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  鳳山縣打狗石灰竈之圖(臺灣總督府檔案000003250060181 )
圖1: 鳳山縣打狗石灰竈之圖(臺灣總督府檔案000003250060181 )

由打狗山石灰看臺灣水泥業的發跡

文/顏義芳/本館整理組研究員

  亞泥開採案成為輿論話題,被視為是破壞大自然及侵襲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直接成為衝擊國土保護的敏感議題。事實上石灰石開採早已存在於臺灣,水泥生產更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以前。

  由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中敘述流求國(臺灣)「其峙山極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明朝末年海賊經常橫行於臺灣南部沿海一帶,當時打狗港右方之石灰山,因平埔族原住民在住家周圍栽種刺竹以防禦盜匪入侵,平埔族竹林的語音和閩南語的打狗讀音極為相似,所以該族被漢人稱之為打狗社,山名也就稱為打狗山(現稱為壽山)。其左方是沿著狹長的砂丘橫跨外海,形成寬約半里、長約2里(1里約3.9公里)的鹹湖。歷經歲月風霜,部分石灰山遭到激浪潮流的蠶食而被切斷。打狗山地質主要是前世紀(新近紀;約2350萬年至260萬年前)由珊瑚礁石灰岩構成,大量的珊瑚、藻類、有孔蟲及貝類等殘存硬殼,經板塊壓擠及地熱作用結成大理石,但因大部分是以多孔質的原型存在,所以無法作為裝飾或雕刻用的材料。此地的石灰石含有81.17%的碳酸鈣,是作為水泥最佳的原料。

  臺灣總督府為確實掌握臺灣礦產地狀況,乃派員前往各地勘查,其中沖龍雄的「臺南縣下礦物調查報告書」中,有詳細描述打狗山石灰相關作業狀況。此可謂為臺灣水泥發展之濫觴。

  明治31(1898)年,當時打狗山區域便有5、6家臺灣人從事石灰燒煉的水泥製造,產品供應房屋建築及道路修繕使用,但因規模不大而難以量產。其中位於山麓北邊,被謂為打鼓岩之地,有名為顏曉之業者,便是採取此地石灰作為原料從事煉瓦之生產。其共擁有5座立竈,沿山坡削平而設,並於其內製造生煉瓦。生煉瓦是藉由燃燒石灰,於自然高熱中轉化為普通煉瓦。竈高約為20尺(1尺約30公分)的橢圓形,內徑前後約為6尺、左右約為5尺。竈的頂上是山腹,且與地並行,下底是臨道路面稍微略高,故可由此處裝入石灰石,再由頂部投入燃燒。燒成的石灰則直接由底部搔出至道路。所需燃料是以近旁生長的茅草乾燥後使用,因火力薄弱導致所製造的石灰是屬於極為粗惡之品質。燃燒時間約需3晝夜。產量僅原有裝入量的3成,此乃其中3分之1因燃燒不足而必須再度燃燒,另外3分之1則是轉化為瓦斯飛散。當時臺灣人製造石灰的方法並不遜於日本國內的業者,生產良率之所以會如此不良,乃肇因於薪炭供應欠缺不足導致火力不足而無法完全燃燒,場地規模過於狹小亦是影響品質提升的要素之一。

  由於打狗山脈蘊藏著數千億噸石灰石的原料,但卻無法生產優良的水泥。此對臺灣總督府而言,必須迅速尋求改善解決,乃思考利用打狗港既有交通運輸的便利性,規劃製造石灰所需要的薪炭能源由基隆或淡水輸入,其返航時再裝載水泥,如此不僅可降低航運成本,更可造就打狗港邁向繁盛興隆。當時臺灣各項重要工程所使用的水泥,因臺灣品質不佳而均由日本輸入。後因日本國內水泥生產供不應求,而始有淺野水泥株式會社來臺設廠的規劃。經過詳細的環境調查後,最終著眼於原料與交通之便利性,而提出申請。並於大正2(1913)年獲得許可在臺南廳興隆內里佔地190公頃的官有打狗山原野(柴山中段)開採石灰石,更於大正4(1915)年著手建廠,翌年完工便開始生產。該廠除供應臺灣本土的需要外,也因應日本南進政策供應「南支、南洋」的水泥需求。

參考文獻:
「臺南縣下礦物調查報告書技師沖龍雄提出」(1898年11月14),〈明治31年永久保存追加第11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2500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