書的刊印發行,以書信體發表感人的對臺追憶。

  本書繪卷藉著精美圖繪及文字旁白,深刻地描述戰後初期臺灣,記載當時日人回國的心境轉變以及遣返的過程,在戰亂不安的大環境之中,人心惶惶,每個人都歷經許多滄桑,閱讀此書就像是看了一部電影,一同見證了那一段動盪的年代。

相關連結:「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繪卷」展覽




2017年5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7年5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12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5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
  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務訊息

「惜物保福—朱芳本補硘收藏展」開幕記事
「惜物保福—朱芳本補硘收藏展」開幕記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