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106年臺灣文獻講座:東亞棒球世界中的臺灣與日本
時間:106年8月24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講題:東亞棒球世界中的臺灣與日本
主講: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員兼組長)

106年原住民專題講座:原住民族土地與轉型正義
講題:原住民族土地與轉型正義
主講:官大偉(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
時間:106年8月31(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
地點:臺北國史館4樓大禮堂


 

悅讀檔案

由打狗山石灰看臺灣水泥業的發跡
  亞泥開採案成為輿論話題,被視為是破壞大自然及侵襲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直接成為衝擊國土保護的敏感議題。事實上石灰石開採早已存在於臺灣,水泥生產更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以前。

  由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中敘述流求國(臺灣)「其峙山極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明朝末年海賊經常橫行於臺灣南部沿海一帶,當時打狗港右方之石灰山,因平埔族原住民在住家周圍栽種刺竹以防禦盜匪入侵,平埔族竹林的語音和閩南語的打狗讀音極為相似,所以該族被漢人稱之為打狗社,山名也就稱為打狗山(現稱為壽山)。其左方是沿著狹長的砂丘橫跨外海,形成寬約半里、長約2里(1里約3.9公里)的鹹湖。歷經歲月風霜,部分石灰山遭到激浪潮流的蠶食而被切斷。打狗山地質主要是前世紀(新近紀;約2350萬年至260萬年前)由珊瑚礁石灰岩構成,大量的珊瑚、藻類、有孔蟲及貝類等殘存硬殼,經板塊壓擠及地熱作用結成大理石,但因大部分是以多孔質的原型存在,所以無法作為裝飾或雕刻用的材料。此地的石灰石含有81.17%的碳酸鈣,是作為水泥最佳的原料。

  臺灣總督府為確實掌握臺灣礦產地狀況,乃派員前往各地勘查,其中沖龍雄的「臺南縣下礦物調查報告書」中,有詳細描述打狗山石灰相關作業狀況。此可謂為臺灣水泥發展之濫觴。

  明治31(1898)年,當時打狗山區域便有5、6家臺灣人從事石灰燒煉的水泥製造,產品供應房屋建築及道路修繕使用,但因規模不大而難以量產。其中位於山麓北邊,被謂為打鼓岩之地,有名為顏曉之業者,便是採取此地石灰作為原料從事煉瓦之生產。其共擁有5座立竈,沿山坡削平而設,並於其內製造生煉瓦。生煉瓦是藉由燃燒石灰,於自然高熱中轉化為普通煉瓦。竈高約為20尺(1尺約30公分)的橢圓形,內徑前後約為6尺、左右約為5尺。竈的頂上是山腹,且與地並行,下底是臨道路面稍微略高,故可由此處裝入石灰石,再由頂部投入燃燒。燒成的石灰則直接由底部搔出至道路。所需燃料是以近旁生長的茅草乾燥後使用,因火力薄弱導致所製造的石灰是屬於極為粗惡之品質。燃燒時間約需3晝夜。產量僅原有裝入量的3成,此乃其中3分之1因燃燒不足而必須再度燃燒,另外3分之1則是轉化為瓦斯飛散。當時臺灣人製造石灰的方法並不遜於日本國內的業者,生產良率之所以會如此不良,乃肇因於薪炭供應欠缺不足導致火力不足而無法完全燃燒,場地規模過於狹小亦是影響品質提升的要素之一。

  由於打狗山脈蘊藏著數千億噸石灰石的原料,但卻無法生產優良的水泥。此對臺灣總督府而言,必須迅速尋求改善解決,乃思考利用打狗港既有交通運輸的便利性,規劃製造石灰所需要的薪炭能源由基隆或淡水輸入,其返航時再裝載水泥,如此不僅可降低航運成本,更可造就打狗港邁向繁盛興隆。當時臺灣各項重要工程所使用的水泥,因臺灣品質不佳而均由日本輸入。後因日本國內水泥生產供不應求,而始有淺野水泥株式會社來臺設廠的規劃。經過詳細的環境調查後,最終著眼於原料與交通之便利性,而提出申請。並於大正2(1913)年獲得許可在臺南廳興隆內里佔地190公頃的官有打狗山原野(柴山中段)開採石灰石,更於大正4(1915)年著手建廠,翌年完工便開始生產。該廠除供應臺灣本土的需要外,也因應日本南進政策供應「南支、南洋」的水泥需求。

參考文獻:
「臺南縣下礦物調查報告書技師沖龍雄提出」(1898年11月14),〈明治31年永久保存追加第11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325006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神像
典藏品介紹: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神像
品名: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神像
年代:民國40-50年
材質:樟木
尺寸:天上聖母18.8*20.7*39、千里眼9.5*11.5*26、順風耳9.5*11.3*26公分
說明:
  天上聖母又稱「媽祖」,原名林默娘,生平、事蹟、傳說於《昭應錄》記載中可詳見,歷代封號有「夫人」、「天妃」、「天后」等;民間則喜以「媽祖」、「姑媽」、「船仔媽」暱稱,因為閩南語「媽」是對女性年長者或德高望眾之尊稱,同時也表達「親切」、「敬意」的情感。

  由於媽祖施法搶救父兄遭遇海難的傳說及海上顯聖救先民於風災海難故事,顯現其守護漁民、平災賜福神蹟,故被定位為海上保護神。臺灣地處海島,閩粵移民多渡海而來,因此,在宗教信仰方面,媽祖廟普遍,信徒也多。每年農曆三月更是進香、繞境、出巡的熱鬧時節,有「三月瘋媽祖」之俗諺。臺灣媽祖廟中,以澎湖馬公天后宮最古老,臺南天后宮為臺灣島上最早祀典媽祖廟,其他如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則均香火鼎盛。

  臺灣地區奉祀的媽祖神像,大致有三種造型,據說「紅面媽祖」形同凡人,「烏面媽祖」是救難面相,「金面媽祖」表示得道之身。其媽祖模樣原較年輕、苗條、宛若少女,惟為具本土「媽」之性格型態,塑像臉龐均豐滿圓潤,富泰安詳,眉毛修長,雙眼微睜,向下俯視,嘴形小巧,散發智慧成熟、宅心仁厚、悲天憫人的風範與氣質,這種雍容高貴、端莊優雅、溫柔、關愛的雕造法,融合著民間祈吉求福保平安的意念,更是技藝匠師精湛的工藝表現。

  一般媽祖神像左右兩旁,各立有千里眼、順風耳兄弟陪祀。千里眼青面獠牙,左手舉起遠眺、右手握拳,眼睛睜突,威嚴可怖,專替媽祖眼觀千里災難;順風耳紅面,齜牙裂嘴,右手舉起指耳,左手握拳,雙眼圓凸暴睜,為媽祖耳聽四方哀告。這種男性粗獷豪強與女性溫婉雅淑的對照組合,更襯托出媽祖仁厚本質,隱含數千年儒道精神中「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深奧哲理,更描繪出民俗信仰的想像空間。
 

臺灣人‧臺灣事

中元略談公普與私普
中元略談公普與私普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也就令人聯想到中元普渡。道家將一年分為上元、中元、下元,中元節就落在七月十五日。從七月一日開鬼門,到七月三十日鬼門關閉,整整一個月,俗稱「好兄弟」的眾鬼魂,便遊蕩於人間,人們也準備豐富祭品,輪番祭拜,稱之為普渡。依據《台灣舊慣習俗信仰》記載,普渡的型式分為「公普」及「私普」兩種。「公普」,顧名思義,是公眾的中元拜拜,依主辦單位不同又可分為「廟普」、「行業普」、「姓氏普」與「角頭普」,私普則是私家普渡,為一家一族之事,各自舉行。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8卷2期
  《臺灣文獻》季刊68卷2期已發行,本期刊載【研究論文】3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2篇,歡迎有興趣研究民俗學、客家伙房暨林爾嘉一脈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館藏介紹

2017年6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7年6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91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6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
  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
書 名: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
作 者: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é Maria Álvarez)著,李毓中、吳孟真譯。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索書號:677.256 4085 2006

簡介:

  本書乃翻譯節錄原José Maria Álvarez所著之《詳盡的臺灣史地》,集結兩位譯者陸續發表於本館《臺灣文獻》季刊的編譯該書之作品,該書附錄並記載該計畫之成果,其中有關三份西班牙檔案報告的中譯及抄本:「艾爾摩莎島情況相關事務的報告」、「有關艾爾摩莎島近況變化的報告」及西元1635年前艾爾摩莎島長官有關島內防禦概況之報告;皆是西班牙統治時期所遺留下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西班牙人佔領北臺灣16年,這短短的歷史,因為史料散落各地,蒐集困難,加上語言解讀不易,因此在臺灣史領域上,西班牙統治時期的研究文獻較少,即便已完成的史料整理仍是以西班牙文翻譯成英文為主,相對之下,遠不如荷蘭統治時期與臺灣早期關係史較為豐碩,對於推廣國人認識早期臺灣歷史實有所侷限;故本書《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即為本館於民國90年時委託譯者進行「西班牙與臺灣早期關係之檔案史料蒐錄整理翻譯委託研究案」相關計畫的成果之一。

  本書共分兩章及附錄,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節譯José Maria Álvarez所著《詳盡的臺灣史地》,該書可謂是西班牙語系中,第一本以臺灣為研究主題的專書,這位博學的西班牙神父暨學者,也可謂西班牙統計臺灣時期歷史研究的第一人。本書中譯本的出版,正好彌補了西班牙統治臺灣時期依舊缺乏的中文專書,也對早期的臺灣歷史研究提供更多元的史料觀點。
 

館務訊息

「驚艷貔貅-王曉青油畫特展」開幕記事
「驚艷貔貅-王曉青油畫特展」開幕記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